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平坝二官村地戏 2024-08-01 15:37:17 在贵州,目前保存古老的原生态傩戏数种,除威宁彝族傩戏“撮太吉”外,还有道真及福泉(阳戏)等地的多种形式风格的傩戏,而比较集中又具有独立特征的安顺地戏却别具一格。它分布于安顺地区所属各县及邻近周边区域即西起六盘水市六枝即岱。东止平坝及贵阳市花溪,北至普定,南迄紫云。在这一区域内,有近300堂地戏。在漫长的屯堡过程中,为了寄托对江南水乡故土的思念,屯堡人将当年流传于家乡的戏剧带到了这里,经过与当地文化古傩戏的逐步融合,逐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地戏,在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中就可看到此地戏的独特魅力。听说平坝县二官村的地戏很有特色,正好当地为庆祝尝新节跳“米花神”,我们驾车前往该村观看。 我们到时正好是当地收摘红辣椒季节,二官村村民将红辣椒辫成长串挂在户外晒干,只见屋前房顶上,围墙栅拦上都挂满了辣椒,红红火火的场面成为二官村一道独特的风景。村干部告诉我们,这里的辣椒由于受土壤、气候影响种植出的辣椒皮薄、辣味适中、色泽鲜艳,长期受省内外爱辣椒人的青睐,这里是因大面积地种植辣椒而名扬省内外的山村。 场坝上的锣鼓声惊天动地,我们顾不上休息就被它所吸引。 据有关资料记载,地戏古称军傩,其属于傩文化系列中的一种形式。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兵南征云南,屯兵贵州,建立了安顺城及周边相关的屯、堡、旗、关、哨等带有军事屯兵(屯田)意义的村寨,屯兵(屯田)的士兵和南迁的移民(即“调北征南”、“调北填南”)从中原带来了古老的傩戏,并逐代流传,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安顺地戏的演出时间一年主要两个时候,一是春节,二是夏历七月中旬,稻谷扬花的时候,称为“跳米花神”。这两个时期表演时间长,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往往是一个月。此外,碰到喜庆的事情也会有不定期的地戏表演,如立庙、开新场等活动。场坝上,只见头带面具,身着戏服的艺人们正在认真地演出,四周站满了兴致勃勃围观的群众。只见艺人们在表演中摹仿古代战争中的各种格斗动作,双方手持刀、枪、剑、戟交锋,一招一式有来有往的,演出表现出对古代战争格斗场面的模拟。仔细观看,场上的艺人们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具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歌唱,应声而舞,闪转腾挪……地戏的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唱,是无乐器伴奏的说唱,不分行当,只有男女角色之分,没有男女声腔之分,由剧中角色边说边唱边交待剧情。其舞,实则为“打”,是表现战斗场面的对打格斗。地戏演员从古代战争的骑马步战的厮打格杀中,借鉴衍化而形成略具程式的套路。又加之是农民的艺术,与农村生活紧密相连,在套路的叫法上极富有农家生活情趣。听说有的村寨还使用铁质的真刀真枪搏杀,勇猛逼真,铿锵之声不绝于耳,看得令人心惊胆战。对打中,可以看出他们还吸收当地苗族舞蹈中的舞步和花灯中的“四方步”,在“转”和“旋”中战裙飘舞,使惨烈的场面透着刚劲的美。伴唱者手执彩帕纸扇,边伴唱边手舞足蹈,动作虽简单,却使格杀挂上了一条美的彩带。只可惜他们的方言唱腔咱听不懂。我询问了打鼓师,才知道正在演出的地戏为《薛丁山征西》,该戏主要讲唐朝年代,为抗击外族侵略,薛家父子率兵出征的故事,当苏锦莲与陈金定交战后,苏把面具摘下放在地上退出场,观众明白苏锦莲已被陈金定杀死…… 趁着艺人休息之际,我好奇地观看着他所佩带的面具,站在一旁的一青年告诉我们,地戏是一种配戴面具演出的民问戏剧。