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决定了一个人的层次和结局
清代书法家张廷济有副对联:朱晦翁半日静坐,欧阳子方夜读书。
简单介绍下:
对联中的「朱晦翁」指的是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朱熹,儒学的集大成者,在教育方面,是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晚年称晦翁。
而下联中的这个「欧阳子」,则说的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
这幅对联的意思是说:朱熹经常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一坐就是半天,欧阳修时常在夜深人静时阅读。
画面感出来了,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便是:独处。
关于「独处」,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虽然说的有些玄乎,但其重要性和意义立显,那么什么叫独处呢?
我认为,独处并不是一个人坐在那里,因为有些人坐在那里半天是抱着手机和朋友们在线聊得火热,这根本算不上独处。
真正的独处,应该是不与外界产生任何的连接,远离人群和喧嚣,与自己单独相处。
在我看来,这种能力或者说这种行为,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层次和最终会有怎样的人生。
01
独处,是一种难得的能力
众所周知,与人交往被视为一种能力。其实,与自己相处也是一种能力,而且还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能力,因为很多人并不具备。
弗吉尼亚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要求一群志愿者单独待在一间什么都没有的屋子里15分钟,在此期间,他们有两种选择,一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时间结束,二是按下按钮电击自己,以此来打发时间。
虽然这些志愿者在实验开始前曾信誓旦旦地表示,宁愿付钱也不愿意承受电击之苦,但实验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最终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男性和四分之一的女性按下了电击的按钮,而不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
宁愿被电击,宁愿痛苦,也不愿意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待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独处」,这实验说明什么呢?
说明很多人是害怕、排斥独处的,不具备独处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坦白讲,不少人之所以混得不太好,事业上没有建树,能力平庸,乃至幸福感较低,压抑、忧郁、迷茫,有一个很主要且关键的原因,就是独处的能力较弱,不善于独处。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请接着往下看,当你看完独处的三个意义,就能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了!
02
独处的三个意义
既然独处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我们的人生,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必定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独处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主要有三个方面。
1. 独处,使我们能力更优秀
有人说,优秀的人往往更偏爱独处。
我认为,正确的逻辑应该是:独处能够让一个人变得优秀,而并非优秀的人喜欢独处。当然了,优秀的人确实大多都是习惯独处的。
之所以说独处能够让一个人变得优秀,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有可能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学习、成长等事项上。而一旦走进群体中,时间往往都会用来吃喝玩乐,忙于交际和应酬。
这一点,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深有体会的。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你将时间花在哪,最后的收获就在哪里。
有些人之所以能一鸣惊人,展露出不凡的实力,往往并不是因为他的运气有多好或者天赋有多高,而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是因为他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将玩乐的时间用来提升自己罢了。
可以这么说,独处是最好的增值期。独处的第一个意义便是可以让我们的能力更出色,成长更为迅速,变得更优秀。
2. 独处,让我们更清醒、通透
在《乌合之众》里有这么一句话:
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就比如玩游戏,尽管我们都明白沉迷于游戏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但很多人因害怕独处和孤独,为了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还是会和大家一起通宵玩游戏,或者是逃课。
相反,如果一个人具备独处的能力,不惧怕独来独往的话,那么他就会活得比较清醒、通透。
这种清醒和通透,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3. 独处,让我们内心更平静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
很多时候,我们过得不开心,没有安全感,感觉人生无趣,往往就是因为心态不够好,内心不够丰盈,灵魂不够有趣。
所以,为了消除这种孤独、不安定感,我们会努力地往群体里挤。但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故有「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这种说法。
实际上,真正想要不被孤独和痛苦所侵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正视孤独,乃至于享受孤独,也就是独处。
那些善于独处的人,其内心往往都是丰盈的,精神富足,他们无惧寂寞,享受独处,有能力取悦自己。
这样的人是很难被摧毁的,也更容易拥有幸福感。
人生经得起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生而为人,独处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修行,你能有怎样的人生,能达到什么样的层次,往往就看能不能做好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