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 | 428窟:萨埵太子以身饲虎,爱与慈悲满壁风动

第428窟位于莫高窟入口上方三层,为莫高窟最大的中心塔柱窟。此窟建于北周(557—581年),洞窟主室平面呈方形,设中心塔柱,塔柱四面各开一龛。东壁门南画萨埵那太子本生等,门北画须达拏太子本生;南壁画说法图、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等;西壁画五分法身塔、涅槃图等;北壁画说法图、降魔变等,内容十分丰富。
本窟的参观重点是东壁连环画式的佛本生故事——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和须达拏广行布施。按照佛教经典的分类传统,“本生”描述的是释迦牟尼佛前世所做的众多善行故事。这些善行的积累导致了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成佛前的姓名)能够最终成就佛果。

据《菩萨本生鬘论 · 投身饲虎缘起》、《金光明经 · 舍身品》、《贤愚经 ·  摩诃萨埵以身施虎品》等佛经中记载,古代印度有一位国王名叫摩诃罗檀囊。他有三个儿子,名叫摩诃富那宁、摩诃提婆、摩诃萨埵。小儿子摩诃萨埵从小就有一副菩萨心肠,因此格外惹人怜爱。

场景1:三王子跪禀父母出游

一天,国王带着三位王子到城外山林里观景游猎。进入深山后,国王有点疲惫,就停下来在竹林中休息,让三个王子继续向前游玩。

场景2:三王子骑马出游

山林中景致非常好,三位王子越走越深。忽然,他们在路边发现了一只母虎,它的身边还围着七只刚出生不久的小虎。母虎由于找不到食物,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

场景3、4、5 看见饿虎

场景3:飞骑射靶与操练

场景5:见山下饿虎

萨埵太子的两位兄长坐在山坡上,其中一位用手指着老虎在说着什么;萨埵则单独侧躺在一边,用手臂支着头在思索

小王子摩诃萨埵对两位兄长说:“这只母虎好像饿了很久了,加上要给小虎哺乳,可能快要饿死了。再这样下去的话,它迫于无奈,说不定会把小虎吃掉的。”大王子和二王子点头,都认为很有这个可能。

摩诃萨埵又问兄长:“那现在该给母虎吃什么,才能让它恢复气力,好照顾小虎呢?”大王子回答说:“恐怕只有新鲜的血才可以。但这个时候哪有新鲜的血呢?我们还是走吧,别再看这个惨象了!”三位王子哀怜母虎和小虎的命运,却无计可施,只得离去。

场景7  表现的是老虎饥饿到已无力去吃太子,以至于愁容满面

路上,摩诃萨埵一边走,一边想:我在过去数世中,为贪欲死过很多次,却从没有为正法献身过。现在我应该用自己的身体布施给众生,这样才能永离忧愁悲伤,无常苦脑。如果我能因此得到佛道智慧,一定再用此种智慧来布施众生,好让他们也得到永生的快乐。

场景8:太子跳下山崖,虎啖太子 细节

场景8:太子跳下山崖,虎啖太子

想到这里,慈悲之心充满了摩诃萨埵的身体,并产生了巨大的勇气,于是他决定以身饲虎。但他担心二位兄长阻止他这么做,就借故让兄长们先走。

目送兄长离去后,摩诃萨埵转身顺原路回到了发现饿虎的地方。他脱去衣服,躺在了母虎嘴边,让母虎吃自己。但母虎已经饿得根本没有气力张嘴吃他了。于是摩诃萨埵找来尖锐的木块,划破身体,让血流出来,好让母虎舔食他的血,渐渐恢复了气力,就把太子的血肉全部吃尽,只剩下了骨骸。

场景10:二兄策马回宫报信

场景10:二兄策马回宫报信特写

两位兄长等了许久,还不见摩诃萨埵追来,心里放心不下,就返回原路寻找摩诃萨埵。当他们找到原来饿虎爬卧着得地方时,发现饿虎早已不在,而地上血迹斑斑,还有一堆骸骨以及摩诃萨埵的衣物。二人见此惨景,痛不欲生,扑在骨骸上,悲伤嚎哭,昏厥了过去。过了许久,二人才慢慢苏醒过来,含着泪水收拾弟弟的尸骸,回宫报信。

摩诃萨埵舍身饲虎时,王后在宫中渐入梦境。梦中有三只鸽子在林间欢乐地嬉戏着。忽然,一只老鹰从天猛冲而下,将最小的一只鸽子叼走吃掉了。王后一下从梦中惊醒,吓得心惊肉跳,并且感到非常不安。于是急忙出宫来到国王休憩的竹林,向国王描述了梦中的情景,并说:“谚语中说,鸽子代表儿孙。我梦中的小鸽子莫不是象征着咱们的小王子?他该不会出什么事了吧?陛下,三位王儿许久未回,您赶紧派人去找找啊!”国王听完此话,也觉得不大对劲,就派侍卫出去寻找。

