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治疗慢性肾炎的七点经验
朱良春治疗慢性肾炎的七点经验
朱良春(1917~)主任医师,江苏丹徒人。
好学勤奋,自强不息。
擅长内科杂病.屡起沉疴。
对于虫类药的临席应用,尤具心得.著作有《传染性肝炎的综合疗法》、《虫类药的应用>等。
曾任南通市中医院院长等职。
慢性肾炎的致病因素比较复杂,脾肾两虚为发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热为其发病的诱因;而脏腑,气血、三焦气化功能的失调,乃是构成本病发生病理基础。
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补泄并施,益气化瘀,通腑泄浊,庶可奏功。
慢性肾炎,温补脾肾为:单慢性肾炎整个过程中,脾肾阳虚是主要证型,因此,温补脾肾是重要的法则,而附子、仙灵脾、黄芪是关键性的药物,除舌质红绎,湿热炽盛者外,均应作为主药。
附子、仙灵脾不仅可以温肾,而且还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黄芪益气培本,促进血循,兼能利水,均有助于肾功之恢复。
其他,则随证用药,因证制宜。
益气化瘀补肾汤治疗隐匿型肾炎有的医生对隐匿型肾炎拟定五种治法:(1)清热凉血法;(2)健脾益气法;(3)补肾法;(4)活血化瘀法;(5)单方、验方。
其疗效亦不够满意。
以化瘀、益气补肾复方治隐匿型肾炎收到较好的疗效。
自拟益气化瘀补肾汤方剂组成:生黄芪30克全当归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丹参30克仙灵脾15克川继断10克怀牛膝10克石韦20克益母草120克(煎汤代水煎药)慢肾,急性发作,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继发感染,出现严重蛋白尿者,去黄芪,红花,加金银花、连翘、漏芦、菝葜各15克,地鳖虫10克,鱼腥草、蛇舌草各30克,蝉衣5克。
各型慢肾以肾功能低下为主者,加炮山甲8克。
临床辨证为阳虚者,加附子,肉桂、鹿角霜、巴戟天;肾阴虚者加生地黄、龟板、杞子,女贞子、旱莲革;脾虚加党参、白术、山药,苡仁;气虚甚重者用黄芪,加太子参30克;肾精不固加金樱子、芡实、益智仁;浮肿明显,并伴高血压者,加水蛭2克(研末,胶囊装,分吞)以化瘀利水;血尿者加琥珀3克(研,分吞).茅根30克;血压高者,去川芎,加桑寄生30克,广地龙15克。
大量益母草芪附利水 关于水肿的消除,温阳、益气、化瘀、世浊、渗湿、养阴均可利水 临床经常用生黄芪、制附子,石韦等,特别是益母草用大量,有明显的活血利水作用,屡试不爽。
如碌少短涩者,另用蟋蟀20克、沉香5克,共研细末,胶囊装盛,每服6粒,每日2~3次,有较好的科尿作用。
尿多蛋白,重用石韦 肾之闭藏失职,精气外泄,出现大量蛋白尿,并导致体内精气大亏,出现低蛋白血症。
气为阳,血为阴,阳不摄阴,失去对血中水液之制约,致使水液淀于肌肤,流注于脏腑。
尿蛋白消退困难,除辨证治疗外,可加重石韦用量,一般可用30—60克。
仙鹤草,益母草对消除,录蛋白亦有效。
或用生槐米、土茯苓各45克,菝葜30克亦佳。
血胆固醇高者,加用运脾之品;颗粒,透明管型多者,应加用滋肾.补肾之品,如山萸肉、杞果等。
肾衰宜攻逐浊毒,标本兼顾 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虚为本,但湿热,水毒、浊瘀为标,尤其在尿毒症阶段,更不能只治本,不治标。
因此时血中非蛋白氨的指标明显升高,故降低非蛋白氮为治疗本病的关键。
在温肾、补肾的同时。
必须配台化湿热,利水解毒、泄浊瘀之品,才能降低非蛋白氮,而有利于危机的逆转。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有抑菌抗感染,改善微循环,解除肾小动脉痉挛,增加肾血流量,抑制或减轻变态反应性损害的作用。
