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文章 | 买完邮票读书去

买完邮票读书去

在网上经常会见到有人问:邮票我买了,而且买了很多年的了,接下来我该干什么?很多情况下我会跟帖:读书吧。一辈子只买邮票的不是集邮者,也算不得集邮者,这只能说是攒邮票的人。

读什么书?当然是集邮的书了。如果真的对邮票和集邮感兴趣,上世纪80年代陈焕标先生编著的《集邮入门》,不失为一本集邮的最基础的启蒙教材,只是书中的第2项“世界上第一枚邮票的诞生”的部分内容要改一下,因为替美丽的姑娘付邮资的不是罗兰·希尔,而是英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和哲学家柯勒律治先生。纠正这个在中国集邮界误传了40年的故事的人,是我的朋友张华东先生,他在《解密黑便士》一书的第38页有考证的结果。

搞清楚了邮票已经与邮票相关的基本常识之后,就可以看一看林衡夫先生编著的《精彩纷呈的邮票世界》,虽然这本书是面向青少年的,但成人读起来一样的受教,600道问题闹明白了,对集邮中的门道也就摸清了。面对种类繁多的集邮内容,总有一个是适合自己的,沿着这条自己选择的道路,放心大胆的走吧。

李曙光先生编著的《实用集邮学教程》是一本完整的大学集邮选修科目的标准教材,由浅至深,一步一步将一位普通集邮者培养成集邮专家,当然前提条件是要懂邮票,懂集邮。李东初先生编著的《第二课堂丛书——邮票上的科学》,作为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用书,介绍了很多邮票上的科学文化知识。耿守忠、杨治梅编著的《中国邮票百科知识》、《中国邮票百科知识(续)》则全面介绍了1949年10月至2005年12月所有新中国邮票,还包括了邮资票品的基础知识。如果对中国早期邮票感兴趣的话,推荐上海书店出版社的《邵洵美作品系列·邮话篇——谈集邮》,60篇介绍中国邮票的文章,全面介绍1878年至1945年的大清和民国邮票。

这些书都是我看过的,也是我经常翻看的。这些书看过之后,恭喜你,你已经成为集邮者中的一员。如果还有“不满足”的话,不妨看看李毅民先生编著的《集邮家的情怀》、《集邮家的业绩》、《集邮家的足迹》,这三本书会讲述中国的集邮前辈们为了心中的集邮梦想,在平凡的社会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为了让中国的邮票能在世界集邮界占有一席之地,做出的接力式的努力。看看郭润康先生的《鸿雁日记》和《郭润康集邮日记》,从一个亲力亲为的角度,告诉集邮者应该怎样集邮。读一读《中国集邮人物风采录》,至少对中国集邮圈子里的那些大腕儿们有所了解。如果还有“野心”,也想在邮坛拥有自己的位置,读一读《国际集邮联合会(FIP)竞赛性邮展规则暨邮集制作指南》,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题目,运用自己全部的集邮知识,编组一部属于自己的展品,到全国邮展、亚洲邮展、世界邮展上拼杀,为国争光,成为一个令人尊敬的集邮家。做到这一步很难,但只要自己努力,终会成功。

曾经在很多场合下听过《中国集邮报》主任记者王宏伟说的话,很有感触:作为集邮者,你买邮票?买了邮票您看了吗?看了邮票有感想吗?有了感想记下来了吗?记下来之后投稿了吗?虽然王宏伟先生是站在一名编辑记者的角度,鼓励集邮者多动手、勤动手,多向报社投稿。但仔细按照这样的步骤之行,不正是一名集邮者的培养之路吗?

总是在空洞的说教,总是在徒劳无功的争论一些似是而非的不是问题的问题,总想着挖空心思在集邮活动中混熟脸,总是在为一些虚名费尽心思而争名夺利,不如静下心思读读书,以实际行动做好自己的集邮。在集邮的圈子里久了,邮识水平有了,很多问题也就看淡了。集邮的圈子是一个凭业务说话的圈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研究的成果,就会有自己集邮的高度。王国维不是讲成功人士的三重境界吗?能达到第二重已经是相当不易了,当站到了第三重,那心境也就豁达了。如果跳出集邮的圈子回看集邮呢?恭喜您,已经站到了第四重境界了。

这些都需要有知识储备的,只是从哪里来?

读书。

闻锺集邮

有图有真相

关于闻锺集邮

与闻锺集邮有关的

作 者 简 介

杨文忠:

笔名闻锺,供职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邢台市分公司,从事邮政工作34年。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

省级邮政中级内训师

省级邮展评审员

省集邮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网络集邮联谊会会长

文献集邮研究会常务理事

英国皇家邮学会会员

邢台市自媒体协会常务理事

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集邮写作二十余年,在《集邮》、《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河北邮政》、《河北集邮》、《文献集邮》、《觅邮》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集邮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