场景10:二兄向国王报告噩耗

侍卫刚离去不久,两位王子就回来了。他们看到国王、王后,一下子跪倒在地,哽咽地说不出话来。国王和王后急得不停追问,过了许久,他们才哭着说道:“父王、母后,我们两人不孝!没有保护好弟弟!他已经被老虎吃掉了!”接着,他们把小王子舍身饲虎的事诉说了一遍。

国王和王后听了,顿时昏倒在地,许久才醒了过来。二人强忍心中的悲痛,让两位儿子带着自己来到了小王子饲虎的地方。二位王子已经将摩诃萨埵的尸骸收拾好了,但地上的血迹仍是触目惊心。国王王后见了,又昏倒在地。

场景11:二兄围绕太子尸骨飞奔哭号(下)、场景12:将太子尸骨起塔供养(上)

摩诃萨埵命终后,往生到了兜率天,享受天界的自由和快乐。但他想:我做了什么事,就得到这么大的福报呢?于是,他用天眼观看人间,看见了自己在深山中的尸骸,而自己的父母、王兄皆悲痛欲绝。于是飞身下到人间,来到国王、王后面前说:“不要为我的死难过!人总会死的。如果因作恶而死,死后必将堕入地狱;如果是为善而死,死后就可升天。我舍身饲虎,救活了饿虎母子,现在得已往生天界,已经没有任何烦恼忧愁了。”接着又说了许多安慰父母兄长的话。国王王后便不那么忧伤了,收起摩诃萨埵的尸骨,装入宝函中,葬好之后,起塔供养。

另两个小故事:梵志夫妇摘花坠命、独角仙人本生

“梵志夫妇摘花坠命”因缘故事(图左)

梵志夫妇摘花坠命因缘故事,出自西晋法世等译的《法句譬喻经》卷第四《生死品》。该故事讲,在古印度有一位家境富有的青年梵志,长大成人后,父亲为他挑选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妻,一家人生活的十分美满幸福。新婚不久的一天,夫妻俩人到后花园赏花游玩,花园树木枝叶茂盛,鲜花怒放,犹如仙景一般,使人留恋往返。青年梵志的妻子又非常喜欢鲜花,便请求丈夫为她摘花。青年梵志便上树为心爱的妻子摘花,把摘到的花送给妻子,妻子得到一枝花后,爱不释手,越看越喜欢,又央求丈夫再摘一枝,丈夫为了满足娇妻的愿望,又上树摘花,谁知树枝突然折断,青年梵志从树上掉了下来,不幸坠地身亡。青年梵志的突然死亡,使幸福美满的一家转眼之间变得痛苦悲伤,从此长者一家陷入了深深得悲伤中。长者为了全家摆脱这种痛苦,向佛请教,为何自己要遭受丧子的痛苦,佛说,你和儿子在前世时,与他人帮助一个小孩,射死了树上的一只山雀,所以,今世你儿要遭受坠树身亡的恶报。

该故事画在敦煌石窟中仅有一幅,即梵志青年上树摘花,把摘到的花递给站在树下接花的妻子。全部过程只在一个画面中表现,构图非常简单,为单幅画,该画绘于第428窟主室东壁南面。

画家只画出了丈夫在树上摘花,妻子在树下接花这一小景。

独角仙人本生

独角,又称一角(梵文Eka-śṛṅga)、鹿角(梵文Ṛṣya-śṛṅga、巴利文Isisiṅga)。他是鹿母吞食迦叶仙人洒落在水中的精液而生,天生就头上长有一角。他生活在山林中,自小苦行,威力无边,威胁到帝释天的宝座,帝释天派遣天女下凡诱惑他,破坏了他的道行。他还具有强大的祭祀能力,能主持求子祭祀大典,被国王派遣美女诱惑出山。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独角仙人故事非常简短,“昔独角仙人所居之处。仙人为淫女诱乱,退失神通,淫女乃驾其肩而还城邑。”其中突出了“驾肩而还”这个特色细节。这一情节在龙树菩萨造《大智度论》(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卷十七中有所体现,即:“仙人言:‘汝不能行者,骑我项上,当项汝去!’”该故事在《经律异相》卷39中转引为“独角仙人情染世欲为淫女所骑”。日本《今昔物语集》卷五第四篇《一角仙人被负女人从山来王城语》中,也描述了一角仙人背负女人摇摇晃晃地行走的细节。所谓“驾肩而还”(“骑项上”)的细节具有特别的动作效果,也是辨析该一故事图像内容的一个明显标志。

敦煌北周第428窟东壁门是《大唐西域记》中“驾肩而还”细节在敦煌地区的体现:

独角仙人本生(场景:“驾肩而还”)

舍身求法施众生,往升天宫理应成。

人生在世积善德, 无谓轮回净心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