在肾功能衰竭的尿毒症阶段,由于非氯白氨、肌酐持续升高,浊阴上千,出现频繁呕吐,症情危笃,服药困难,采取中药保留灌肠,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也可以说是“中药肠道透析法”。
部分药液可在结肠内吸收,部分则在结肠内直接发挥作用,对呕吐、厌食、乏力、高血压及防止感染与出血,有明显之作用,并可降低血中非蛋白氨、肌酐,使非蛋白氯等毒性物质从肠道排出,还可降低血钾,减轻肾周围水肿,改善肾血流量,有利于肾功能之恢复,促使症情好转。
所拟灌肠方由清泄、解毒、化瘀之品组成: 生大黄10~20克蛇舌草30克六月雪30克丹参20克 有阴凝征象者加热附子15克、苍术20克;血压较高或有出血倾向者,加生槐米45克、广地龙15克,湿热明显者加生黄柏20克;阴虚者加生地黄,川石斛各20克,煎成200毫井,每日2~4次,保留灌肠。
同时静脉注射“醒脑静”注射液,每次2~4支。
加50%葡萄糖40毫升中,缓缓推注,每6小时1次。
一般次日神糊即清,呕吐亦止,即改为每日2次,继周3日。
并予温肾解毒,化瘀利水之品,如熟附子10—20克、生白术20克、姜半夏10克,紫丹参、六月雪、扦扦活各30克,党参15克,绿豆、蛇舌草、半 170 枝莲各30克,黄连2克,另用益母草120克,煎汤代水煎药,每日l荆。
加减法:肌酐、尿素氮不下降者,加白金丸6克(包煎);皮肤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各30克;血压较高或有出血倾向者加生槐米45克、广飑龙12克;症情稍见稳定后,即重用黄芪90克、仙灵脾30克,以温肾助阳,益气利水;若尿量少者,另用蟋蟀1只焙干、人工牛黄1克,琥珀4克,共研细末,胶囊装,每服4粒,每日2次,有解毒、化瘀、利水之功。
舌体胖大,预后尚可;瘦长菲薄,险恶可虑 舌体的胖大或瘦长,是预测肾炎预后白指征。
“慢肾”舌体胖大者,预后多较佳;如瘦长菲薄者,预后险恶。
因舌为心之苗,而心与肾均属少阴经,足少阴肾经络舌本,有内在之联系。
巩固疗效,治之以冬虫夏草 慢性肾小球肾炎由于病情较长,体气亏虚,在治疗好转情况下,必须继续治疗,以期巩固,切不可停药过早。
在病情稳定后,应长期服用丸剂以巩固疗效,偏阴虚者可选六味地黄丸,偏阳虚者则用金匮肾气丸。
冬虫夏草治疗此证,不仅可以巩固疗效,而且有改善肾功能及提高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尿素氨,肌酐的作用,是治疗重型“慢肾”和巩固疗效之佳品。
每日4克煎汤,连渣服用,或研末胶囊装成,每服9粒。
其缺点足价格昂贵, 货源又紧,难以推广。
同时,慢性肾炎病人在康复期注意生活多样化、节律化,静中寓动,在体力许可的情况下,做些户外活动,以适应时令变化,避免呼吸道感染以诱发宿疾,在饮食方面要以清补为主。
不宜食用辛辣刺激以及舍盐分过高的饮食,这对于配合药物治疗,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朱良春老师治疗慢性肾炎使用“对药”临床经验
朱师继师祖马惠卿公和章次公先生临床使用“对子药”的经验,结合自己60余年的临床研究,终成法度严谨,便于记忆和运用,而遍及各科的“对药”临床经验,颇有独到之处,能有效地指导临证处方。我们已经发表了顽痹部分(见《辽宁中医杂志》2000年第6期)。今续将朱师治疗慢性肾炎及肾功能衰竭症使用“对药”临床经验浅析如下,以飧同道。
1、葆真泄浊,益气化瘀,用“对药”
葆真泄浊是治疗慢性肾炎的大法,所谓“葆真泄浊”即包含“培本”与“祛邪”两方面内容。“葆真”就是培补,保养肾脏。而在治疗慢性肾炎整个过程中,朱师指出脾肾阳虚是主要证型,因此温补脾肾是强肾葆真的主要治则。朱师常用附子、仙灵脾为对,谓附子、仙灵脾为对,不仅可以温肾,而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又用附子、黄芪为对,以促助固表益气,培本,解毒利尿,改善微循环,且有助于肾功能之恢复。强调此两“对药”是关键性对药,并指出除舌质红绛,湿热炽盛者外,临证处方均应作为主药。