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会稽山”地望考05

上古“会稽山”地望考 05

文 伟哥

五、“会稽之山”的考订

  定位了“成山”之后,下一步就是要找“会稽之山”了。我们以“成山”定位点为中心,向东北方向180度内搜寻符合条件特征的山或山脉,结果找到如下几座:

  按照前面的方法,通过查找,距离“成山”定位点500里处有四座山相对较为符合条件。他们分别是武功山、均福山、会昌山、三百山。还是按照前面的办法。再次将地图放大,均福山和会昌山离“成山”定位点的距离不够,定位点已经越过山头,所以这两座山可以排除了。还剩下的两座山山:武功山和三百山在距离上没有问题。

  经过上面一轮排查还剩下两座山,我们再进行下一步排查。从两座山的方位来看,武功山位于江西西部,与湖南交界。这个地点很符合“大楚南”的地理位置描述。而三百山则位于江西南部,从古籍记载和依据古籍绘制的地图来看,三百山并不在楚国的疆域之内,所以可以排除了。

  也许有人会说,就算不在楚国疆域内,不也是在“大楚南”吗?楚国的南边啊。实际上,这是对古文语法不熟悉的结果。“会稽之山”在楚国疆域内的南部,用古文写是“大楚南”。如果在楚国的疆域之外的南边,用古文写就是“大楚之南”。“南”是指南部,而“之南”是南部的南边。有首歌叫《彩云之南》,这个“之南”就是这种用法。

  另外,武功山位于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属于人烟密集之处,作为夏朝的活动中心还是比较合适。而三百山则在地理偏僻,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里,并不适合作为大禹开会的地方。即便纯距离上三百山也许可以作为会稽山的候选对象,但实际上,在各项条件都不利的情况下,三百山已经出局了。所以,武功山才是我们寻找已久的上古圣山--会稽山!

  下面,就是从“句余之山”到“会稽之山”的线路图:

  我们回过头来,通过文献记载来对照“会稽山”在地图上的位置,通过对照不难发现,“会稽山”的地理位置跟《山海经》中的记载完全一致。这也证明了《山海经》所言不虚,是一本内容真实的上古文献。

  从“成山”的定位点到“会稽之山”定位点之间相距500里,“会稽之山”的定位点就在武功山的主峰白鹤峰山脚下。作为上古大名鼎鼎的圣山,这里有必要拿出来重点研究分析:

  从图中还看不出有什么问题,而且这条线路到现在为止,整体上既无法证真,也无法真伪。虽然说一路来线路的测定还算顺利,各座山之间的距离没问题,方位也还过得去,相关因素分析也比较靠谱。但这条线路究竟对不对,顶多只能说是相对靠谱,但要一锤定音的证据,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谷歌地图有展示地形的功能,我们上一张地形图看看吧:

  《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

  之前一直没有注意过“四方”这两个字的批注,直到看到地形图的这一瞬间,我整个人被震惊了。

  一座几千平方公里的山,竟然给改造成平行四边形,也就是书上所说的“四方”,这究竟是如何办到的呢?

  “四方”的山并不只有“会稽之山”,前面那座“成山”也是四方的。我们回过头来对照注释,看看“成山”的地形图:

  《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

  一直以来,每次看到“三坛”的时候,就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这个词表达什么意思。所以,袁珂先生在《山海经全译》中也不明所以,就翻译成:

  再往东五百里,叫做成山。山形是四方的,像土坛叠累上去的,共是三重。

  今天看到这张地形图之后,明白“三坛”并不是山像土坛一样叠累三层。原来“三坛”并不是三个实物坛子,而是地图上三个圆形,注书人称之为“坛”。三个圆形排列很整齐,自然也是人工修建的。

  说到人工修建,我就不得不来认真查看一下武功山是如何被修整成为四方形的。所以,我将武功山的地形图放大来看:

  这张图中,上面是横跨湖南、江西两省的九岭山,下面是武功山。从地形图所呈现的形态来看,实际上武功山北边原本是跟九岭山相连的,但是被人从中挖掉了一块,将武功山硬生生地从九岭山中分出来,而南边也是一样。红色四方框框出来的那一块比较显眼,还留下了许多没有修整平整的痕迹。至于东边红色圆圈圈上的那一块,其作用跟北边也是一样,这样一挖,就将武功山北边和东边挖成了大致上两条直线。至于西边和南边,可能地势比较平缓,所以挖掘起来顺利得很多,于是,不但线条比较规整,同时也形成了一片规整的平原地带。

  我们再将西边和南边放大来看:

  通过图上的地形显示来看,图中所指的地方不太像是自然形成的状况。因为这太有规律了。而且,从山体到平地之间的过渡并不像是自然界形成那样,因为线条太过规整了,看着就是人工规划过的。如果这样的线条距离不长的话,还有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但看地图上,都是上百公里的线条,这自然形成的可能性就几乎为零了。所以,武功山,也就是上古会稽山是由人工修整成现今形状的。

