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黄山||赵恺专栏

1993年3月去黄山,十天行程八天雨,似乎天公有意让我们涤荡尘嚣、洁净心态一般。雨打黄山萌发美。文学,美的发现和表现而已。

雨打黄山

赵恺

1
九华幼僧

九华山肉身宝殿金地藏像(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不愧为佛门名山,一路经堂,一路神龛,一路袅袅香烟。一座座名为“茅蓬”的寺庙质朴如民宅,表现出宗教与生活的依恋与补充。一家名为“小蓬莱”的餐馆门前写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下联:“两头是路吃一盘各自东西”。好一个“两头是路”:上亦是路,下亦是路;进亦是路,退亦是路。小小山村野店如此坦荡旷达,当愧煞多少相府王宅。

穿过风雨,黑瘦苍劲的青石小路盘山而上,那种感觉与其说是青藤缠树,不如说是大地举臂攀沿命运。

沿石径逶逦步入九天街,头顶是云,脚下是云。伸手拨开蒙蒙的雾,一街的竹雕、木雕、灵芝。天街之上袅袅婷婷飞起一棵“凤凰松”。松树却酷似凤凰,躯干中流着大山的血。从任何角度看都像展翅,将离地而未离地,翩然凝固在动静之间。日出日落,云起云生。一千个年轮象形文字一般结构成一部关于向往的史诗。

九华山最为独特奇崛之处是关于“金地藏”的事。却原来,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佛教开创者竟是古名新罗,今为韩国的王室后裔金乔觉。唐开元年间,金乔觉渡海来到中国。他“睹兹山于云端,自千里而劲进”,“得谷中之地,面阳而宽平,其土黑壤,其泉滑甘”。于是翻山越岭,住进东崖峰岩洞,过起清贫的修行生活。他的操行感动了山下长老,众僧决计兴建禅房供养金乔觉。之后,金乔觉率弟子垦荒种谷,掘塘放生,道场声名渐播四方。苦修七十五年,金乔觉于贞元十年(794年)圆寂,寿至九十九岁。三年开函,他还“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掷金锁”(引文见《九华山志》)。时人以为是地藏菩萨化身,就称他为“金地藏”。金地藏真身葬于他依恋终身的九华山上,墓边修建一座寺庙名曰“月身宝殿”。改革开放加上中韩建交,九华山的意义和作用又该另当别论了。其实,宗教从诞生之初就是追求自由、追求人性、超越政治、超越国界的哲学,不然它怎么会有如此坚韧、如此顽强的时空穿透力?

忘不了一个小和尚,一个在“月身宝殿”收香火钱的小和尚。至多十三四岁吧,一脸天真稚气。老和尚念经,他吃泡泡糖。吃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似乎进入一种境界。阿弥陀佛。

2
过太平湖

黄山太平湖俯瞰

作为道路的组成部分,太平湖横卧在九华山与黄山之间。弃岸登舟,竹筏在峡谷中蹑足前行,仿佛侧身挤进“一线天”。入湖之始,就有陶渊明初入武陵的感觉。“复行数十步”之后也是“豁然开朗”。太平湖草原一般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湖岸群峰,俨然桃花源中人。它们惊奇而又陌生地躲在云编雾织的纱巾后面悄悄打量。看看也就是一两叶竹筏吧,看看也就是三五名寒儒吧,它们便让纱巾从额角、从肩头、从双臂款款滑入湖水,释然、坦然露出自己的面容和身姿。我这才看清环湖诸山:似童稚,似倩女,似翁妪,而且正携桨提酒般呼唤着、搀扶着、相随着拥向我们,步履身影倒映水中,活脱而水灵。更远处的显隐起伏间,则似陇亩、似阡陌、似村舍,迷朦山涧似袅袅炊烟。

蹊跷有趣的是,我们头顶上覆盖着一方从入湖之始就伴随着的云,就在群山和我们互相发现、互相召唤、互相接近的时候,它婀娜多姿、一往情深地落起珍珠般的雨滴来。满湖阳光中镶嵌着一方笠般的雨,你说奇也不奇?我们走,雨也走。我们停,雨也停。行止之间,竹筏已经穿过太平湖,驶进对岸一笔直峡谷之中,是寂然滑入,连一声“欸乃”也没有。

