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老街巷织(36)——葑门横街
苏州老街巷之(36)——葑门横街
苏州城在春秋时期初建时,按天有八风,地上八卦,伍子胥布局了八座水陆城门,是不包括葑门的。即便这样,葑门的历史也很悠久,名字也多变,最后称为葑门,与一个可食的植物有关,直达民生,与现在的葑门横街格调是一致的。
葑门城楼已不存,葑门一带最有知名度的就是城门外的葑门横街,从街上店铺的门牌看,都简称为横街。横街也存有知名的历史建筑,比如基督教福音堂,还有支巷红板桥的吴中名医许伯安故居。不过,现在走横街只要看柴米油盐酱醋与锅碗瓢盘协奏即可,这是横街的主题,也是生活的大主题。
横街是城门口外自然形成的商业集市,商业的繁荣一直延续至今,最重要的是横街保持的商业繁荣是传统的模样,与现在高大阔气的购物中心可不是一种路数。沿街两边仅一层是商铺,二楼住人平日里晾晒的衣服,飘在上空。商铺经营居民日常所需的基本货物,大部分是很专业的门店,有专卖水果的店,甚至有店专营一种时令水果,比如这五六月份的东山白玉枇杷,过几天估计就换成杨梅了。有专卖豆芽的,也有专卖豆制品的,杂货铺里可以找到大商店里不易找到的锅碗瓢盆、针头线脑,还有钟表修理、眼镜修理这些已经很难找到的老行当。卖鱼虾的在现场清洗处理,忙碌的作坊场景像是走进了宋代的某个市集。熟食老字号不仅吸引当地人,也有和我一样的游客,差不多每个熟食店门外窗口都有排队的人群。横街就这样忙碌着本地百姓的生活日常,也招呼着远来的客人,所以横街里总是摩肩擦踵地人来熙往。与迎面和侧身的新人类挤着走在这样的老巷子,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店家的吆喝声也不会打断这慢的节奏。感觉是穿越了,穿越在旧时光里最平凡人的平凡光景里。
横街是平凡市井的忙碌,难得在繁华的新城市里保持从容。的确不同于别的古街,比如:苏州的山塘街和平江路,那里行走的大都是游客,本地人走在这里也是游客的心态。平江路和山塘街的饭馆,虽也是接待游客,却有豪奢和普通的区别,松鹤楼这样宴请的店,也有本地人来接待贵客,有阔大的包间。山塘街历史上曾有陈圆圆、董小婉的踪迹,也多船娘摇曳在山塘河上,而横街是没有这些的,一直是平民的。至多是不多几个人围坐在店里吃一碗苏式面,大部分都是在门口排队,买了边走边吃。看着别家的新东西,还可以接着吃。
横街也不同于西安的回民街,虽然店面都是一样的朴素。回民街总体是为张罗游客的,没有多少油盐酱醋生鲜蔬菜这些家常生活所需。
到苏州日久,除了城区常去吴江、吴中、常熟、太仓,也多次行走太湖沿岸,桑树不多见,我有点疑惑:苏州曾经“吴蚕万机”,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如今却不多见桑树?虽然新材料新工艺,传统的桑蚕工艺也许已经不存,但曾经的桑林也可烘托苏绣之乡的魅力。据说,桑树寿命也长,国内有千年老桑存在,在苏州未见,很是遗憾。可巧,在横街东头连接石炮头的一家院里就伸出巨大如伞的桑树枝杈,从围墙上的树枝和冠幅看,应该是一棵不小的老桑。这季节,桑葚将熟,由红变紫。横街庭院这棵老桑树给了我蚕桑丝织的江南生活场景的想象。
傍依横街的葑门塘河仍在,这河里曾经有远近农民摇船装运着鱼虾鸭鹅和菱藕莼菜来横街售卖,船摇和橹声,很是繁忙。如今已少见船只,不过横街里的新鲜物产一样不少,这季节里的水八仙摆在店铺,有藕、茨菇、茭白、荸荠四样,都透着新鲜气。
说横街的市井民生气质,除了生活所需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人身后所需的营生这里也有,寿衣店门口的花圈一点也不刺眼。横街里最是凡尘烟火。
横街和石炮头相通相连,成为一体,走完有一公里,是一样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