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散文|一线之间 2024-06-22 16:36:38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积贫积弱,乡镇医疗条件很差,十里东乡连个像样的医院也没有,妇女生小孩都在家里请稳婆接生。这些稳婆大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有的只是一些老经验、土办法,多少可怜的女人为生孩子丢掉性命。老话形容当时妇女生孩子“一脚在阴,一脚在阳”,“与阎王殿隔层纸”。坐灰袋、吃头发、灌姜汤,产妇折磨得死去活来,难生的疼几天,孩子才能生下来。千辛万苦,小生命降生,如果母婴安全,男主人一定大宴宾客,烧香拜祖感谢祖宗保佑。倘若遇上难产或者产后大出血,产妇只有死路一条,更有甚者一尸两命。听母亲说,老三姨婆生第二个孩子时难产,孩子倒长了,拿现在的术语是胎位不正。那时没有孕期检查,十月怀胎只有临产时才会发现胎位不正。现在,胎位不正,剖宫产手术便可化险为夷;可在过去,稳婆大都束手无策。镇上好几个稳婆被请来了,一看脚先出来,个个面面相觑。为首的稳婆愁眉苦脸地对三姨公说,孩子倒长了没法接生,只能听天由命了。家里乱成一团,眼睁睁看着三姨婆在血泊里痛苦万状地挣扎,却没人能拿个主见。当时只有省城大医院才能剖宫产,不说路途遥远时间来不及,知识封锁的愚昧年代,打小读私塾,满口“之乎者也”的三姨公“扑腾”跪在祖宗牌位前涕泪交流,却想不出法子救三姨婆。二姨公请来一大班道士,道士们点燃花花绿绿的驱邪符,祭天祭地,将屋里屋外烧得烟雾缭绕。浓烟冲进卧室,三姨婆蒙着被子一阵呛咳后晕死过去。奄奄一息的三姨婆被抬上门板,四五个道士鬼念叨叨地抬着门板绕屋子里转,据说这是在给三姨婆和孩子招魂。三姨公失魂落魄,跌跌撞撞跟着道士转。门板上的三姨婆气若游丝,鲜血“哗哗”从棉被下面顺着门板飞溅。一会工夫,墙上地上、道士们的身上都是三姨婆的鲜血。孩子最终生下了,三姨婆却命丧黄泉。听说三姨婆死后怎么也合不上眼睛。街上人无不摇头叹息,三姨婆是个贤淑貌美的女子,年纪轻轻便抛下一家老小该有多么不甘心!因为出世便克母,二舅舅一直不得三姨公的喜欢,病恹恹长到六岁因一场痢疾便病死了。三姨公没见多悲伤,他坚持认为二舅舅是灾星克死了三姨婆。三姨婆死后,三姨公没有续弦,孤孤单单过了几十年。从我记事起,从未见三姨公开过笑脸。时间飞逝,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村经济活络了,仓里有了余粮,茅草屋变成了大瓦房。随着经济富裕,农村人口也节节攀升。从七十年代起,国家计划生育就抓得很紧。“一人多生、连累全村”、“计划生育大如山,宣传教育加蛮干!”口号、大字报,在农村墙壁上贴得到处都是。可中国几千年的旧习俗在农村根深蒂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儿是赔钱货,儿子才是自家的根”,这些旧观念想一下改变,哪有那么容易。当时许多农村夫妇,为了躲避计划生育宁愿弃田舍家,拖儿带女辗转在各个大城市的边缘地带。他们以卖苦力做小买卖养家糊口,生存艰难,还要和当地警察时刻玩着猫和老鼠的游戏,其困苦无奈可想而知。可是,为了能生儿子,什么样的苦他们都能忍。只有生了儿子,超生游击队们才回乡,心甘情愿接受高额罚款,即便此刻他们已经家徒四壁、穷困潦倒。无良事件成为社会热点,各地民政部门大门口经常发现被抛弃的女婴,更有甚者买通无德的B超医生,是女孩便偷偷引产,出生比例失调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严峻问题。彼时,我从卫校毕业,刚到镇医院妇产科上班,为了增加实践经验经常随医疗队下乡。以我有限的书本知识,对这些超生妈妈们在颠沛流离中是如何生孩子,还是很困惑的。“这么冒险生孩子,她们难道不怕死?”我问妇产科前辈。有个前辈叹口气,回答我:“农村妇女家庭地位低,“母凭子贵”是她们唯一改变处境的方式。”