回眸看山,已然隐入虚无缥缈中,怕是千呼万唤也请不出来的了。

3
人字瀑下

黄山人字瀑

初见人字瀑是1984年5月,在江苏作家协会颁发首届“雨花奖”之后。关于人字瀑我曾以仰视的角度写过一首短诗:

雷电砍杀你,飞雪冻结你

因为你是一个大写的人。

阳光抚慰你,苍松召唤你

也因为你是一个大写的人。

落墨在高山之巅,

顶天立地,

你本身就是人的雕塑。

收笔在千里之外,

给生活以辽远壮阔的遐思。

这次到达黄山已是下午,且落雨。登不了山也得贴近山,为看望那醒里梦里流成座右铭的人字瀑。

一如既往地热烈奔放,一如既往地勇往直前。因为是雨中,水声川江号子般喊出生命的质感。在人字瀑的下游,我突然注意到一涧石头。白似玉、墨似铁,大如象、小如瓜,杂沓错落而又互为结构,作为黄山景观的组成,这些石头可以说是大自然匠心独运之作了。遗憾而又可悲的是,它们都千人一面地圆,圆得平庸,圆得懦弱,圆得连高大伟岸都让人觉得矮小卑微。它们在投身激流之初不都是棱角分明、形态各异、虎虎有生气的吗?激流之过?石之过?

“人”字近边,仰视俯视都是风景。

4
黄山雷

在黄山极顶接连三次闻雷。

第一声饱满浑厚,仿佛一滴浓墨落进云层,音响被云吸收后,又毛葺葺、绿葱葱地濡染开去。于是石尖上、草叶上、松叶上挂满了晶莹圆润的雷。

第二声是闪电和悬崖的撞击。像石磬,但有金属感,铮铮轰鸣中七十二峰铜柱般巍巍拨起,结构成恢宏崇高的美。美的攀登上,没有一级重复的石阶。

第三声锋利而果敢,它把云层割开一个缺口,便阳光一般灼灼流下,黄山把雷拥抱在宽厚的胸膛里,并把它化作满腔热血。热血贴着石壁,流成一个“人”字。

5
程氏三宅

程氏三宅之务本堂

“程氏三宅”为明万历年间建筑是有房契原件为证的。三座老宅耳鬓厮磨、相濡以沫地隐逸于屯溪城东隅的一条深巷里,仿佛三位冷眼世事、饱经沧桑的恬淡老者。

雕梁画栋,斗角钩心,三座屋宇,三尊巨型砖木雕刻作品。绝处在天井,小小一方天井竟然集“驱潮、降温、采光”于一身,真真难为了皖南建筑大师。天井下方是一条窄窄的水沟,雨水自天井落下后即沿沟泄出,不在院中作俄顷之潴留。热天暑气从天井散出像一台空调器,寒天则掩闭门厅减少对流保持温度。天井边的大厅是议事待客场所。从天井下来的自然光线把大厅分成强、弱、暗三个光区,既可显示主人的谦恭礼让,又保持察颜观色、审时度势的尊严和便捷。天井真可谓通天之井了。

1982年“程氏三宅”被列为安徽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屯溪市又把它们建为博物馆。有两件文物值得一记,一件是明代瓷器“皈依罐”,高约三四十公分,像花瓶但瓶壁上俯伏着一只只张嘴觅食的青蛙。之所以叫“皈依罐”,是用在老人故世后,儿孙摔着它一户户上门乞谷。生前有嫌隙的投一粒米以示宽宥和解,友好则寄托思念祝福。用种子表示对生命的祈祷,独特、多情、深刻的中国方式。第二件是一幅漫画风格的版画,初看只似无锡大阿福,细瞅则奇:一张憨态可掬的圆脸同时从左、中、右三面画出,极富立体情趣。硬是比毕加索早出四个世纪。作者你当是谁?明朝第九位皇帝朱见深,安徽画家。

