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块石头证红楼 ——《红楼梦》作者的石头情结从何而来


五块石头证红楼
——《红楼梦》作者的石头情结从何而来
土默热
《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据书中交代,这是一部由“石头”自行记录、并记录石头“亲历亲闻”故事的书。书中开卷第一回便说: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遗弃一块“无材补天”的五色石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来“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回归大荒山后,石头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将石头上的文字抄录问世后,遂有了《石头记》一书。
《红楼梦》书中的这段记录,貌似神话,实则寓言。石头乃是作者自譬,石头的“亲历亲闻”,当然就是作者的亲历亲闻。问题是,这个自譬石头的作者究竟是谁?他为什么要自譬石头?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是曹雪芹,但曹雪芹的经历不仅与书中石头“亲历亲闻”的故事不相吻合,与石头本身的寓意也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当我们找到了《红楼梦》真正的作者洪昇以后,不仅在“亲历亲闻”的事迹方面全面吻合,在自譬石头方面也有了充分理由。
洪昇的人生是典型的悲剧人生,他经历了“地陷东南”的社会悲剧,经历了“天伦之变”的家庭悲剧,经历了“功名斥革”的个人悲剧,经历了“红颜薄命”的女性悲剧,《红楼梦》所展示的四大悲剧,全部是洪昇根据自己“亲历亲闻”以史笔与幻笔忠实记录的。更令人惊叹的是,洪昇的悲剧人生,确实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一个悲剧的发生,都有一块石头伴随,都有一块石头作证。《石头记》的创作,本身就是在女娲遗弃的补天石畔进行的。
 造历幻缘的石头——天竺寺三生石
洪昇出生于自古以来便以“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著称的杭州,他的故园就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所谓“西方灵河岸上”,当然不是说古印度,杭州有灵鹫峰,又名飞来峰,传说就是从古印度飞来的;杭州有上中下三天竺寺,天竺便是古印度之名称,杭州著名的“三生石”,便在三天竺法镜寺后右侧的一块茶园中。三生石是一块状貌钦奇磊落的巨石,石上刻有碗口般大小三个红色篆字——“三生石”,石头较光滑的一面,镌刻着苏轼的《僧圆泽传》碑文,记叙了唐朝圆泽和尚与李源缘结三生的事迹。中国古代石头碑文或摩崖石刻多矣,但在一块石头上面镌刻“故事”的似乎只见于“三生石”。《红楼梦》开篇交代的石头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故事脉络清楚、首尾完整,明显是仿照“三生石”记载故事的功能描写的。
《红楼梦》不仅在故事出处上模仿“三生石”,还刻意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三生石畔”,所谓“畔”,就是旁边、附近、紧邻的意思。洪昇之所以如此交代,是因为他的故宅园林及祖宗庐墓,确实就在“三生石畔”!洪家“宋代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洪昇的始祖洪皓是个类似于苏武的民族英雄,被南宋高宗皇帝封为“魏国忠宣公”,敕建“国公府”于“葛岭之阳”,占地“四十三亩三分”,与“三生石”的所在地三天竺确实是近在咫尺。这个“国公府”后来被奸相贾似道强占,贾似道垮台后,又曾作为一个秦国夫人毛贵妃的墓地。直到明朝嘉靖年间,才由浙督胡宗宪恢复旧基,改建为“忠宣公祠”,后在万历九年重修,其后历代祭祀不绝。在“忠宣公祠”的基址上,曾经有过“贾府”和“贵妃墓”的经历,这与《红楼梦》创作是否有关,值得深思。