“青命赌黄连”,这是一个只有二十岁的小母亲对我们说的话。怀里的婴儿正鼓着腮帮子,“吧唧吧唧”地吸着她没见多少奶水的小乳房。听村妇联主任介绍,她是四川人,十七岁被带到当地,卖给村里老光棍石蛋当媳妇。石蛋家境贫寒,只有一个患肺结核的母亲,因买她家里欠了好几处债。结婚第二年,她头胎生个女儿,石蛋娘人前人外都垮着脸。孩子刚满月,石蛋带着媳妇不见了踪影。村干部上门询问,石蛋娘话不多说,“哎哟”一声倒地,口吐白沫装死。医疗队一行到她家时,她和石蛋在外已流浪了三年,带着一儿一女回家才三天。她家的房子年久失修已成了危房,左边墙壁的裂缝向我们呲着大口,冷风“呼呼”灌进来,一根很粗的木柱撑着中间的屋梁,环顾四周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那个大点的女孩,看见我们惊慌地一溜烟跑了。石蛋去田里劳作,女孩估计给爸爸报信去了。石蛋娘看见我们一声接一声地喘起来,妇联主任气不打一处来,说,又装佯!听说我们一行是镇上医疗队,来给村里媳妇做产后访视的,石蛋娘的喘息声马上小了很多。忙不迭给我们让座,可家里没有多余的凳子,石蛋娘慌忙要到隔壁去借。妇联主任说,别忙了,检查完石蛋媳妇,医生们还要上别家去。耶,你家小媳妇呢?石蛋娘用嘴撸撸里屋。石蛋带小跑回家,知道我们的来意,千恩万谢让我们给他媳妇做检查,孩子已经三个月了,小媳妇身上的血还没干。我们进里屋,小媳妇抬起头,对我们笑笑一脸腼腆,稚气未脱的她让我们真不敢相信这已是三个孩子的妈。检查完,和大多数农村产妇一样,她的产后后遗症很严重,恶露未尽、会阴二度撕裂伤,伤口肿胀已严重感染。奇怪这样严重的感染要发高烧的,看来二十岁的她因为年轻,身体抵抗力挺强。我们给她的伤口上了药,告诉她要到镇医院治疗做会阴缝合。石蛋表示过几天一定带媳妇去。当我犹豫着问及小媳妇在外流浪是如何生孩子的,她脸色骤变,嘴角瘪下去,低下头眼圈含泪,喉头上下直哽,口气不满地怼我:“苦命的人怎么生孩子,拿命赌呗,青命赌黄连!”听她叙述,流浪时她的两个孩子都是在工棚里生的,自己生自己接,孩子断脐用的是石蛋新买的刮胡刀。所幸两个孩子都顺产,上胎生的是女儿,石蛋不高兴跑出门灌酒,她饿着肚子连口水也没得喝。这胎生了儿子,石蛋高兴,跑了很远的路给她买了一碗猪肝汤。我们一行眼睛都潮湿了。妇联主任告诉我们,小媳妇虽然年纪不大但有骨气,坚决不要石蛋将两个女儿送人,再怎么说女儿也是身上的肉。相比许多被抛弃的女婴,她的两个女儿是幸运的,可是如果第三胎还没有生儿子,她的苦难不知还要延续到什么时候。新世纪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乡镇医疗条件大大改善,基层有了规模像样的医院,乡村母婴生命安全很大程度上得到有效保障。乡间“稳婆”这个职业逐渐消失,连没牙的乡间老太太都知道生孩子要上医院,大人小孩都安全!国家实行农村医疗保险后,在乡镇医院生孩子还可以领补贴,平产除去医疗费还余下不少。产妇出院,鱼肉、鸡蛋、奶粉、蛋白粉,家里人手上拎着各种补养品,个个喜笑颜开。可当时,国家医保还没有施行大病兜底,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在全国依然是个大数字。这时我已升任县保健院的妇产科护士长。记得接诊一名高危产妇,双胞胎,高龄高血压,全身浮肿中度贫血。奇怪,孕检和高危筛查在乡镇已做得很完善,高危孕妇都能得到很好的治疗,可不知什么原因她整个孕期检查还不到三次。看完病历,我们建议她到大医院去做剖宫产手术,毕竟大医院血源以及各方面的条件都要完善些。她听完面露难色,头摇得很干脆:“医生,我家里难,到大医院我们看不起,我就在这儿剖宫产,真有什么事,我们决不怪医生。”她一脸皱纹,浑身上下带着艰难生活的痕迹。丈夫是个皮肤黝黑的农民,头发乱糟糟站在她身后一直没说话。考虑手术的风险性,我们还是极力建议她到大医院就诊,并对她说现在农村合作医疗全省联网,报销比例都一样。正说着,她激动起来,眼睛里涌出眼泪,声音打颤说:“一样?怎么会一样?这儿开刀只要几千块钱,大医院要好几万,除去报销我们还要花上一万多元。