6
砚石

极品歙砚

屯溪歙砚,鬼斧神工。至于砚石之巨,更让人瞠目结舌。有一方陈列在明代建筑“程氏三宅”里的砚石,长1.62米,宽0.61米,厚0.11米,重达360公斤。色泽浑厚,图案诡谲,石之两面,似两幅绘画,一面为《夜空星象》,一面为《雨打芭蕉》。以手抚摸,则如绸缎,如凝脂,如此庞然大物竟无毕毫裂纹和疵点。

这块砚石原在山村铺院,博物馆以三千元购得后,1985年去香港展览,首日门票即达十万。日本书道学会理事石桥圭一感慨赞叹、流连忘返,他极力举荐赴日展出,但终因价值连城保卫艰难未果。

至今无池无字,皖南砚师无敢下刀者。

7
老街

屯溪老街

屯溪有一条始建于南宋的老街。1.5公里,阔6米,颀长赭色麻石铺就,那色彩和结构,就像铺展在皖南山水间的一部竹简。马头墙,小青瓦,白粉墙,门小堂大,中有天井,屋屋之间楔有幽深小巷,仿佛古典民乐的分节线。茶楼、酒肆墨庄,额坊上悬挂的店号、招牌,无异于图书陈列。

“老街139号”门边斜倚一方玻璃匾,上书“歙砚绘画精品展览”八字,飞动凝重,结构奇崛。俯身端详印章我兀自一惊,它竟为罗工柳的手笔。轻步入堂,“三百砚斋”为吴作人之墨宝。山川风物、人情世态、鸟兽鱼虫,神采流动锋刃上,理趣蕴含纹理中。一方荷叶上俯伏着一只青蛙,肌腱凸起,表现出一触即发的力量和信心。荷叶则慵懒散淡、恣肆舒卷,和青蛙形成戏剧性反差。一方峥嵘岩石间斜出一干梅树。那点点滴滴、如金似玉的满树繁花,竟是天然色泽的悄然借用。一方则浑然一座苍莽山峦,嵯峨峰岭间镶嵌着一片宁静的天池。一座石砚,一个由喧闹复归宁静的大千世界。

岂不知让人叹为观止的倒是一块未经斧凿的砚材。一尺宽,二尺长,说不清是蓝得发黑还是黑得发蓝。蓝与黑组成涌动的海洋。伸手一摸,那汹涌轰鸣的波浪竟然如砥如镜。砚石上方是欧阳中石的“天海舞燕”。紧挨欧阳中石是刘征的诗。1995年5月漓江诗会上曾与刘征徜佯桂林山水之间,今天在黄山又和他的作品不期而遇。人与诗一旦邂逅,石头也长灵性。屋之一隅是一个砚石系列,它们形态各异却都在等待:等待构思,等待琢磨。很耐心,很坦然,好象石头知道:等待创造不是等待戈多。

店主周小林先生年近半百,白皙清瘦,一头长发潇洒地掠向脑后又垂落耳畔,飘然一副艺术家风范。一问果然,黄山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二级导演。我恍然明白石头为什么富有生命了,作为导演,他的砚斋不就是一台有声有色的《石头记》?是的,艺术追求者终被艺术追求。

作者简介

赵恺,祖籍山东,1938年出生于重庆,1955年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后在苏北淮阴生活至今。创作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小说。曾多次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的国际文学活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编委,江苏省作家协会顾问。一级作家,江苏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赵恺专栏

▼▼▼

向下滑动可以查看赵老师更多的文章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扩大本公号所发文章的影响,即日起本公号入驻360个人图书馆,所有作品皆自动同步到360个人图书馆终身收藏。不同意者请勿投稿,投稿视作默认此项决定。
(0)

相关推荐

  • 安徽-黄山-程氏三宅

    程氏三宅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市中心,是黄山市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建筑群,也是很多文旅爱好者初入黄山市时最早去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记得我初见时,三宅还位于一片民居之中,小道泥泞,周围片市井之风,如今 ...