到了明代,洪昇的六世祖洪钟,因军功累升至太子太保、刑部尚书,晚年致仕归隐杭州,重建洪府洪园于西溪深潭口。洪钟逝世后,明世宗赐葬于东穆坞莲花山,“松楸列植五里”,王阳明亲撰墓石,至今石人石马犹存。洪府洪园以及洪钟墓地,与三天竺仅隔一条岭,有山间辇道相通,据洪昇曾祖洪瞻祖《西溪旧志》记载,“逾墓坞即三天竺矣”,亦可谓“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洪昇的外祖父兼妻祖父黄机(清初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及其家族墓地,也在杭州灵鹫峰下白乐桥,至今墓碑尚存。这也是《红楼梦》作者刻意将“绛珠仙子”的出身地,放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重要原因。
《红楼梦》中曾经描写秦可卿死后给王熙凤托梦,建议在“在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后倘若“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祭祀产业不入官,清朝并无此例,只有经朝廷批准的历代忠臣名人的祭祀产业,方可不入官。在洪氏家族历史上,确有“祭祀产业不入官”的证据。清顺治年间,洪氏子孙由洪镳领头,向杭州府钱塘县知县申请,免除“忠宣、襄惠二公”(即洪皓、洪钟)祭祀产业的“编审、均徭、丁田及一应杂差”。经过巡抚、按察使衙门批准,比照岳飞、于谦等名臣的祭祀产业,一体优免,并永成定例。此事发生在顺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有官府“帖文”为据。看来,《红楼梦》中的这段描写,还真有事实根据。
   伤时骂世的石头——故园青障(翠嶂)石
《红楼梦》作者此地无银三百两,在书中故意说,创作此书,“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这是典型的正话反说,《红楼梦》的创作宗旨是典型的“伤时骂世”,应无疑问。《红楼梦》所伤之时,所骂之世,过去红学界一般认为是作者曹雪芹有“超前”的“异端思想”,在乾隆盛世,通过自己家族衰亡的过程,便看清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总趋势。这种说法实在有点莫名其妙地人为拔高,如果曹雪芹时代中国就有了这样的“超前思想”,实在是用不着孙中山费九牛二虎之力学习西方,更用不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红楼梦》所伤之时、所骂之世,乃是作者反复交代的“末世”,这个所谓的末世,不是一家一族的末世,而是民族的末世,社会的末世,历史的末世。在中国所有封建王朝中,正统文人普遍把开国时期便称为末世的,有清一代而已。查清初江南三大家以及其他江南遗民的作品,末世的提法在在皆是,毋庸置疑。
洪昇出生在顺治二年(1645)清兵下江南的兵荒马乱之中,正所谓《红楼梦》开篇所交代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石头临凡的“当日地陷东南”之际。他从小就受到“遗民思想”的教育熏陶,成长过程中又连续遭遇家庭、个人、姐妹、亲人、朋友的多重不幸,更养成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在洪昇的诗词和戏剧作品中,伤时骂世的作品比比皆是,他的代表作《长生殿》,就是一部指桑骂槐,借安史之乱骂明清更替的作品。在《红楼梦》中,他把自己比喻成石头,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达自己积郁在内心的“伤时骂世”思想,而这种思想在当时江南的士大夫阶层中十分普遍,既说不上社会“异端”,也谈不到时代“超前”。
洪昇之所以把自己描绘成一快“伤时骂世”的石头,最初的动因,大概是因为他的故园中,有一块著名的“石头”。在《红楼梦》书中,描写大观园初建成时,贾宝玉跟随父亲进园为各景点题写匾额和对联,所见到的第一处景观,便是一块玲珑插天的大石头,形成一带“翠嶂”,被宝玉题名为“曲径通幽处”。这块“翠嶂”,恰恰就是洪园标志性的建筑,在洪昇的诗作中,“翠嶂”的原型就是“青障”。康熙三十一年,洪昇遭遇重重苦难,重新回到故乡之后,曾给三弟洪中令写过一首诗,题目是《重过虞氏水香居示季弟》:
不到栖闲地,惊心四十秋。
园经三主易,壁少一诗留。
危石仍青障,荒祠改画楼。
槎桠两枯树,还映小池幽。