面具,在该地区称为“脸子”,它既可以说是地戏的特征,也可以说是安顺地戏的灵魂。另一个有60多岁叫肖成的当地艺人也告知,他跳地戏已经40多年,当地的大人从孩都喜欢看地戏。当我向他请教地戏面具的有关问题时,他告诉我,地戏面具在制作的时候也如同地戏表演一样,具有一整套宗教仪式。当匠人开工之前,要用禽血祭奠木料和工具,念一些祝祷的词语。当面具制作完毕后,要举行庄严的“开光”仪式,将面具供在神龛上,用禽血点在上边,以赋予其神性。因此在地戏中,面具具有神圣的不可侵犯的神秘色彩。 据研究地戏面具艺术的专家沈复馨老师介绍:从艺术分类的角度来说,安顺地戏面具属彩绘木雕艺术,它以木头雕刻成形,然后再彩绘、油漆而成。最好的制作安顺地戏面具的材料是丁木,其次是白杨木,然后才是其它木材。丁木在贵州被称为“神木”,除了雕刻面具,几乎不能派作其它用场。它木质软而轫,易雕而不龟不裂。艺人们将它锯成一尺左右的段子,一劈两半,放在木橙上,随意雕凿。每个人物形象都是成熟在心里的,用不着照图或木坯上绘图。(当然,也有照着图样临摹的和在木坯上画底样的,但为数极少)。这些民间艺匠以木为纸,在制作地戏面具时以凿为笔,大刀阔斧,痛快淋漓。他们先在鼻沿、鼻底、口裂三处锯三道口子,然后以此为依据,顺势雕凿。整个面具的完成,基本上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先出毛坯,第二步,出脸型,第三步,出头盔,第四步,精雕细刻统一整体,最后,彩绘、油漆。制作结束后的开光,不仅是为面具上色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开光供奉仪式,使面具成其为神。于是,照例又要焚香燃烛供奉面具,寨老和神头带领群众三叩九拜,然后欢聚晚餐,喝酒猜拳庆祝一番。有时还将新面具带在头上表演,这种开光场面的热烈和隆重现已比较少见,一般改为民间艺人(面具雕刻者)象征性的展示即可。沈复馨老师还告知,安顺、平坝、长顺、清镇等地区还有一些民间面具制作艺人,他们中比较知名的有平坝县芒种的郭培修、郭培康兄弟,安顺市汤关的宋景超,大西桥的唐学明,他们独立活动于四乡,面具也不乏精彩之作。打鼓师肖维贤也告诉我们;地戏面具人物类型的分文、武、老、少、女等五种类型。有些民间艺人统分为正,邪二种,因各民间艺人所处的地域位置各异而称谓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也有一定的辩认模式:男将腮圆额饱,眉突眼鼓,咬牙张鼻。女将,少将面部肌肉平和丰满、柳眉上挑凤眼微睁,有英姿飒爽而绝无娇艳之容。在眉毛的雕刻上有“武将烈如焰、女将一根线、少将一枝箭”之说。嘴的雕刻上有“天包地(正神)、地包天(邪神)”之分。面部着色(彩绘)、看上去十分自由,但却有规律,以色彩来表示对面具角色的贬褒,大体区分如下:红色代表忠烈、黑色代表刚烈、白色代表奸诈、绿色代表邪恶等,但这些也并非绝对。沈复馨老师还告知,地戏面具种类繁复,按照不同角色和造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为武将.由于地戏以武戏为主,因此武将在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但有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之分,而且有正派将军和反派将军之别。此类面具视头盔和耳翘的制作.头盔一般以龙凤作为装饰,男将多为龙盔,女将多为凤盔。也有以大鹏、白虎、鬼头、蝙蝠、鲤鱼、莲花等作为装饰的;耳翘多以龙凤和各种吉祥花草作为装饰图案,在雕刻技法上,浅浮雕与镂空雕相结合,刻工精细而不繁琐;在色彩上,以贴金、刷银的亮色为主,辅以红、蓝、白、绿、黄等色,有的还镶嵌着圆形玻璃小镜,显得金碧辉蝗,绚丽多彩,充分体现了农民的审美趣味的欣赏习惯。