  • 文房四宝•黄山行 | 暑期徽派文化研学之旅

    文房四宝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髓黄山奇观彰显着自然的鬼斧神工皖南行尽享人文与自然双盛宴--课程目标1. 感受儒家文化.商业文化对徽派文化发展影响:2. 体验文房四宝制作过程,感悟中华工匠精神:3. 游览黄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黄山屯溪程氏三宅

    屯溪程氏三宅位于安徽黄山屯溪区柏树街.距呈坎村古建筑群东南34.7公里.程氏三宅为三处明代古建筑,坐落在屯溪柏树东里巷6号.7号.28号.为明代成化年间礼部右侍郎程敏政所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江志伟:老舍三绝赞屯溪(续篇)

    老舍三绝赞屯溪(续篇) 安徽黄山 江志伟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 ...

  • 我的手掌紧贴在雨果的墓碑上||赵恺专栏

    我的手掌紧贴在雨果的墓碑上 --巴黎笔记 赵恺 我是在悲惨世界里阅读<悲惨世界>的.收获后的高粱以自己的骨骼围成一座地堡似的茅屋,岁月匍匐在命运的逼仄里.说地堡并不完全因为逼仄,而是因为它 ...

  • 台湾记行||赵恺专栏

    台湾记行 赵恺 准确地说,中国诗人访问团的台湾之行是从一九九八年九月二十五日晚间九点三十分飞机在台北中正国际机场着陆开始的. 一行十一人仿佛一个诗句走下舷梯,以高洪波之伟岸为先导,身着风衣的作品和肩负 ...

  • 叶落蒙马特||赵恺专栏

    叶落蒙马特 赵恺 仿佛一座历史艺术博物馆,蒙马特高地耸立在巴黎的北侧.孕育思想.召唤创新,这里生活过包括左拉.莫奈.凡高.毕加索在内的一批艺术大师,他们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照耀,浑如一个星座闪烁在 ...

  • 野生植物||赵恺专栏

    野生植物 --访菲诗忆 赵恺 黎萨尔公园(黎刹公园) 飞抵马尼拉上空,正是夕阳斜照,阳光颜料一般泼洒下来,为吕宋岛涂上一层浓墨重彩.凭窗俯瞰,仿佛面对一册漂浮在大海上的诗集. 菲律宾民族独立领袖黎萨尔 ...

  • 失乐园||赵恺专栏

    1866纽约版约翰·弥尔顿<失乐园>中古斯塔夫·多雷创作的插图 失乐园 赵恺 中华民族正在实施伟大的民族复兴,这是古老东方企盼.准备.奋斗了两千年的历史进程.存在决定意识,因为社会趋向阶段 ...

  • 草原的律动||赵恺专栏

    新疆可克达拉草原之夜风情园 草原的律动 赵恺 最初喜欢<草原之夜>,一为旋律的柔美潇洒,二为草原的浩茫壮阔.记得1981年客居北京,诗人邵燕祥问我:"为什么你的诗里写到朱崇懋?& ...

  • 天阶||赵恺专栏

    天阶 --闵惠芬印象 赵恺 八月,在江苏省文联和作家协会江阴读书班的文艺晚会上,我朗诵了我的诗歌<二泉映月>,为朗诵作伴奏的,是二胡表演艺术家闵惠芬. 晚上演出,下午我和闵惠芬得稍作一些技 ...

  • 酒都赋||赵恺专栏

    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陶坛酒库 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 糟糠落地游鱼得味成龙. ──洋河民谚 酒都赋 赵恺 最先把洋河酒厂称作"酒都"的是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 那是1986年,他第一次 ...

  • 燃烧的树||赵恺专栏

    燃烧的树 赵恺  马尼拉依山面海,风景旖旎,从飞机弦窗往下看,仿佛俯瞰印象派风格的热带雨林.至于海湾落日,就更是斑斓壮丽.得天独厚的世界奇观了.城市中心是黎萨尔公园.黎萨尔是著名的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