诗中说,四十年过去了,自己家原来的园子已经三易主人,面貌大变,但那块作为“青障”的石头还在,不过已经成为“危石”了。在洪昇诗集《稗畦续集》中,本诗一共两首,其二是:
少日山亭畔,常时竹马嬉。
琴樽携弟妹,几杖奉尊慈。
一恸悲黄土,余生感素丝。
杖藜惟对汝,步步涕双垂。
诗中说,小的时候,自己经常与三弟在园中玩耍,与父母弟妹一起其乐融融,在他们死后对景伤情、步步垂涕。这正是昔日自己家的故园情景。
不仅洪昇自己的诗中对这块石头有记载,后人凭吊洪园的诗中也有同样表述。清丁立中《西溪山庄怀洪襄惠公》诗中说:
白金鳞服沐恩多,秋宪归营安乐窝。
边备万屯擐甲胄,功成四省息干戈。
小桥临水披苍竹,奇石含烟袅绿萝。
五里松楸东穆坞,阳明墓表不刊磨。
诗的上阕记载洪钟的一生功绩,尾联说的是洪钟墓地情况,请注意颈联,说的是在他凭吊之时,尚见“小桥临水披苍竹,奇石含烟袅绿萝”的景色。他在诗前的小注中交代,洪园已经荒废,只存昔日的“小邱”(同丘)和“奇石”了。由此可见,洪园昔日确实有一块奇石做“青障”,这块奇石名气很大,在洪园多次易主废弃后,这块奇石犹存,令后人发思古之幽情。
洪园这块石头,历史很是悠久,其中寄托着很多往事。稍晚于洪昇的杭州著名文人厉鹗,也有一首《洪襄惠公园中峰石歌在西溪钱塘》诗,诗中这块“峰石”应该就是大观园中那块“玲玲插天”的翠障石的原型。厉鹗写道:
苔梯不扫狐狸迹,崩云上压三十尺。
东风一夜闻履綦,横出残梅点明婳。
当日园开迎贵婿,大凿春池照珠翠。
咸宁侯印竟坠地,七女争妍犹拥髻。
金闺妖血无人见,塞上燕支洗罗荐。
二百年来如抹点,苍石无言泪如霰。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面对着洪园荒废后遗留的“崩云”“苍石”,回忆了“石头”见证的洪氏家族历史。诗中在“当日园开迎贵婿”一句后,有小注“仇鸾”二字。仇鸾是蒙古也先侵略明王朝时期的一个将领,原系山西大同总兵,因勤王有功,被封为大将军、咸宁侯。此人投靠奸臣、专横跋扈、作战无能又贪生怕死,后被朝廷夺爵戮尸。此人的祖父咸宁伯仇钺与洪钟是同时的朝廷重要将领。“当日园开迎贵婿,大凿春池照珠翠”,即指洪氏家族的一段“金闺妖血”伤心史。洪钟的孙女、洪澄之女嫁咸宁侯仇鸾,因仇鸾之罪妻子均被朝廷诛杀。这就是《红楼梦》中迎春嫁大同总兵中山狼孙绍组(仇鸾是以孙辈继承其祖父侯爵的,故称“孙绍组”)故事的素材来源。“苍石无言泪如霰”一句,意思是“苍石”无言地见证了这段历史,因历史血泪之缘故,“苍石”也“泪如霰”。
洪园中的这块石头,叫“奇石”、“苍石”、“峰石”也好,叫“青障”、“翠嶂”也好,在洪昇的青少年时期,经常与弟妹一起在其中玩耍“竹马嬉”,在他写给妻子的一首诗中,也记录了二人少小时在园中石畔“编荆游憩”、青梅竹马的情景,所以记忆十分深刻。四十年后,洪昇回到故乡,洪园已经三易其主,园子中石头上已经是狐狸穿行、苔梯不扫的残破景象了,但“小邱”、“春池”、“奇石”、“两株枯木”仍在,默默诉说着今昔的辉煌与悲凉。请注意诗中石头旁边伴随的“两株枯木”,《红楼梦》中黛玉在太虚幻境“图画”中的形象便是“两株枯木,上有一围玉带”,其寓意不是再清楚不过了么?根据洪昇《稗畦续集》记载,这两株枯木,原是洪园池畔两棵“年年开暮秋”的繁茂桂花树,《红楼梦》书中也曾写到凤姐在两株桂花树下为贾母摆酒的故事。看到故园残存的“一块顽石”和“两株枯木”,令洪昇悲从中来,这应该是洪昇创作《红楼梦》,用石头和枯木比喻宝玉和黛玉的重要理由之一。
三、无材补天的石头——国子监石鼓
《红楼梦》第一回开篇即云:“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磨练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顽石“幻形入世”结束后,石上刻有“历经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红楼梦》的作者不会真的相信女娲炼石补天遗弃一块无材补天顽石的神话,在封建社会,“补天”即寓士大夫阶层“出仕”、“治国”之愿望,“补天石”亦即士大夫求取功名心态自况之譬喻。“独留一石未用”,是什么样的人应发出的感慨呢?落第举子不会发此感慨,天下落第者多矣,谈何“独留一石”?逸民隐士亦不会发此感慨,他们可能自譬顽石,但不会向往“补天”,而愿遁入山林,更不会因“无材补天”而“自怨自叹”,说什么“枉入红尘”。发此浩叹者,必是一个如《红楼梦》中所说在科举功名上“跌过筋斗之人”。