他娘瘫在床上长年吃药,去年他爹得癌症,开完刀家里还欠了好几万的债......”木讷的丈夫在她身后把头垂得更低了。我们沉默了,大医院住院难且收费昂贵是个事实问题。一万元对于条件好的家庭不算什么,可在困难家庭却是雪上加霜。随后她要做月子,营养是否跟得上是个大问题。同情和恻隐让我们无法再开口劝她转院。我们给她办了住院,大家内心虽然忐忑紧张,但都怀着祝愿往好处想,也许一切顺利呢!开始一切顺利,双胞胎先后被托出子宫,清理口腔羊水后两个小家伙哇哇啼哭。半麻的产妇神志大都清醒,听到孩子的哭声,躺在手术床上的她开心地笑了。协助护士忙着给主刀医生揩汗,台上台下的医护略松了口气。谁知胎盘刚刚娩出,“哗啦”一声,鲜血像决堤的江水喷涌而出。她的脸色霎时变得像一张白纸,额头大汗淋漓。不好,这是休克先兆,产妇可千万不能休克!台上主刀医生一把按住子宫,神情紧张但很冷静地吩咐,快!开通绿色急救通道!加压给氧、开放多组静脉通道,各种急救溶液像迸射的水枪急注入她的体内,大剂量静推宫缩剂、清淤血,立即输血、子宫捆绑缝合.......医护们个个面色凝重,紧张的抢救在快速有序地进行。此刻,我们在和死神赛跑。死神一脸狰狞好可怕,小鬼们嬉闹着想赶快收紧口袋好完工;我们则拼命拽着她的三魂七魄,一定要把她从鬼门关拉回来呀,两个孩子不能刚出生就没有妈妈!也许两个孩子拼命的啼哭,给了产妇极强的求生意志,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急救,她缓缓睁开双眼清醒了。产妇被推进重症监护室,大家紧悬的心才稍稍放下一些,参加抢救的十几个医护衣背全都湿透了。在产科工作多年,我经常参加这样的急救,每次急救过后心情好长时间才能平复。虽然没有目睹过产妇因抢救无效死亡,可产科时刻存在的风险和产妇命悬一线的情景真是让人后怕。由此,对于人类生命繁衍,有了彻底认识:痛苦和不易让小生命弥足珍贵,而秉承科学和努力不放弃,才是对生命该有的敬畏!当前,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大病兜底、医保政策全覆盖。乡镇医院以公共卫生、计生保健为中心,县级医院产科医疗条件得到蓬勃发展。孕检孕优、高危筛查、缺陷防治;无痛分娩、导乐分娩、水式分娩;月子中心、心理支持、产后康复——如今妇女生孩子可谓是一条产业服务链。在农村,文化教育进步让年轻一代,对旧传统旧观念有了彻底改观,生男生女都一样,孩子跟爸姓还是跟妈姓都无所谓。省得爸妈一天到晚啰嗦,生一个交差!在城市,不少青年奉行不婚不育丁克人生,养猫养狗成为他们消除孤独的存在方式。诚然,精神文明时代容许不同价值观的构建。殊不知猫、狗以及世间所有生命需得繁衍才得延续。科技高速发展,物质高度充沛,“自我”这个词,常常被过度放大。二胎放开、三胎施行、生育奖励、产假延长,近年国家出台了各种生育红利,可全国人口出生率仍呈下滑趋势。比较当初在强硬的计划生育政策下,人们变着法子超生、躲着生、拼命生,真让人无法不感叹中国这几十年的沧桑巨变。所幸,经历生养新生命的不易,并从中感受痛楚、欢娱和震撼,领悟并传承坚韧、奉献和感恩,这些社会主流价值观必定亘古流传。越过漫漫时间的长河,无比坚信,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必将越走越远、越走越好。用作家和菜头的一段话作此篇结尾吧。“当夜晚到来,站在高处看任何一座市镇,无数灯火星星点点在风中摇摇欲坠,明暗不定,但是却一直发出光亮。世界有时仁慈,有时候酷烈。但是那些小小灯火却长明不灭。它们只是为了照亮自己,但是却因些照亮了世界。这大概就是人世间最大的奥秘。” 来源:文乡枞阳 赞 (0) 相关推荐 49岁“雪姨”王琳:自黑“水性杨花”,跟儿子像姐弟确实不简单 其实说到王琳,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名字,但一定认识<情深深雨蒙蒙>里面的雪姨. 因为时至今日,她的一些动作和表情都还在被人当做表情包使用. 其实当初他在扮演雪姨这个角色的时候,年龄只有三十 ... 