面部雕刻简结明快,讲究刀法,要求轮廓分明,见棱见角,造型偏重写实而又有所夸张。各类武将的区别主要在面部表情和眼睛神态上,例如女将端庄娴静,凤眼微闭;少将英武洒脱,豹眼圆睁;反派将军满脸横肉,怒目而视等等。面部颜色多用对比强烈的原色,一般以一种颜色为底子,然后在上面勾画眉毛、眼睛和各种纹纹饰图案。常见的有蝴蝶纹、瓜蔓纹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着色虽无固定模式,但每一种颜色都象征着一定的人物性格。一般说来,红脸多为忠勇刚直的将军,如关羽.仁薛贵.杨六郎;白脸多为英俊美貌的将军,如岳云、.罗成、薛丁山;黑脸多为威猛骁勇的将军,如盖苏文、单雄信、苏宝童;绿脸多为力大勇猛的将军,如熊阔海、孟怀元。此外,二花脸多为守关总兵,三花脸多为偏将、副将,如此等等。第二类为道人。地戏中的道人很多,他们大多为反派营垒中的军师,或前来助战的仙人。不戴道冠是其最显著的特点。民间艺人抓住各个道人的外形特征,随类赋形,突出其精神气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鸡嘴道人被刻成人面鸡嘴,道冠以变了形的鸡翘的鸡尾组成。造型兼有人和鸡的特点,怪异中寓含着狡黠的性格;鱼嘴道人为鱼嘴形,道冠作鱼尾状,嘴中伸出两根长须,额头画有点点鱼鳞。眉毛似两片鱼鳍,看上去三分象人七分象鱼,憨厚中透露出几分可爱。其它如《封神演义》中的飞钵道人、铁板道人等,也都生动传神,妙趣横生。第三类为丑角。地戏中最常见的丑角为歪老二,又叫老歪或歪嘴老苗。相传他是当年朱元璋征讨云贵时在少数民族中寻找的向导内线。在两军对垒中,他往来于交战双方代为传话。时而发上一番议论,时不时舞弄一顿拳脚,还可以为演员提词问句,甚至出入场内外送水,是一个插科打诨的活跃人物。在造型上,歪嘴呲牙,头插木梳是其主要特点。面部一般涂为红色或蓝色,鼻尖和人中绘有小块白班,更增添了几分滑稽色彩。地戏中的丑角尚有笑嘻嘻、老好人等角色。 第四类为动物。地戏的动物面具甚多,常见的有狮、虎、龙、犬、牛、马、猪、猴等。这类面具或写实,或变形,大都能抓住各种动物的特性。如虎的威猛,马的温顺,猴的淘气,猪的憨厚,无不形神俱佳,各臻其妙。地戏面具除了以上四种类型,尚有差官、小童、小军、老生、老军等角色。演出结束后,当地的肖成老艺人告诉我们,他们除了今天演出的《薛丁山征西》的部份片断外,当地的艺人们还可演《杨家将》《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当问及如果全部演完需要多长时间时,老人笑着说起码要两个月才能演完,边说他就从背包里拿出厚厚的几本手抄的唱本递给我看,我随意浏览,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抄着各人物角色的唱词,他还告知,他已是当地地戏演出班的第18代传人了,他们这种对民间文化艺术追求的虔诚真让人敬佩。场坝上晒得火红红的辣椒衬着四周饶有兴趣观看的人群,看着这些冒着烈日认真演出的民间艺人们,使我不由得从内心深深的感到: 地戏作为依附于民间戏剧表演的一种艺术,有着悠长的历史传承,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安顺地区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工艺。作为木雕工艺,地戏面具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独立于戏剧之外,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品。地戏面具夸张、拙朴、粗犷、的风格样式,鲜明的人物形象,强烈而丰富的色彩表现,无不展示出独有的艺术魅力。