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你心中得有一个认识
语言是表达意义的,所谓意义,就是一种“认识”,任何一篇文章,最终都会表达一种意义,也就是对世界的一种独特的认识,甚至连说明文都这样,因为任何一个人对同一种事物的说明都不会是一样的,这就暗含着作者的认识了。
比如,让我写太阳,我一定会写得跟别人不一样,而且事实上也会不一样,你有时候会感觉到,语言真的十分神奇,全世界那么泱泱大著,竟很少有相同的句子(除了“借用”)。
作为语文老师,或者从事语言教学的工作者,更应该感到,不同的语文老师,对同一篇语言文字的解读也是不一样的。对,这就是认识的不同。
所以,我曾经主张过,语文老师在教阅读课文的时候,首先要认真解读文本,看看这篇文章到底给自己带来了怎样的认识。比如《燕子》,可能给你带来的是简笔画的丰富,也可能带来的是春天的丰富与简约,只要你自圆其说,也许都是很好的。
再比如,最近我上了一篇课文叫作《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认真解读文本,觉得这篇议论文除了表达某个观点之外,其实也暗含着另一种心理学知识,那就是“顿悟”,是啊,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真理,当然是因为顿悟而产生。
于是,我就以“顿悟”作为串联整堂课教学的线索。
开头,我问孩子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词语,你们能猜到是什么词语吗?有的孩子当然会回答:真理。我说不是的,我给大家介绍的这个词语叫作“顿悟”。大家读课题,猜猜什么叫作“顿悟”呢?孩子们猜了很多答案,我只是卖关子。
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让孩子们进一步理解“顿悟”虽然在一刹那,但总的来说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是什么呢?孩子们慢慢梳理出了一个过程,刚好又与课文在描述“顿悟”产生事件时的过程一模一样,˙这样,孩子们又有了“顿悟”,原来议论文是可以这样写的。
当然,就这篇课文,可不可以有其它的认识呢?当然是有的。比如,我就在想,这篇课文是不是也在讲“运气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这样一个哲理呢?难道不是吗?无论是波义尔还是阿瑟林斯基,如果平时没有足够知识的积累,或者有着对揭开世界之谜的热诚和行动,那么,他们是不会突然发现所谓的“真理”的。
还有,这篇课文难道跟“灵感论”没有关系吗?“灵感”和“天才”是孪生姊妹,在这个层面上,每个人都可以是天才!
是啊,如果语文老师有足够的知识,可以产生很多对课文的认识的。而这些,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孩子才真的会感觉学有所获,因为教学参考书里,给我们的永远都是那种每个孩子都讨厌的统一的东西。
END
这个书店里的书特别便宜!
【以下的课程适合孩子暑期学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