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读 第七十六章

《道德经》通读    第七十六章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此章名曰:柔弱者生。

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道可谓大。道不辞天地万物,“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道化无为有,无者,太极也,有者,微如尘埃,细若蝼蚁。道寓于无极与细微中,没有无即无有,没有有,无何以显。是以,老子悟道为谷,为下,为柔弱,谷者,可容,下者,不争,柔弱者,守善。非谓欲谷、欲下、欲柔弱,道之使然也。

这一章,老子再论柔弱。老子从人之生死论柔弱胜坚强,再从万物草木之生死说柔弱胜坚硬,最后,把柔弱引到用兵上,得出兵强则不胜之说。

从经文的言说看,老子在这一章所说的人象物象,很容易理解: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人初生时,身体是柔弱的;死的时候,身体变坚硬,强而不折。(折而不痛)

再说物象: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万物中的草木最容易看得明白,草木初生时即柔嫩又脆弱,死的时候,变得枯瘦又干瘪。

由此,老子有所悟: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徒,门人,弟子,引申为同门,相伴。老子的这句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坚强与死亡相伴,柔弱与生相伴。或者说,坚强是死亡的门徒,柔弱是常生的真友。也可以这样说:坚强意味着死亡,柔弱寓意常生。

下面,老子把这一说引到用兵上: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

这句话说得特别明白,兵强不会取胜,树木强大,就容易折毁。

木强则共是类比说,衬托前一句“兵强则不胜”,也比较容易理解,树木长大之后,就会被砍伐,其强遭灭。这一比,“兵强则不胜”也容易理解了。兵强则胜人,胜人必被反击,强兵被反击,其强必被挫。从古至今,强兵者,有谁终有胜。一时之胜,意味着覆灭。

最后,老子用这样的两句话作结: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这是大道之语,从守道行道看,强大最不可取,而柔弱则是明道之行。所以,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论道,天地万物由道化生化育,这是老子的世界观,老子所说的道是正如老子自己所说,玄之又玄。现代人,无以证,即有怀疑。那么,我们应该从可以证来看老子所说的道之奥妙。老子论道,道不辞天地万物,道具体而微地体现于宇宙间万有万象,道的具体奥妙是什么:

作万物而不辞,这是道之奥妙,道化生天地万物(作万物)之后,又化育天地(不辞万物)万物。天地由道化生后,守道行道,养万物而不辞,不为其主,天地不辞万物,才有了万物的恒常而生生不息。

天地的这一生“作万物而不辞”,我们看到了吧,什么时候,天地抛弃过我们,抛弃过万物?

生而不有,是道的第二个奥妙处。看天地万物,以草木为例,草木由天地而化生,天地化生草木而不有,草木呢,被天地赋予自性而生存,但草木自己并非“生而为己有”,一样是“生而不有”。草木有呼吸,净化了天地间的虚空,为自己以外的生命存在提供了气之势(吸入二氧化碳之气,吐出氧气,氧气是草木之外多数生命生存的大势),又提供了用之势,草木为禽兽所食,与大地共生,没有草木,大地荒芜,禽兽无以食。草木其用之势,奥妙是看得见,明知的。草木其生,是自生吗?草木何以能如此,道之化育。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这两个道之奥妙不用再说。天地万物一样具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之自性。

正是由于天地万物的“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构成道和天地万物的具体而微的德:

守静,守弱,守下,守善,守真,守常,无知无欲无为。

我们从天地万物那儿,可以看到道化育天地万物的“六守”和“三无”之德。

我们可以从人的三个方面来看道之“六守”和“三无”。

1、从人之治身看。有身才有命,有性才有身。所以,我们有修身安命之说。身有自然性,骨与肉,气与血,皆为身之自然。守静,骨肉、气血自然;多动,骨肉、气血为之失常而有伤。以多食贪食,强化锻炼养身,皆不合道,身体当以“守静,守常”养之。

2、从人之处世看。无欲则真,无知则静,无为则常;与人无争,与世无争,莫之与争,可守常、守静、守真。不争则处下,处下则可容,处下守弱,莫之与争。

3、从人之心性看。人有本性,本性为善,道之善;人有心,心生念念,一念在善,一念在恶,恶者,或知或欲或为。心不守静,心不守弱,心不守下,心不守善,心不守真,心不守常,则生欲而有为。此谓失本性。本性既失,其命不保。是以守道者常生,失道者早亡。

故,守弱即守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