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诚多次冒死突围,均遭失败,朱元璋军队攻占张士诚的都城平江
元至正二十七(元1367年)正月二十三,朱元璋军队占领松江府。
虽然平江城已被朱元璋军队团团围住,但张士诚据城坚守,顽强抵抗,毫无投降的迹象。
二月,徐达派人向朱元璋请示接下来的行动策略,朱元璋授予徐达便宜行事之权,让他见机行事,自行决断,“将在外,君不御,古之道也;自后军中缓急,将军便宜行之”(《鸿猷录》)。
三月,徐达命令俞通海率部前来,一起围攻平江。
俞通海领兵到达平江后,进击桃花坞,不料被流矢射中,身受重伤,于是派将领带兵与徐达会合,自己返回应天府。四月,俞通海伤重去世。
四月初二,起居注王祎认为胜利在望,建议朱元璋分兵北上,进军中原,“乘势长驱,廓清中原”(《明太祖实录》)。此时徐达率军围攻平江已经四个月,张士诚仍然不肯屈服,凭借平江城牢固的防御工事,率军死守。
朱元璋果断拒绝王祎的提议,他说:成大事者,必须眼光长远,不急功近利,天下之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平定的,“建大事者,必勤远略,不急近功,故泰山之高,非篑土可成,江河之广由勺水所积,天下之大岂一日可定也”(《明太祖实录》)。
五月初一,徐达仍在率军围困张士诚的都城平江。
朱元璋起初没打算与张士诚在平江发生硬碰硬地大规模军事冲突,他本想通过长时间的围困,使张士诚屈服投降。
可是已经围城五个月了,张士诚仍然没有投降。
朱元璋于是派人给张士诚送了封信,督促他尽快投降。
在信中,朱元璋指出张士诚只有两个选择,投降或者灭亡,“尔能顺附,其福有余,毋为困守孤城,危其兵民,自取灭亡”(《明太祖实录》)。
张士诚没有回复。
五月初九,诸将向朱元璋进言,建议分兵进攻福建的陈友定,朱元璋再次拒绝。朱元璋说:我们现在正全力围攻平江,张士诚的部将刚投降不久,应慎重对待,不可轻率,而且陈友定占据福建时间已久,粮草充足,据险固守,以逸待劳;如果我们带兵深入福建,一旦失利,将十分被动,进退两难,“兵法贵知彼知己、用力不分,此万全之策”(《明太祖实录》)。
六月初四,平江城已被包围半年多,城内粮食吃尽。
张士诚想突围决战,侦察平江城左侧,见朱元璋军队阵势严整,不敢正面进攻,于是派徐义、潘元绍暗中出西门,意欲突袭朱元璋军队,转到阊门,直奔常遇春军营。
常遇春发觉后,派兵守住北面的濠沟,切断其退路,然后与张士诚军队展开激战,双方许久没有分出胜负。张士诚又派参政黄哈剌把都率领一千余人前来助阵,自己带兵进攻山塘。山塘道路狭窄,张士诚行军受阻,攻势稍缓。常遇春见状忙令猛将王弼出击,王弼奋勇当先,张士诚军队稍稍退却,常遇春趁势进攻,张士诚大败,慌忙退回城中。
朱元璋派李伯昇进城劝降张士诚。李伯昇长篇大论,情真意切地劝张士诚顺应天命,出城投降。
沉思许久后,张士诚回答,让我好好考虑一下。
然而,张士诚考虑的结果仍是拒不投降。
六月初七,张士诚亲自带兵出胥门挑战,攻势十分凶猛,常遇春迎面阻击,有些抵挡不住。
张士诚能成功突围吗?
恰在此时,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城墙上的张士信不知哪根神经搭错了,突然大喊,“军士疲矣,且止”(《明太祖实录》),于是鸣金收兵。
常遇春趁机反攻,大败张士诚,一直追到城下,更加猛烈地攻城,而且在城墙附近修筑堡垒,“复筑垒迫其城”(《明太祖实录》),从此张士诚不敢再出城作战。
徐达率领四十八卫将士继续围城,每一卫配备五座“襄阳炮”、五十余座“七稍炮”、五十余座大小将军筒,日夜轰击。
张士诚的意志力十分顽强,战事一直持续到九月。
九月初八,徐达率军攻破葑门,常遇春也攻下阊门新寨,于是率军渡桥,进逼城下。
张士诚令枢密唐杰率军抵御,自己驻军门内,令参政谢节、周仁带人修补城墙。唐杰知道自己抵挡不住徐达、常遇春的进攻,阵前投降,周仁、徐义、潘元绍、钱参政也先后投降。
下午三点至五点间,张士诚军队被击溃,平江城被攻破。
张士诚仍在设法抵抗,他让副枢刘毅收拢余众,然后带着仅存的两三万残兵与朱元璋军队交战于万寿寺东街,结果仍以失败告终,刘毅投降,张士诚率数骑仓惶逃回宫室。
张士诚本想自尽,被部将救下,后来被送往应天府,不久去世,时年四十七岁。
九月十二,朱元璋下令改平江路为苏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