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月间,发生了一起历史上影响极大的文字狱。国子监生、候补县丞洪昇集士人名流在家里演唱《长生殿》。当时“明珠党”即“北党”与“南党”之间纷争激烈,洪昇因与“南党”亲善,故“明珠党”人借口佟皇后丧期未满,“国丧”期间聚众演戏为“大不敬”,弹劾洪昇及其参与聚演宴饮者。康熙帝一怒之下,捕其枷号入狱,革除其国子监生籍,永远阻断了洪昇的仕进之路。时人慨叹此事说:“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这个洪昇,不是有慨叹自己是“娲皇”“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顽石的充分理由么?
洪昇被革去功名后,受尽白眼挪揄。真称得上《红楼梦》作者所写的“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此时的洪昇如“试遣愚衷”,自譬“无材补天”的顽石,去写“身前身后”之事,并在功名绝望的前提下,借书中宝玉之口,拒绝“仕途经济”,大骂“禄蠹国贼”,是否是合乎情理呢?据史料记载,清代“国子监”内,确有十面先秦时的大石鼓,石上刻满无人能识之古文字。此石来历久矣,据传是周宣王时所刻,石上文字为史榴所书,记载的是周宣王田猎事迹。韩愈、苏轼、李东阳等许多著名诗人都曾题咏过此石。多数题咏者不知此石之来历及石上文字内容,有的文人则认为是女娲所遗之“补天石”,明代诗人黄辉的《石鼓歌》中,就有“仿佛娲皇五色坠,错落星辰尚堪摘”的诗句。洪昇的国子监生生涯长达26年,以此顽石自譬,并在《红楼梦》中借喻为女娲“独留”“未用”之石,应是信手拈来的神来之笔。
 自怨自叹的石头——盘山悬空石
《红楼梦》作者交代的那块女娲遗弃的因“无才补天”而“自怨自叹”的顽石,那个“造凡历劫”经历了“风月繁华”的由顽石缩成的宝玉,初始位置和结束位置都是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如前所述,康熙二十八年中秋,洪昇因在“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受到朝廷“斥革下狱”处分,彻底断绝了仕进前途之后,由于极度悲愤,曾经骑着一头驴,抛妻弃子,独自一人,跑到京东的盘山,在“清泉白石”间,与老朋友拙庵和尚流连多日,意欲跳出红尘,遁入“空门”,寻求彻底解脱。
《红楼梦》中的“大荒山”指的就是京东盘山。盘山有“三盘”、“五峰”、“八石”之盛。上中下三盘中,上盘松胜,盘曲翳天;中盘石胜,千奇百怪;下盘水胜,涓流不息。盘山五峰攒簇,怪石嶙峋,有成千上万块形体巨大形象怪异的石头。《盘山志》保存下来的洪昇《山中杂题》、《同拙公山行联句》等诗中,就有“八石余多怪石,五峰外有奇峰,”“青松乱插连云石,石面苔痕虎行迹”的记载。盘山的石头确实比较大,与《红楼梦》说的“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仿佛。由于石头又多又大又怪,盘山自古便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的传说,《盘山志》对此有明确记载。盘山很早就建有盘古寺,说明古人早已把盘山同“盘古”开天辟地传说联系起来,视此地为盘古由“混沌”中开辟“大荒”之处。
“无稽崖”的出处令人拍手叫绝。洪昇遁入盘山时,曾阅读明代一个大学问家也是旅行家曹学佺(字能始)所著《名胜志》,把书中对盘山的记载同实地加以对照,发现书中记载“多谬”:书云“山南有砂岭,高二百余仞,陡绝难行”,应该是个悬崖;而洪昇发现“砂岭为入山孔道,亦不甚高”,地势平缓。于是洪昇发问:曹“能始有《盘山》诗,似曾亲游历者,何以多谬若此?”《盘山志》卷一保存的洪昇《驳名胜志》一文,详细地记载了这一有趣逸闻。另据《盘山志补遗》记载,曹能始后,明“万历中僧明澄募资鸠工,去其挠确,凿为坦途。昉思未见昔日之险峭,”故误驳《名胜志》。请看,这一传说险绝而实为坦途的砂岭,在洪昇眼中,不恰是“无稽崖”的绝妙出处么?
“青埂峰”的来历更让人击节赞叹!洪昇游盘山,投奔的是他的老朋友“智朴和尚”(洪昇诗中习称他为“拙庵大师”、“拙公”),下榻处就在“拙公”创建的卓锡处“青沟禅院”。此寺院当时建在盘山青杨峪,今遗址尚存。洪昇在“青沟禅院”居住的旬日期间,除了向佛门学法参禅、寻求精神解脱以外,还在“智朴”“德风”等大德高僧的陪同下,遍游盘山名胜,并与“智朴”“德风”和尚不时“联句”酬唱。“智朴”“德风”和尚不仅佛学造诣深,文学修养也甚好,所以能与洪昇等著名文人长期保持友谊。在《盘山志》中保存了三人此期间的大量酬唱赠答诗篇。这个“青沟禅院”,按谐音应是《红楼梦》中“青埂峰”的出处。“青沟”可以谐音“青埂”,但寺庙何以又称为“峰”呢?说来更是离奇。原来清沟寺庙门正对着一座孤峭秀丽的山峰,康熙皇帝游览盘山,在青沟寺盘桓,与拙庵和尚联诗,既欣赏这里的风光,又欣赏拙庵的道行,于是御笔为这里亲题“户外一峰”四字,后来人遂把这里又称为“青沟峰”了。