“强肾葆真”亦用桑寄生、川断、为对,狗脊、鹿含草为对,朱师指出肾功能不足者,不能蛮补,此两对药既是风湿腰痛药,也是强壮肾功能有效药,补而不腻,能守能通,有寓通于补之意。可以久用,临床收效甚捷。乃和杜仲守而不走,固缩少便,不利于泄浊有一定区别。朱师又指出临证中强肾葆真的同时合用益气化瘀,颇能提高疗效,故自拟“益气化瘀补肾汤”选黄芪、当归为对,仙灵脾、川断为对,石苇、益母草为对,丹参、红花为对,常以此方治疗隐匿型肾炎,疗效较好,上方去红花亦可加减用于各型肾炎。以肾功能低下为主者加炮山甲、冬虫草为对,徐长卿、土茯苓为对,以助健脾利水,活血解毒。辨证为阳虚者加附子、肉桂为对,鹿角霜、巴戟天为对;偏阴虚者加附子与生地为对,以强心解毒,或生地、杞子为对,女贞子、墨旱莲为对;脾虚者加生晒参、白术为对,山药、苡米为对;气虚津亏者加太子参、黄芪为对;肾精不固者加金樱子、芡实为对,益智仁、菟丝子为对;浮肿明显并伴高血压者,加水蛭(2g胶囊吞)地龙为对,以化瘀利水效捷;伴血尿者加琥珀(3克碾吞)、茅根为对。朱师指出:“水肿的消除,温阳、益气、化瘀、泄浊、渗湿、养阴均可利水。”朱师常用大剂量益母草120g(代水)与黄芪为对,附子、石苇为对均取活血利水之意,屡屡效著。尿短涩者,用蟋蟀、沉香(4:1碾末吞服日5克)对药为助,利尿之功更增。严重蛋白尿久不消,朱师指出是肾失闭藏,精气外泄之候,西谓低蛋白血症,常重用石苇(60g)、仙鹤草(30克)为对,或大剂量生槐米、土茯苓为对(各45g)常收佳效。更有妙用柴胡、牡蛎为对,意取一升一降,走淋巴,摄精微,利水道。香附、乌药为对,意取香附利血中之气,乌药利气中之血,意取宣畅气血以利水。对小便通利而尿蛋白偏多者,常选蚕茧壳、菟丝子为对,伴高血压而小便通利者,选杜仲、牛膝为对或旋复花、代赭石为对暂用,以上之加减,均属治本之法,因药性平和,无偏燥烈泻利之品,故可随证加减,长期守服。朱师又指出临证中如有血胆固醇高,应偏用运脾之品。颗粒透明,管型多者之肾病综合症,多因久用,滥用化学药物,如激素,抗生素等所致。必须选用土茯苓、忍冬藤为对,连翘、白微为对以泄浊排毒,谓此两对药既能清热解毒利水,又无伤脾败胃之弊,久用无副作用。古有土茯苓、忍冬藤善解金石之毒之说,现代医学证明土茯苓不但解病毒等“有机之邪”,尤对激素,抗生素等化学药物有解毒辟秽之功,又有抑制变态反应之能。此外朱师治急性感染,亦暂用蒲公英,虎杖为对。综上所述,朱师治疗慢性肾炎所拟对药,均不投苛烈攻伐之品,恒选稳中取胜之道,颇合慢性肾炎长期误治,证情复杂,体气亏虚之各种证型的治疗。
2、泄浊排毒,标本同治用对药:
朱师指出,肾衰尿毒症阶段,此时不可治本不治标,降血中非蛋白氮的指标,为治疗尿毒症之关键,亦即治宜攻逐毒瘀,标本兼顾。肾功能不全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为肾实质损害,临床所见为少尿或无尿,代谢紊乱或尿毒症等;慢性肾功能不全是慢性肾病晚期的严重综合症群,常见氮质代谢潴留,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临床多见泛恶呕吐,纳呆尿少,面色暗滞,浮肿,口秽或肤痒,出血,神昏,抽搐等症,甚至频繁呕吐,化验单见肌酐,非蛋白氮持续升高。此乃浊阴上扰之侯,类似祖国医学中之“关格”症侯。此时病情危笃,服药困难,必须采取中药保留灌肠。朱师拟灌肠方常用,大黄、生牡蛎为对,意取生牡蛎之收涩敛阴以监制大黄苦寒泻利之性,乃峻药缓用也,常收大便溏而不泻,利而不伤之效,又选徐长卿、赤小豆为对,健脾利水活血解毒,黑大豆、晚蚕砂为对,以利中有补,和而化浊。紫苏、黄连为对以止呕降浊,接骨木(扦扦活)、六月雪为对,助以祛风利湿活血解毒。实践证明,以上对药均具速降尿素氮的作用。临床随证加减:血压高或有出血倾向的加生槐米(45g)、广地龙15g为对;湿热明显者加黄柏、蛇舌草为对,阴虚者加生地、石斛为对。一剂两煎,共取汁200毫升,每日2~4次,保留灌肠。有神昏迹象者朱师还嘱注射“醒脑静”注射液,每次2~4支。加50%葡萄糖40毫升中,缓缓推注,每6小时1次,次日神清后,改为每日2次,连用3日,症情稍缓解后,继服汤药。