看见这些民间艺人的傩戏表演,我们就会明白,只有他们执着的传承着这些至今还保存着远古文化信息的文化现象,才给文化研究者们在今后的对中国文化史,哲学史,民族宗教史,民俗史,及美学艺术史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学术价值。 作者:王义(艺):原贵州省话剧团舞台美术主任技师(副研究员)、现为《中国绘画年鉴》画院贵州分院院长、民进贵州开明画院理事、贵州省美术理论委员会会员、贵州省师范学院贵州民族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贵州省舞台美术学会常务理事。 赞 (0) 相关推荐 丹青中国·艺坛名家作品精选——吴传双 吴传双,祖籍安徽,生于镇宁,长于安顺,当过知青,参过军,打过仗,立过三等战功,做过教师,后来在文化部门工作,至今近四十年.华东师范大学毕业,曾就读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文化安顺》画说安顺 一位80后的手绘读本 《走,到屯堡去看看》面世 2018年第98期(总337期) 屯堡田园风光 一位80后的手绘读本 <走,到屯堡去看看>面世 长期以来,以屯堡为题材的画作层出不穷,画家们匠心独运,采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将屯堡文化的元素演绎得淋漓尽致,表达方式也更趋向 ... 《文化安顺》安顺收藏 我与安顺地戏面具的不解缘 2019年第115期(总470期) 作者收藏的地戏面具 我与安顺地戏面具的不解缘 丁国良 安顺地戏被专家称为"戏曲中的活化石",有着600多年的悠久历史. 我久居城市没有接触过屯堡地戏,不知其魅力所在.直到结婚后,妻 ... 《文化安顺》艺文春秋 从文琴到黔剧 2021年第48期(总645期) 从文琴到黔剧 李焰然 解放前,文琴是一种坐唱形式的曲艺,又称为"贵州弹词",是贵州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种艺术形式.就流传时间上讲,至少也有百余年的历史:就流传的地区来说,除了少数民 ... 安顺屯堡地戏面具探析(二) 一套完整的安顺地戏面具 上篇我们认识了地戏面具的分类和组成部分,我们再来看是怎么雕刻的.从总的流程来说,做地戏面具一般分为:选料.伐木.下料.破胚.夹胚.出胚.粗雕刻.打磨.细雕刻.着色.彩绘.上油漆 ... 贵州省地市名称由来 贵州省地市名称由来 1.贵阳 古为夜郎国地,唐武德四年(621)设矩州,以州南水水方如矩而名.宋朝时朝廷有敕书云"惟尔矩州远在要荒".宣和元年(1119)改"矩州&quo ... 【贵州人文、风情】七:贵州傩戏 怎么言笑 2018-11-24 贵州傩戏遍布于汉.苗.侗.土家.彝.仡佬等民族地区,具有品种多.分布广.保存完整等特点.丰富活跃的傩戏文化决定了其多样性.过去,在贵州山乡人家,凡遇丰收.婚嫁做寿.过年 ... 坚守蜡染40年,贵州苗族阿妈笔下的“神话世界”让人着迷…… 招聘 乡村振兴 图书 十佳苗歌 如果说青花瓷 是我忘不掉的那抹蓝色幽怨, 那么蜡染则是最爱的那片 "星辰大海" -- [视频▲苗族蜡染] 视频制作:九妹小美 蜡染,古称" ... 《文化安顺》副刊 安顺开发区厚德堂系列文化活动 厚德堂"地方文化系列活动"首场 老安顺聊安顺文化 " 主办:贵州文学院 中共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宣传部 承办:<文化安顺>编辑部 安顺市黔中传媒影视广告 ... 《文化安顺》副刊 安顺第二届地戏文化展演在苗岭屯堡举办 武贵琼 摄 安顺第二届地戏文化展演在苗岭屯堡举办 10月19日上午,在苗岭屯堡古镇,安顺第二届地戏文化展演正式拉开帷幕,这次展演以传承非遗地戏文化,助推地方和谐发展为主题.在铿锵有力的说唱里,在神形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