“青沟峰”的拙庵和尚,人称“拙和尚”,但奇怪的是,他还有道人身份,当朝著名官僚文人王士桢、宋荦,都把他称为“拙道人”,他还曾刻印过道家经典。联想到《红楼梦》书中所载为《石头记》“抄录问世”的空空道人改名情僧,十分发人深省。这个“拙和尚”兼“拙道人”文化修养很好,卷帙浩繁的《盘山志》就是他修篡的。他同当时很多著名文人交往密切,同洪昇是老朋友。洪昇在盘山“逃禅”期间,向他倾吐心事,阐述以自己“亲历亲闻”创作《红楼梦》的打算,是可能的,所以书中出现了石头与空空道人的那段对话。也是这个“拙和尚”,晚年游历江南“访道求仙”后,回到“青沟峰”,就干起了“净金圣叹”(见王士祯《蚕尾集》的记载)的勾当,显然是在评点一部文学作品。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立松轩”系统《石头记》,批语使用的基本是佛家语言,原始稿本似乎就是出自他抄录的手笔。
“青埂峰”下那块被女娲遗弃的“补天石”,应该就是洪昇以盘山“摇动石”为原型的借指形象。据《盘山志》记载,洪昇在《驳名胜志》文中说,曹能始云“上盘顶有巨石,以指摇之辄动。今摇动石在千相寺后,与上盘无涉。”盘山“摇动石”形体巨大,因无根基,以手指便能摇动此石,历来为游客喜爱。在盘山确有此石是女娲锻炼通灵后遗弃未用的“补天石”传说,《盘山志》对此有记载。洪昇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这块巨石自况,写出不朽名著《红楼梦》,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么!
洪昇初创《红楼梦》的念头,应该就是在盘山青沟禅院“逃禅”时产生的;对《红楼梦》创作的整体构思,也是在这里完成的。在盘山寻求解脱的“旬日”里,恰是洪昇刚刚经历了人生最惨痛打击之后,抚着身心伤痛,静对清泉白石,前半生中的所有“新愁与旧愁”,一齐涌向眼底心头。此时的洪昇,产生创作《红楼梦》,用以表达“国殇与家难,一夜百端忧”的心情,是最合理的推测。但洪昇并没有真的在这个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出家当和尚,由于“妻儿待米难淹留”,旬日之后,洪昇又骑着毛驴回到北京,与妻子黄蕙谋划一家八口回故乡谋生了。《红楼梦》的创作,主要还是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进行的。
通灵宝玉的石头——孤山玛瑙石
《红楼梦》描写大荒山青埂峰下的那块“蠢物”石头,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人间时,被施以法力幻化为一块“通灵宝玉”。那疯僧跛道将这块鲜莹明洁的石头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灵物了,只是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几个字,使人人见了,便知你是件奇物,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那里去走一遭。”可见这块石头上是可以镌写文字的。究竟镌写了什么文字呢?第三十五回描写薛宝钗在观看通灵宝玉时,口中所念玉上所镌之文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块通灵宝玉随贾宝玉“衔玉而生”后,书中对其形体的描写是:“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有一次宝玉请宝钗的丫环莺儿给通灵宝玉打络子,宝钗说“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所谓“犯了色”就是重了颜色的意思,也说明这块石头是一块红色的“宝玉”。这种形状颜色的玉石,只能是一块红玛瑙石。
