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家校共育”变成“家校共教”

【第210期】教孩子学会学习(111)

莫把“家校共育”变成“家校共教”

1

一年级内容并不难,家长不必太担心  对于刚入一年级学习的孩子,很多家长不放心,怕孩子刚入学学不会,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孩子放学回家后,很多家长会把孩子当天学习的内容再重教一遍。

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对孩子的知识学习好像很有效。但是,这只是一种表象,长此以往,对孩子的学习极为不利。

试想,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天,“疲劳”得很。回家后,家长再对孩子唠哩唠叨,机械重复白天的内容,孩子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

更为有害的是,家长怕孩子在校“听不懂”,回家之后再“重讲”,会使得幼小的孩子形成“在校听不听课不要紧,反正回家有人教”的“保底”心理,从而让孩子养成上课精力不集中、在学校不学习的坏习惯。换句话说,孩子虽然天天上学,但是并没“学习”,也就是说孩子这一天学完全是“白上”,孩子的学习完全依赖于“家教”。

而实际上,刚入学的孩子,每天的学习内容是很“有限的”,也是“简单的”。况现在的孩子多有幼儿园学习经历,对所学内容并不陌生,他们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将原有知识“标准化”“系统化”的过程,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完全可以掌握。

2

孩子粗心是“自然”,辅导再好也枉然   当然,有的家长说,孩子粗心马虎,回家不辅导,知识就学不牢,容易出错。

而实际上,对于刚上学的孩子来说,出错并非是粗心马虎,知识学不牢,而是他们这个时期的一种“自然”现象。很多孩子,无论老师家长多么精心教、精心辅,都无法改变。

这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心智不但不成熟,而且极不稳定。所学知识在他们的脑海里,就像小品的台词一样,是“时而清楚,时而糊涂”。

我邻居有个孩子,上一年级时,孩子数学试卷上“8+4=15”。家长问他,“八加四等于多少?”孩子说,“十二啊!”家长说,“那你试卷上为什么写等于十五?“不知道啊,那时我就觉得应该等于十五!”孩子的脸上写满了天真与无辜。

像这种情况大多都被我们大人定义成“马虎”“粗心大意”,而实际上却是孩子心理认识系统不健全、不稳定的正常反映。随着年龄的增加,学习的深入,这种情况会逐渐减少。

3

知识掌握不重要,习惯养成是根本  作为家长,对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孩子,要求不能太高,不能按照成人的“理想标准“去要求孩子——每天所学知识要“滴水不漏”。

要容忍孩子的“马虎”和“粗心”甚至于“不会”。更重要的是,作为家长当明白,把孩子送到学校,就要相信老师。孩子不会,老师会想办法调整进度、放慢速度、改变教法或个别辅导的;相反,如果家长在家教会,就会掩盖孩子知识上的不足或方法上的缺陷,让老师对其不再“关心”。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在校不学习,回家靠辅导的坏习惯,让上学失去了意义!

4

家校共育很重要,“共育”切莫变“共教”    对于刚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家庭辅导不但实没必要,而且非常有害。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学习科目的增加,学习内容的增多,即便家长有能力或聘请专业家庭教师,辅导的时间也不可能无限延长,不可能将在校学习内容全部重学一遍,因此,再好的家教也只是杯水车薪,孩子靠家教学习的可能性愈来愈小,及至初中、高中更是不现实。没有了“全力”家教的支撑,孩子沦为“差生”便会成为必然。

刚入学的孩子,“家校共育”很重要,家长要与学校老师多沟通,多交流,及时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然后回家后进行相应的配合,这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对孩子的学习成长非常重要。但是,这个共育是全方位的,而不仅是真针对孩子的学习。

就孩子的学习而言,真要想让孩子学习好,还必须靠学校,靠老师,要让孩子养上课认真听讲,在校用心学习的良好习惯,不能让孩子把学习寄希望于放学后的家教。

这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从小培养。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刚入学,可塑性强,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家长千万不要为孩子一时的成绩,追逐眼前的名次,把“家校共育”异化成了“家校共教”,这样,不仅累了家长,更会毁了孩子!

相关链接:《要想孩子学习好,就让辅导翻个个儿》《 过度辅导猛于毒》

(敬请关注平湖一柱,精彩教子宝典更在下期……)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