拟温肾解毒,化瘀利水之品,选制附片、生白术为对,以温肾健脾利水,姜半夏、黄连为对,以止呕降浊,丹参、益母草(120g煎代水)活血利水,蛇舌草、半枝莲清热解毒,接骨木、六月雪祛风利湿解毒,生晒参、白术为对,以健脾运湿。加减法:肌酐,尿素氮不降者加白金丸(6g包煎)皮肤痒者加白藓皮、地肤子为对,症情稳定后,重用黄芪90克、仙灵脾30克为对,以温肾助阳益气利水解毒;尿少者如上述加蟋蟀,琥珀(碾粉送吞)。朱师指出慢性肾炎症情稳定后,必须守服“金匮肾气丸”(兰州产较好)或“六味地黄丸”3年左右,并指出有条件者,选冬虫夏草作为巩固疗效药,颇为合拍。冬虫夏草不仅可以治疗此症,而且有改善肾功能和提高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尿素氮,肌酐的作用,是治疗“慢肾”重症和巩固疗效的佳品。(用量是每日4克炖服连渣吞)还特别指出慢性肾炎尿毒期的饮食宜忌,必须吃净素,以配合治疗,乃相当于采用负氮平衡的饮食疗法,严禁乱吃食物,乱吃他药,副食品只吃时令鲜蔬菜,主食大米,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朱师强调中医的饮食宜忌,辨证用药和尿毒症的疗效和疗程均有密切关系。
赵锡武真武汤治水三法临证运用
毛德西
赵锡武(1902年~1980年),河南省夏邑县人,著名中医,生前任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及心血管研究室主任等职。他研究心血管病多年,经验独到,疗效非同一般。本文所介绍的真武汤“治水三法”,正是赵老治疗心力衰竭的经验结晶。此法对我们理解经方奥义以及如何灵活的运用很有启发。笔者将体会叙述于后,冀与同道交流。
一、《伤寒论》真武汤组方特点
真武汤在《伤寒论》中有2条:一条是太阳病篇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汗,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辟地者,真武汤主之。”另一条是少阴病篇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前者为发汗过多,损伤阳气,外则不能解太阳之邪,内而伤及少阴之气;后者是少阴本经自病,阳虚水气内停证也。水的气化、温煦、统摄、输布等,主要依赖肾中阳气之蒸腾,如果肾中阳气虚弱,不能温化水气,则水便会成为致病因素而充斥于三焦,出现头眩、心下悸、气短、浮肿、畏寒肢冷、身痛,以及咳、呕等水气泛滥之证。真武汤正是为阳虚水泛而设,其方药不外乎扶阳与散水,即扶少阴心肾之阳,摄失约之水。方中用大辛大热之炮附子为主药,壮肾中之阳,使水有所主;辅以白术之苦燥,建立中气,使水有所制;佐以生姜温散水邪,更以芍药酸敛和营,使阳气归附于内,并可缓解附、姜之辛温,不使其伤阴。诸药相合,共奏温阳利水之功效。方名真武,盖取固肾之义。
二、真武汤治水三法
赵老依据多年治疗心力衰竭的经验,提出真武汤为主方,配合使用《素问·汤液醪醴论》治水三法,即“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对控制心衰,有着积极的治疗效果。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中的病理过程,也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其病变表现属中医“水肿”等范畴。水肿之病,根本矛盾是心功能不全,而心功能不全的形成,心肾阳虚是关键。赵老选用温肾强心、宣痹利水之真武汤,正是取壮火制水之意,乃是治本之大法。但临床实践证明,单用本方治疗心衰,不如佐以治水三法为宜。