那么,《红楼梦》为通灵宝玉描绘的红玛瑙石意象,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康熙三十一年(1692),洪昇带着身心两重伤痛,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杭州。迎接这个游子的,并非洪昇心目中儿时的天堂、昔日美丽高雅的洪府和洪园,而是仅“小邱”、“峰石”尚存的荒凉破败园子,并且已经三易主人,非复洪家所有了。一家大小何处安身呢?洪昇便在祖父在杭州孤山的一处旧别业巢云居基址上,搭建了一座简易的“稗畦草堂”,为一家人遮风挡雨,并作为自己的“吟啸之地”。稗畦草堂的修建地址,便在孤山的玛瑙坡,孤山玛瑙坡,葛岭,宝石山,都是杭州出产通灵宝玉玛瑙石的去处。
晚明大文人张岱,在明清鼎革“地陷东南”之际,曾写过一部回忆录《西湖梦寻》。书中记叙杭州宝石山葛岭之侧,有个令他终生不能忘怀的“玛瑙坡”:“玛瑙坡在保俶塔西,碎石文莹,质若玛瑙,土人采之,以镌图篆。晋时遂建玛瑙宝胜院,元末毁,明永乐间重建。”看,这个在宝石山保叔塔西的玛瑙坡,出产一种“碎石文莹、质若玛瑙”,似玉又似石的“假宝玉”。这种假宝玉经常被当地土人采集来,用以镌刻图篆,随身携带。据此描述您能联想到《红楼梦》贾宝玉项上挂着的那块刻有篆文“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通灵宝玉的来历吗?
张岱所描写的的玛瑙坡,在我国文化史上已有千年之久的传承。《全唐诗》中方干的《赠玛瑙山禅者》,既是歌颂此地。而写玛瑙坡的作品最集中的时代见于《全宋诗》,如陆游有诗《自真珠园泛舟至孤山》:“呼船径截鸭头波,岸帻闲登玛瑙坡”。杨蟠有诗《玛瑙坡》:“石径先光怪,传流玛瑙坡。天人曾布地,此物至今多。”可证杭州玛瑙坡唐宋时就因盛产玛瑙石而名。写玛瑙坡最多的诗人是宋代的释智圆,有《玛瑙坡即事》、《玛瑙坡四咏》、《玛瑙院居戏题三首》、《孤山诗二首》等。“晓井金沙粲,晴坡玛瑙红”。“白傅湖西玛瑙坡,轩窗萧酒瀁烟波。讲余终日焚香坐,毁誉荣枯奈我何”。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位高僧,他栖身的玛瑙院在杭州西湖附近孤山的玛瑙坡上。
释智圆(976—1022)是北宋初年佛教天台宗的杰出代表人物,《佛祖统记》、《历代佛祖通载》均有传。释智圆居于杭州西湖孤山玛瑙院,所著孤山《闲居编》五十一卷,《续藏经》中收录。“玛瑙坡前住,清幽绝世缘。湖澄秋夜月,山碧晚晴天”。释智圆不仅对玛瑙坡的山水风光情有独钟,更以诗的形式描绘了他对玛瑙石“无材补天”、冷落寒烟的感慨:“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这是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史上,第一次将杭州玛瑙坡的玛瑙石,比喻为坚贞的“补天石”,并第一次将此补天石,比喻为遭女娲遗弃冷落寒烟的诗作。
释智圆的诗,是在为杭州玛瑙坡的玛瑙石鸣不平吗?显然是一种目送手挥借物言志的说法,是从“玛瑙坡前住,清幽绝世缘”,“讲余终日焚香坐,毁誉荣枯奈我何”的心境出发,借玛瑙石抒发自己内心的孤寂和感慨。亲爱的红迷朋友们,当你看了释智圆的这首诗,对《红楼梦》作者何以要借“女娲遗弃”“无材补天”的顽石名义,来撰写此书,何以要把主人公“神瑛侍者”处理成佛教领域的“侍者”身份,其内心深处的隐曲和寄托,应该有新的认识吧?
交代至此,应该说明一下杭州玛瑙寺的沿革以及与《红楼梦》作者人生的渊源关系了。玛瑙坡所在地宝石山西岭,就是杭州“葛岭”,又称“葛洪川”,即我国道教历史上那个著名的“葛仙”修仙得道的地方。玛瑙寺最初兴建就在葛洪去世后的东晋“末世”,因建在“质若玛瑙”的山麓,故名。“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六朝佛教兴盛的景象,不难推断玛瑙寺兴建之初的光彩。至隋唐后的五代年间,吴越国钱氏笃信佛教,又一次大兴寺院,包括钱塘门外昭庆寺、南屏山净慈寺、天竺法喜寺以及六和塔、保俶塔、雷峰塔,都是此时奠定的基础。玛瑙寺的第二次兴盛也在此时。
吴越国钱王重建玛瑙寺却没有在它的原址葛岭,而是另选葛岭对岸孤山上碧波环绕、宛若仙境的“玛瑙坡”。“岿介两湖之间”,“辟禅关据西湖之胜也”,使一片梵宇秀出湖心,大有白居易“蓬莱宫在水中央”诗的意趣。再到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因孤山扩建四圣延祥观,玛瑙寺又迁回到葛岭山麓重建。元明以后,由于元朝的文化衰落、明朝的重道轻佛,玛瑙寺日渐衰落。它的最后一抹文化亮色,就在明末清初文人张岱撰写的《西湖梦寻》一梦中。张岱除写了散文《玛瑙坡》外,还为这里写了一首题为《玛瑙寺长鸣钟》的长诗,仍把玛瑙寺与女娲炼石补天联系起来:
