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开中医馆是因为缺乏这四个条件......

第 99 

有人比喻,开中医馆就像跳海,水有多深,体验多辛辣,自己跳一跳就知道。中医药法落地,资本风劲吹,连锁药房、房地产出身的通通都来凑热闹。当然,这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也让不少初来乍到的新医馆人栽跟头。

当你还没有想好为什么要开中医馆,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医生资源不充足,企业文化和中医馆的文化兼容和相通性不好把握的情况下,给自己打一针“审势”的镇定剂,显得尤为重要。

■ 演讲丨泰州隆泰源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德宏

我是一个业内的关注者,也是一个热爱者。今天讨论了这么多,核心的几个问题都找好了。

一、我认为顺势,大背景,大环境,大行业,大趋势,确实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再者要借势,行业所有的成功人与不成功人,今天在台上都讲完了。

二、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中医馆不是开大开小的问题,你的基因、定位、战略、文化是什么?要先有沉淀,先有定位。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一是顺势,第二是借势,更重要的是要审势。我有四个中医门诊,但这四个中医门诊全部都是挂在药房后面。我原本也准备开个1500平方米的中医馆,但是最后我还是冷静了一下。

我到过圣爱、回春堂、同仁堂,包括上海和周边的一些医馆,看完以后,我就审势,决定不动,因为我觉得我缺乏四个条件:

第一,本身我自己都没考虑清楚开中医馆到底是要面子、还是要做项目、还是做养老、还是想给自己添砖添瓦。

第二,我体会更深的一点,有没有盈利模式。做任何项目如果没有盈利模式,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作为企业的一份子,企业经营者来讲,这个时候只讲实力是没有用的,再大的企业都有倒塌的时候,都有卡住的时候,我觉得盈利模式是最重要的。这是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盈利模式,盈利模式就是讲审势的问题。

第三,我觉得做区域性的连锁,医生资源从哪来?中医馆运营的重要问题都讨论过,请名家请专家来造势,做大品牌,前期成本在座的所有人都能承担。问题关键在哪里?问题在于你的持续性。中医馆最核心的一点是复诊。客户的回复,复诊率不高,都和你的盈利模式挂钩。

我们说名医、名馆、名药,看起来很容易,但真正要落到实处的时候,那真的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天时地利人和。

我的资源在哪里?我们当地的医生,我去看过,也去拜访过,现在能走出来的中医,也就寥寥的七八个,这七八个还是中医院的,你把他都请过来,那医院就倒了。如果没有当地的名医来做中医馆,真的很难,其他基础性的问题就更不用说了。这是一个问题,我请不来医生。

还有一个问题,即使我能请来医生,实话实说,医生他也要看企业的文化底蕴,也要看企业的来头,不是说你今天自己开个中医馆就是品牌了。所以说,开中医馆要审势,要掂量一下。

在我学习过程中,我认为还有一个关键方面需要考虑:当地消费者的教育基础和中医基础。我们不要把中药柜、中药房、中医院、中医门诊、中药等同并论,这是不同的。

南方最大的中医药市场在广东,以药材为主,以养为主。“医”跟“养”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这两个市场结构不同,我们不能等同。南方以药为主,到北方则以医为主。所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另外,除了要做好中医的疗效,更重要的是你对消费者的服务。中医不仅仅是有名医,还有你的服务,药材的质量。

第四,我认为我的规模,我们做中小型连锁企业,目前还是在追求毛利,追求盈利,如果这种企业在这样的阶段一下子把品质拉上去毛利下来。说实话,你心里准备好了么?有没有这样的承受能力?我发现我还没到这个程度,还没做好准备。

还有一点,我本身不是学中医的,我是营销出身,我不具备德仁堂这种天然的基因,也不像圣爱董事长是做药材出身,这也是我最终没有考虑开中医馆的原因之一。

I 版权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