辛弃疾水平很高的一首词,上片引经据典手法高明,下片则句句伤感
公元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金国大举南侵,南方很多的有识之士奋起反抗,其中就有后来大名鼎鼎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当时只有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参加了起义,并且在战场上表现得很勇猛,立下了赫赫战功。此后他陆陆续续参加了好几次规模比较大的战斗,逐渐成为了一位小有名气的将领。可是后来由于南宋朝廷一味议和,以为凭借长江天险,便可以高枕无忧,于是把辛弃疾召回后方,从此辛弃疾再也没有上过战场,一直生活在江西上饶。
辛弃疾其实并不想当文学家,更愿意去到战场建功立业,去实现人生理想,可是由于与南宋朝廷的理念不和,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人生。江西上饶地位富裕的赣东北平原,四周风景秀丽,可是对于辛弃疾来说,他始终是很悲痛,无法去到战场,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大的遗憾。所以他后期的作品,大多充满了忧愁,以这首《虞美人·赋虞美人草》来说,便是表达了一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之痛。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宋朝:辛弃疾
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这首词写得很巧妙,整个上片引经据典,借用项羽的故事,以此来表达人生的无奈,作为一位将领,曾经在战场上建立了赫赫战功,可是正值得壮年,却从前线被召回,让辛弃疾很是想不通,但是又不得不放弃,那种无可奈何的悲痛之感,在这首词中可谓是呼之欲出,每一句都流露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辛弃疾的一生应当很不幸,少年时代生活在北方,当时的整个北方被金国占领,南宋朝廷只控制了南方,如果励精图治的话,其实还是有希望。辛弃疾也正是抱着一丝希望前往南方,并且去到战场。可是当到接到通知被调回后方时,辛弃疾一定是极为悲痛,也一定是想不通,明明可以实现人生理想,去收复北方的失地,但最终还是成为了遗憾。
上片把项羽与虞姬之间的爱情故事,还有项羽的悲剧人生,用一种极为悲痛的口吻娓娓道来,从而使得整个上片流露出了无限的忧愁;当年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好像那地面上的芳草,天天得到了春风的吹拂,长得非常的茂盛。项羽当年是何等的英勇,力扒山河气盖世,但最终也是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最终在乌江虞姬跳了一段舞,项羽随后拔剑自刎,英雄就此落幕,不得不让人惋惜。
下片则是句句伤感,写得更加悲痛;众人只知道欣赏美妙的舞姿,不懂得内心的悲痛。虞美人草静止不动就好像是那整整衣袖,看上去亭亭玉立的美人。只要停止了歌舞,只那歌声中还带着楚国的歌声,听来当真是令人肝肠寸断,谁能够知道最终会沦为悲剧,连大英雄项羽都落得如此下场,人生真是不胜唏嘘。
辛弃疾这首词写于公元1195年(庆元元年),当时他已经是55岁高龄,在江西上饶生活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虽然乡村的生活很平淡,没有任何的惊喜,犹如一淡死水。可是对于辛弃疾来说,他始终还是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去到战场,可以为国贡献出一份力量。但是对于南宋朝廷来说,却是依旧歌舞升平,从来不去理会,这些都是辛弃疾悲痛的源泉,以至于他晚年一直耿耿于怀,创作了无数凄美的感伤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