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
1995年秋天,有人找我反映了一个情况:有两个青年经常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在校园围墙外,从失修的砖墙缝里向学校女厕所里偷窥。
经暗地观察,结果发现这两个青年竟是我们学校高一年级的新生!
问题非常严重。按常规,这样的行为应该定性为“流氓”行为,是无论如何不能容忍的。但是,我想,迅速地作出处分决定,对学校而言再容易不过了,但这个决定对于两个孩子来说,却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很明显,如果我们把这件事张扬出去,给这两名学生扣上一顶“流氓”帽子的话,这两名学生从此将生活在一个被人鄙视的世界里,周围的人都会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他们。他们很可能一生都将背着这个沉重的包袱,抬不起头来。
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在英国国家艺术画廊中,有两幅引人注目的藏画:一幅是狗的骨骼图,另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叫约翰·麦克劳德的小孩子的作品。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约翰.麦克劳德忽然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和几个同学偷偷地套住校长家的狗宰杀丁,把内脏一件件地分割观察。按照学校的律例,麦克劳德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庆幸的是,他遇到的是一位开明的校长,他对麦克劳德最大的“惩罚”就是要麦克劳德画一幅狗的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校长的巧妙惩罚激发了麦克劳德的好奇心、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最终使他成为一位著名的解剖学专家,并因为发现了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不要轻易给学生做出结论,不要轻易挥动处罚的大棒。
还是先从调查人手吧。
我认识其中一位学生家长,于是就去拜访学生家长。
没想到,家长见到我却非常高兴,说自从孩子进入高中,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爱学习了。一天到晚老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学习,连星期天也不出自己的屋子。晚上孩子经常熬夜到很晚,有时候午夜一两点钟还在学习。家长看在眼里,又心疼,又高兴。
凭经验,我感觉,这个孩子肯定有属于自己的隐秘。
经过深入了解,果然,两个学生在家里把功夫下在读言情小说上了。不到三个月,一人啃了十几本。书都是从大街的书摊上租赁的。这两个孩子都喜欢读书,但家长却把孩子的学习看得很重,一味地要分数,要名次,课本以外的书一律不准看,更不让买。孩子没办法,只好挤出零花钱到小书摊租书看。偷偷摸摸、躲躲藏藏、良莠不分,结果就陷到了言情小说的泥潭里。
据班主任反映,这两个学生一入学就跟别人不一样,在校园里独往独来,集体活动不见他们的动静,班级工作没有他们的影子,一天到晚神秘兮兮地好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我心里有底了。两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极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行为正是那种青春期的心理躁动、对异性的过分好奇所致。而格调低俗的小说“推波助澜”,又强化了他们的这种好奇和躁动。
看来,不能盲目“上纲上线”,更不能因此歧视他们、抛弃他们。
我们拟订了一个教育计划:①保密,除了当初了解此事的几个人之外,对任何人——包括家长都绝不张扬,对学生本人不予揭穿。因为我们知道,一旦扩散开来,一般的人往往很容易往流氓行为上联系,孩子就很难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②把他们的校园生活搞充实。有意识地安排他们参与班级、学校的一些有益活动,早饭后是卫生到岗的时间,课外活动由他们做了图书管理员助理,双休日则有一个兴趣小组的活动,使他们从早到晚都非常紧张充实。③帮助家长把家中的言情小说换上了他们既愿意看又很有教育意义的名著,用名著的教育力量来升华他们的品格,净化他们的灵魂,提高人生品位。④安排优秀教师和品德高尚、兴趣高雅的学生分别与他们交朋友……
健康的气氛包围着他们,老师的关爱影响着他们,同伴的友情滋润着他们,两个孩子开始慢慢融人到班集体中,开始关心班级生活。不到两个月,他们变得开朗了,合群了。他们在不知不觉之中膛过了危险的河流。原先的坏习惯彻底改掉了,学习成绩更是叫我们高兴。
直到今天,这两个学生都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但他们仍然不知道当年这件事情背后的运作。
不要用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来判断学生,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尺来衡量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只可能有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因为,如果你讨厌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
——摘自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