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4:林放问礼之本,孔子怎么回答的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大家好,今天学习《论语·八佾》的第四章。第四章是孔子和林放之间的一则对话,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对话。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在这里,是林放向孔子求教什么是礼的根本,然后孔子回答了他的问题。林放是一个很现代的名字,就是放在现在,这个名字也丝毫没有违和感。
林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历史上没有留下记载。但是在《论语》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就是这里,林放问礼之本。第二次是八佾篇的第六章,季氏将于祭祀泰山,孔子就把他的弟子冉有叫了过来,问他能不能阻止,冉有说他无能为力,孔子就发了一通感慨,说“曾为泰山不如林放乎?”提到了林放,拿他来做比较。
综合这两个出现林放名字的地方,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来林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首先,他不是孔子的弟子,孔子的弟子一般都在字中带一个子字,证明是孔子的弟子,比如子贡、子张、子夏、子路等等。《论语》对林放直接称名道姓,说明他不是孔子的弟子,编辑《论语》的人对他也不是多么尊敬,直呼其名。
第二,可以看出林放不是一个大贵族。因为《论语》中没有称他的官职名,也没有叫他的谥号,而是直呼其名。
第三,林放可能就是当时一个普通人。所以第六章中,孔子才会说,“曾为泰山不如林放乎?”就像是说:难道泰山的神灵难道连一个普通人都不如吗?
我们了解了林放之后,再来看林放和孔子之间的对话。林放问孔子什么才是礼的根本,孔子怎么回答的呢?孔子说,你问的这个问题很大。是一个大问题;或者说,你问这个问题学问很大,学问很深。当然,杨伯峻先生翻译为你问的这个问题意义重大,也是可以说的通的。先表扬表扬了一番林放,就他这个问的问题,问得好。但是呢,这个问题很深奥,不好回答。所以,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什么是礼的根本,而是举例来说明。
孔子举了两个例子,是什么呢?“礼,与其奢也,宁俭”,就是说,礼节上,与其太讲究奢华,还不如简朴一点好。只是讲礼外在的一个方面,在一些礼的场合,用在器具、服饰、程序等方面不要太奢华。与奢华相比,简朴简单反而是更好的。
“丧,与其易也,宁戚。”在举行丧葬仪式的时候,与其办的妥妥贴贴,亭亭当当,没有任何瑕疵。反而不如在守丧期间表现出足够的悲伤。
孔子回答林放的问题,没有告诉他礼的核心理念是什么,而是讲表面的东西。也可以看出,孔子对林放不够重视,或者说对林放的理论水平不敢认同。孔子呢,是一个很可爱的老头儿。他并不是像后人传说的那么神圣,处处都诲人不倦,从他回答林放的问题可以看出来,他也有点敷衍应付,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也会继续讲到孔子有趣的地方。
那孔子认为的礼之本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结合上一章就可以知道。上一章我们学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礼乐的根本是仁,是孔子的一个核心的理念。但是在第四章中孔子并没有把“仁”这个理念告诉林放。我想可能出于两个方面:第一担心自己讲述,林放不懂、不理解。第二是孔子觉得,对于一般人或普通人讲这么高深的问题,有点大材小用,就像后面孔子开玩笑讲的“杀鸡焉用牛刀”。
但是通过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理解的礼。第一个是日常礼节。第二个是丧礼。
我们之前分析过,孔子有的礼是一样的:第一个是庙堂之礼,第二个是丧葬之礼。
在朝堂之礼方面,“与其奢也,宁俭”。就是不要那么奢华,宁可少用点珍贵的器物,宁可简朴一点。为什么要这样子呢?那礼的内核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维持秩序。礼之用,和为贵,就是维持一种和谐的秩序。
“丧,与其易也,宁戚。”。丧葬之礼。与其办得停停当当妥妥帖帖,让人挑不出毛病,完美无瑕,不如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出足够的悲伤。试想有这样一个人,他父母或者亲人去世的时候,还能把丧葬安排的这么井井有条、风光体面,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他内心的悲伤不够。所以现实中我们见到的,丧礼往往都是由其他人来主持。
作为丧礼的主家,这时候应该考虑的不是把丧葬办的风风光光,还不如尽情的释放你的悲伤,表达对逝者的哀思。那丧礼的内核是什么呢?丧葬之礼的内核就是孝。在亲人去世的时候,主家就会有足够的悲伤。
虽然,孔子在这里只是回答表面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外表看到礼的本质内核,就是仁,就是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