原创 | 钦臬传 · 平天凶尸 5 第十七章 发现 "原来如此--"我有些沮丧,事情说穿了就是这么简单,可身处局中的我却一直没看透,还差点被他扰乱得误了事. 陆休看了看我,说:"现在是不是很多事都能想通了? ... 《女科切要》卷五 难产 难产 [难产生死歌]欲产之妇脉离经,沉细而滑腹又疼,定知半夜应分娩,脉法由来载<内经>.大凡临产应如此,产妇安然切勿惊.身重寒热痛频频,唇甲之色黑复青,子死腹中从此验,舌青冰冷母归阴.面赤 ... 此物最相思——王维传(第131章) 第131章 生离死别 是夜,晚风从帘底吹了进来,带来早春时节特有的清香.白瓷卧羊双角上顶着的烛火轻轻摇曳着,屋里一片静谧. 日间莲儿玩得起劲,此刻倒是乖乖地伏在王维怀里,沉沉睡去.王维微微调整了一下坐 ... 今天到三姨家拜年,三姨非常的热情 ,正餐... 今天到三姨家拜年,三姨非常的热情 ,正餐前,包了核桃肉馅的大汤圆招待我们 ,正吃着呢,孩子一句话让全场尴尬,我狠狠的戳了一下他-- 三姨看着我们的到来非常的高兴 ,连忙生火说先煮汤圆给我们吃 . 我们 ... 为父母操碎了心 一个小女孩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有姐姐住在一栋大房子里.有一天,他们全家到南斯拉夫度假.度假刚开始,全家就吵了起来.对于这样的争吵,女孩已经习惯了. 度假的第四天,女孩被姐姐的鼾声吵醒,再也睡不着了,起 ... 央视评论:性感和低俗就在一线之间 性感和低俗就在一线之间 举办油价优惠活动 雇佣数名身穿性感衣物的女模特参加 加油站员工称 模特们仅供观赏 司机排队加油无聊时可以解闷 在这条视频下 不少网友认为加油站这种活动 即低俗又无聊 小央短评: ... 【河粉文学沙龙】走进红色记忆(纪实散文) 河粉文学沙龙让你的文字飞向远方...... 不忘初心 走进红色记忆 文/ 冯岩 很多时候,高校的党工委.党支部在大多数人眼里只能是在学校里做一些党务工作,而辽宁轻工职业学院的党工委,却以不同的方式,组 ... 【三秦文学】梁春艳:【光影人生,夜幕下的坚守】(纪实散文)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本期编辑:裴 雄 文 总 编:鱼儿姐姐 光影人生,夜幕下的坚守 文/梁春艳 披星戴月争岁月,光影人生谱华章.一条路,他一 ... 纪实散文《千针万线密密绣两双鞋垫寄情谊》外一首 张志雄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 1.纪实散文<千针万线密密绣两双鞋垫寄情谊>外一首 张志雄 4月22日上午,我收到一件特殊的礼物:两双鞋垫!这可不 ... 塘沽知青:青春岁月「纪实散文」 青春岁月 ●郝惠文 近日,我的<凉城下乡散记>在一个网络公众号平台"塘沽知青"栏目上连载,其中第一章<初到二道湾>刚刚发表,当天就被一位现住北京.与我失去联 ... 徐杰||【纪实散文】封城纪实(一) 封城纪实(一) 文/徐杰 前言 从来没像此刻,灵魂已被预支出去,身体却被固定下来,长时间陷入一种黑暗中,犹如休克,而梅芽窦蔻 ... 【彤心飞传】房间隔穿刺进入主动脉根部:幸运与灾难可能只在一线之间! 栏目介绍 彤心飞传是由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刘彤教授和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内科谷云飞共同推出的一档心血管前沿文献速读栏目.每期精选国际顶级期刊心血管领域的最新文献进行深度呈现,以期让国内相关 ... 纪实散文:神奇的爸爸——吕世申 神奇的爸爸 文|吕世申 文化大革命前,我家住在第二故乡黑龙江省明水县明水镇公社大山佐大队.当时,父亲是生产队一个社员,还是一位很有名气的人物,人们尊称为"吕二先生"(父亲是爷爷奶奶 ... 贾平凹长篇纪实散文:《定西笔记》 贾平凹长篇纪实散文:《定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