1.开鬼门法:鬼门,即汗孔。开鬼门,即宣肺透表,此法可使肺气得宣,营卫因和,以求“上焦得通,濈然汗出。”作用在肺,故以真武汤为主方,配伍越婢汤;肺热明显者,配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 洁净府法:净府,指膀胱。意在行水利尿,使水邪从下消散,作用在膀胱。若右心衰竭,见腹水,严重小便不利,可配合五苓散加车前子、沉香、肉桂。此法的变通方是清代陈修园的消水圣愈汤,即仲景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加知母一味,为治水名方。
3.去宛陈莝法:日久为陈,淤积为宛,腐浊为莝。去宛陈莝,乃散结通络,活血化瘀之意。心力衰竭有紫绀证、肝肿大、静脉压增高、下肢浮肿、舌质紫暗等,均提示有瘀血存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血不利则为水。”故必须在真武汤基础上,佐以去宛陈莝法,宜选桃红四物汤去生地加藕节、苏木等药。或配以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
三、病例三则
1.邓某,女,48岁。因浮肿半年,加重一周于1963年6月15日入院。入院时见咳嗽吐白痰,气短心悸,下肢浮肿。查体:端坐呼吸,颜面浮肿,唇轻紫绀,颈静脉怒张,心界向左扩大。心率100次/分,律齐,心尖区可闻及Ⅱ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两肺满布细湿啰音。诊断:慢性气管炎,慢性肺心病,阻塞性肺气肿,心衰Ⅲ度。中医辨证:心肾阳虚,痰湿阻遏,肺气壅塞。宜温阳宣肺,豁痰利湿,真武汤加开鬼门法治之。附子6g,杭芍9g,白术9g,云苓12g,甘草9g,麻黄8g,生石膏12g,生姜9g,杏仁9g,白茅根30g,车前子(布包)15g,大枣(擘)5枚。服3剂,尿量显著增加。5剂后,肿退。后加入厚朴、陈皮宽肠理气之品。6剂后,心率减慢。后又以厚朴麻黄汤清肺泻热,豁痰平喘,服药一周,诸症均除,出院返家。
2.张某,男,54岁。因咳喘5年,加重二周于1961年11月入院。原患肺心病心力衰竭,经治疗已控制。本次因感冒咳喘发作,痰多黏稠,肢肿尿少,心下痞满,腹胀不适。查体:重病容,息促不能平卧,唇紫绀,两肺中下闻及湿性啰音。心率100次/分,律齐,心界略向左扩大。诊为慢性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气肿,心力衰竭Ⅲ度。中医辨证:心肾阳虚,痰湿阻滞。宜用温阳利水,蠲饮化湿法,方以消水圣愈汤治之。桂枝9g,甘草9g,麻黄4.5g,黑附片9g,知母9g,防己12g,生姜9g,杏仁9g,大枣(擘)6枚。服后尿量增多,水肿渐消。住院13天,腹水征转阴性,遂改用益气养心、清肺化痰之剂。3剂后,咳喘虽减,但尿量显著减少,浮肿又显,因此又继用消水圣愈汤加入茯苓30g、车前子(包)30g,尿量再显增多而浮肿消退,咳喘亦减,精神食欲均好,心率84次/分,临床表现心衰已控制。
3.游某,男性,24岁。3年来心悸气短,近7个月尤甚。于1964年4月29日入院。1962年曾诊为风湿性心脏病,近期病情加重。查体:唇紫绀,巩膜黄染,咽红,颈静脉怒张,两肺底可闻干湿性啰音。心界向左右扩大,心尖区闻及Ⅲ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及Ⅳ级隆隆样舒张期杂音,心律不齐。诊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房颤、心源性肝硬化、心力衰竭Ⅱ度。中医辨证:心肾阳虚,兼有瘀血,选用真武汤合去宛陈莝法。附子9g,杭芍30g,茯苓18g,白术15g,生姜9g,肉桂6g(后下),沉香6g(后下),当归12g,红花12g,白茅根30g,藕节10枚。服5剂后,尿量增加,心衰明显好转。后因附子缺药,病情出现波动。继用原方,病情已趋好转。出院时一般情况尚佳,活动后未见明显心悸,浮肿消失,说明本次心衰已得到控制。