“女娲炼石如炼铜,铸出梵王千斛钟。仆夫泉清洗刷早,半是顽铜半玛瑙。锤金琢玉昆吾刀,盘旋钟纽走蒲牢。十万八千《法华》字,《金刚般若》居其次。贝叶灵文满背腹,一声撞破莲花狱。万鬼桁杨暂脱离,不愁漏尽啼荒鸡。昼夜百刻三千杵,菩萨慈悲泪如雨。森罗殿前免刑戮,恶鬼狰狞齐退役。一击渊渊大地惊,青莲字字有潮音。特为众生解冤结,共听毗庐广长舌。敢言佛说尽荒唐,劳我阇黎日夜忙。安得成汤开一面,吉网罗钳都不见”。
洪昇晚年从北京逃回故乡,在孤山搭建“稗畦草堂”以为“吟啸之地”,《红楼梦》的创作主要是在这里进行的。这里遍地出产的遭女娲遗弃的“无材可补天”的玛瑙石,不正是作者创作通灵宝玉的绝佳寄托么?洪昇以玛瑙坡的玛瑙石自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他的祖宗庐墓就在宝石山“赤霞”刻石之下;他自己名“昇”字“昉思”的来源,也出自宝石山初阳台。南宋初年的魏国忠宣公洪皓,以及他的三个身居宰相之职的儿子“三洪学士”洪适、洪遵、洪迈,所居之“敕建国公府”,就在宝石山葛岭的玛瑙寺之侧。直到明末清初,魏国忠宣公洪皓的祠堂,也就是洪家的家庙,经千年传承仍屹立在这里。唐朝时著名的三生石故事,也有一说就是发生在此地。因此,洪昇将自己比喻为玛瑙坡出产的那块形似玛瑙,实则顽石的“通灵宝玉”,比喻为“赤霞宫神瑛侍者”,既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寄托,又阐明了自己的身世来源,不是最合理的文学比附么?
《红楼梦》创作与杭州“玛瑙石”的不解之缘还有一层。孤山玛瑙坡又恰恰是文人们抒发“怀金悼玉”情绪时的不二选择。杭州历史上著名的悲剧女性苏小小墓和冯小青坟,都葬在这里。苏小小墓前的慕才亭上,“湖山此地可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这幅千古名联,恰便是“怀金悼玉”的最好注脚。冯小青“焚稿断痴情”的故事,也是林黛玉归宿的最形象情景。就在这个为“情”之一字笼罩的孤山玛瑙坡上,洪昇抚今追昔,托名石头,“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斯时,斯地,斯人,正是《红楼梦》作者洪昇的最合理选择吧?
结语:洪昇与石头的多重寓意
归结一下吧。回到故乡“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徜徉于孤山玛瑙坡由无材补天玛瑙石“踮脚”的小径上,面对宝石山、西溪残存的故园“峰石”,联想到北京国子监的“石鼓”,京东盘山的“摇动石”,联想到个人、姐妹、家庭、社会的末世悲剧,洪昇以“无材补天”的“石头”比喻自己,以自己的亲历亲闻故事为创作素材,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红楼梦》创作。洪昇的一生,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洪昇记录自己亲历亲闻故事的作品,就是石头上面的文字,就是《石头记》。
《红楼梦》中的“石头”,寄托着洪昇悲剧人生的多重寓意。对于刚刚经历的改朝换代社会悲剧来说,石头“无材补天”,寄寓着一个具有“遗民思想”的士大夫对前朝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兴亡感叹;对于刚刚经历的百年望族灰飞烟灭家庭悲剧来说,石头“无材补天”,寄寓着对家族落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凄苦哀鸣;对于刚刚经历的功名利禄都成为过眼云烟的个人人生悲剧来说,石头“无材补天”,寄寓着对自己辜负“天恩祖德”“断送功名到白头”的扼腕浩叹;对于刚刚经历的姐妹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颜悲剧来说,石头“无材补天”,寄寓着对“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个可齐家”的长歌当哭!谁能否认这就是《红楼梦》的创作主旨呢?!
2012年8月初稿,2014年7月修订
==============================