  除了武功山,南边的罗霄山也是一样,有着规整线条,也同样上百公里,其交叉角度和走向分配得更为合理,人工修整的情形更为明显。这里就不多说了,各位自行体会吧。

  

  我特意将"会稽之山"和"成山"并列展现上来,让大家一睹上古逆天科技的风采。这张图所呈现出来的上古世界跟我们考古挖掘印象中的上古完全不同。从目前考古挖掘出来的遗址中,我们推测出来的是一个落后、野蛮,而且根本不懂科技的上古世界。但是上面这张图却告诉我们,真正的上古社会是极其先进、广阔的,其文明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猜想。在夏朝,我们的先祖已经构建超一流的数学系统,具备远程土地勘测能力,还有超强的社会动员能力……这一切,跟我们课本上所说的完全不同。

  你也许可以不接受本人"破解"《山海经》的说法,也同样可以认为会稽山在你自己所认为的地方。但你却绝不能做到无视这两座山呈四方形的事实,这是一个事实前提。我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老老实实承认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这是我们现在坐下来讨论上古史,讨论《山海经》的前提。只有在承认这个无比强大的前提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试图去窥探上古真相。也只有在承认这个前提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接近或者发现真相。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山海经》—— 成山·会稽山·夷山

    左脑艺术 右脑设计 不为那一图散碎银两覆了天下 # 成山·会稽山·夷山 [原文]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䦠水出焉①,而南流注于虖勺②,其中多黄金. 又东五百里,曰会 ...

  • 解谜《山海经》6: 南次二经,揭露了鲧和大禹父子埋葬的所在地

    前面我特意用一章文章,来破译大禹治水的河流是印度河.不过就是这样介绍很多人也不会相信.单说印度河就是<山海经>的河水,很难让人信服,接下来我再用南次二经证明一下<山海经>里的河 ...

  • 作家张效雄:登武功山金顶

    风起小说张效雄2020-08-09 21:09 8月8日,携家人一道,从长沙驱车到江西的武功山旅游.盛夏之际,热风跟随,入住山下的温泉酒店,方有些许凉意. 武功山是罗霄山脉的一段,与明月山遥想对望.但 ...

  • 大禹陵为何出现在绍兴?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 我觉得大禹的死亡隐隐约约有个特别大的阴谋. 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为大家讲四个故事,四个与大禹有关的神话传说. 半生劳苦,不知道是不是 ...

  • 上古“会稽山”地望考01

    文 伟哥 一.会稽山地理范围考订 会稽山,上古名山.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山开过会,同时,还有封禅.娶亲等事也与之相关.最后,大禹死后也安葬在会稽山.这座山,目前座落在浙江省绍兴市北部.一直以来,人们对 ...

  • 上古“会稽山”地望考02

    二.定位山"浮玉之山"考订 敲定了"句余四山"的地理范围之后,接下来的一步工作是什么呢? 接下来首先第一步工作是找到"定位山".何谓&quo ...

  • 上古“会稽山”地望考03

    三."句余之山"的考订 定位山算是确定了,下一步是继续寻找其他山.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 <山海经>原文说,从&qu ...

  • 上古“会稽山”地望考04

    四."成山"的考订 考订了"句余之山"的位置,接下来就是"成山"的考订了.至于"成山"的选择,从海洋山东北180度范围内 ...

  • 上古“会稽山”地望考06

    六.若干历史问题的澄清 这次考证,可以澄清下面几个历史问题: 1.<山海经>是一本可信的,严谨的地理书籍 自汉代司马迁对<山海经>记录以来,<山海经>就变成了一部不 ...

  • 《上古“会稽”地望新考》补充一则------《山海经》系列研究

    本人在<上古"会稽"地望新考>一文中,把<大荒东经>中"波谷山"."皮母地丘"中的"波".&qu ...

  • 上古“会稽”地望新考------《山海经》系列研究

    "会稽"为上古著名地标,今日公认为绍兴.秦于公元前222年设会稽郡,会稽郡因会稽山得名,相传夏禹时即有会稽山之名,会稽即会计之意.<史记>记载了西汉时流行的说法:&qu ...

  • yesuo聊历史||中华上古文明起源杂考

    百年yesuo,回看千年. 知识的搬运工.文化的传输带.思想的播种器 [百年yesuo]是一个个人品牌公众号,集中收录了yesuo先生的[快餐读史].[聊历史].[品读经典].[散文随笔].[时评狂论 ...

  • yesuo聊历史||中华上古文字起源杂考

    作者||yesuo 目前可考证的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草书→ 楷书 → 行书.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实行"书同文"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