上述3例是赵老单纯用中药控制心衰的验案。3例均表现为心肾阳虚证,故皆取真武汤为主方。例1肺气壅塞明显,故兼用开鬼门法,加用麻杏甘石汤;例2由于肢肿尿少较重,故直接用消水圣愈汤温阳利水,洁其净府;例3瘀血指征明显,故兼用去宛陈莝法,加用当归、红花、藕节等。心力衰竭病情复杂,其正气虚极难以维系生命,而水瘀互结又难以利之散之。赵老权衡虚实,大胆选用真武汤维护真阳,治水三法消水散结,故能挽生命于危急之中。像心力衰竭这样危重的病症,在前辈眼里,治疗起来,亦然得心应手,效如桴鼓,可见经义不可丢,经方不可弃,仍然是治疗大病危症的有力武器。
四、学习体会
经临床研究证实,真武汤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肾脏血流量,提高心肌收缩力,兴奋中枢神经,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笔者在学习赵老经验基础下,将真武汤应用于其它疑难杂病,疗效也较满意。
1.肺心病:治疗肺气肿、肺心病应从“虚寒”二字入手,特别是肺心病,有明显的心肾阳虚、水湿停滞症状。笔者对于急性发作期呈现水气凌心证的肺心病,常用真武汤合麻杏甘石汤加鱼腥草、葶苈子取效。而在缓解期,则常用真武汤加黄芪、桃仁、赤芍等益气活血药收功。在具体应用时,可同时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疗效甚为理想。
2.风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多有明显的阳虚浮越兼血瘀证。由于阳虚浮越,血瘀水停,故见颜面绯红、心悸、浮肿、咳喘、紫绀、肝大等症状。笔者曾用真武汤加水蛭、鳖甲、三七、桂枝、细辛、鸡内金等,治疗5例风心病心律失常,伴见下肢浮肿病人,心律失常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例扩大的心脏有所回缩,浮肿均有减轻。
3.慢性肾炎:对于慢性肾炎水肿型,益火消阴为之大法。而真武汤则是此类治法的代表方剂。笔者于1992年秋会诊一例慢性肾炎高度浮肿男性病人,每日用速尿800mg,尿量仅1000ml左右,余用真武汤合防己黄芪汤(炮附子用至45g),服用3剂,尿量增至2500ml,浮肿明显消退,坚持服用15剂,病情得到控制。
4.胃肠病:这里指胃炎、胃下垂、肠炎、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等,日本汉医学家曾用真武汤治疗上述疾患。他们认为,表现为新陈代谢机能低下,水气留滞肠胃诸证,即可用真武汤治疗。笔者体会,凡肠胃病见腹痛下利,脉沉,舌滑者,用之尤佳,余治2例慢性肠炎病人,每晨腹痛下利溏薄,服用四神丸(汤)、理中汤、连理汤多剂,有小效,无显效。余用真武汤加炮干姜温阳利水,均3剂而愈。
5.内耳性眩晕: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阳气失煦,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眩晕”症,与西医所说的内耳迷路水肿相一致。基于这种认识,不少医家曾用真武汤化裁治疗。笔者受到启发,近年来用真武汤加入泽泻、川芎、细辛、桂枝等,治疗内耳性眩晕6例,结果治愈4例,好转2例。提示真武汤对本病的治疗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肾上腺皮质功能,调节醛固酮代谢水平,维持内耳的内环境恒定,调节内耳功能,从而使异常的病理变化得到改善的结果。
6.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该病发于下肢中下动脉,由于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内狭窄和闭塞,患肢表现为冷、痛、酸、黑、肿等,有相当一部分为阳虚寒凝血瘀证。真武汤对此证有温阳抗凝之功。孙旗立撷采真武汤加当归、丹参、川芎、鸡血藤活血化瘀药,治疗本病20例,结果痊愈14例,显效3例,好转3例(《四川中医》1989:3:32),其作用机理与本方药之抗凝抗炎等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