默热先生更多红学研究文章链接

论土默热红学的五项主证

从文学常理推论《红楼梦》作者(修订稿)

此梅溪非彼梅溪

《红楼梦》“文忠公之嬷”文学正解

脂砚斋缘何不识茶筅

《红楼梦》“真假有无观”源自昆曲文化

《红楼梦》作者是个作家

曹雪芹严正声明:我的《红楼梦》披阅增删权不容侵犯

红楼“菜蔬”好“闹热”

用唯物史观指导《红楼梦》研究

从蕉园姐妹酬唱诗词看林黛玉创作原型

柔情侠骨话西溪

《红楼梦》中秋节“桂阴谱笛”意境解析
绛珠仙子形象刻画参照了吴绛仙
《红楼梦》“情根历劫”与“风流公案”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六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五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四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三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二辑
“土默热红学”精彩文章第一辑

END

你若喜欢,点个好看 

关注我们

(0)

相关推荐

  • 东拉西扯读红楼

    昨天 第一回: 甄世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这是<红楼梦>第一回.打今儿起,我会按照回目,jin坚liang持一回一回读完全书.至于原因以后再说.先看文章,欢迎留言反馈. 我发现很 ...

  • 宝玉和黛玉是三生石上的旧精魂,后两世的再生人是谁?

    题:宝玉和黛玉是三生石上的旧精魂,后两世的再生人是谁?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

  • 慕红:三生石畔有前因,旷世奇缘还泪情——论宝黛之初心

    上周周末,我们自驾前往闽中一个地级市某风景区,瞻仰据说是欧阳修所题刻的"三生石". 福建福清三生石 当我立在那山谷边的巨石前时,正是午后一点多,炽烈的阳光像利箭一般曝晒下来,照在& ...

  • 《红楼梦曲》赏析之二

    <红楼梦>第五回 读红品诗词-41 <红楼梦曲>赏析之二 文/墨吟 筱蕊 <红楼梦曲>正题十二支曲子,与判词暗合神指,互为补充,预示了书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和结局.曲与 ...

  • 红楼梦作者考证 · 再论作者和成书时间

    一.先谈主笔人的数量 从红楼梦在文字的雕琢和结构的擘划上可以看出作者费了极大的心力,我相信这本书不太会是一个人独立写成的.除了文字雕琢和结构安排外,还要写大几十首水平很高的诗词歌赋(水平在清代不排到前 ...

  • 【蒋勋细说红楼梦】学习第五天 | 蒋勋细说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话说贾元春自那日幸大观园回宫去后,便命将那日所有的题咏,命探春依次抄录妥协,自己编次,叙其优劣,又命在大观园 ...

  • 同人馆|红楼补梦(十五)

    按 本文为系列连载文章.没有看过前文的读者,可以点击话题标签,按顺序进行阅读.后续文章,请持续关注! 作者 黄叶 " 没想到吃了华太医的药,竟然又嗽又吐.看一口一口紫红的血从口中吐出,我知道 ...

  • 红楼梦作者疯狂暗示,读者却毫不知情,竟当小说看

    题:红楼梦作者疯狂暗示,读者却毫不知情,竟当小说看?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

  • 实际上,红楼梦作者就是爱新觉罗·弘暟,而不是曹雪芹!

    [红学砖家出品,必属精品★★★★★五分钟,足以让你领略260年来红学巅峰的奇光,不枉此生读红楼梦一场--] 众所周知,传国玺乃皇权的象征. 今天,当我们明白神瑛侍者其实是传国玺的化身时,已注定他只能投 ...

  • 古代重男轻女,红楼梦作者竟写“裙钗齐家,女儿治国”

    题:古代重男轻女,红楼梦作者竟写"裙钗齐家,女儿治国"!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 ...

  • 双鱼玉佩那些不能说的秘密,红楼梦作者却偷偷说清楚了

    题:双鱼玉佩那些不能说的秘密,红楼梦作者却偷偷说清楚了!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梦> ...

  • 佛系还是丧?红楼梦作者一语道破《庄周》哲学的真谛

    题:佛系还是丧?红楼梦作者一语道破<庄周>哲学的真谛! 文/姜子说书 青埂峰下一顽石,曾记幻相并篆文,月旨石见<石头记>! 荣即华兮华即荣,木石前盟西堂主,胭脂染就<红楼 ...

  • 同人馆|红楼补梦(五)

    按 本文为系列连载文章.没有看过前文的读者,可以点击话题标签,按顺序进行阅读.后续文章,请持续关注! 作者 黄叶 " 即便是一株草,也该有享受阳春德泽之福缘.难道,我是一株应劫而生的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