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蚩尤父亲,蚩黄大战是子叛父?清华简记载改写认知
大约4600多年前,炎帝王朝衰败,从中分裂出黄帝部与蚩尤部,三个集团彼此攻伐,形成了上古版的三国鼎立。其中,炎帝集团实力最差,先后都被黄帝与蚩尤击败过,但黄帝最为精明,击败炎帝之后又与其结盟,以炎黄联盟最终击败蚩尤。
根据史书记载,黄帝与蚩尤是两个不同的部落,黄帝部文明仁义蚩尤部野蛮凶残,其中蚩尤部或是苗人或是东夷,现代考古浙江良渚文明时也有认为蚩尤是良渚人后代。总之,在我们的历史体系中,蚩尤与黄帝必然不会是同一部族,或者说是上古华夏民族中的不同分支。
然而,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在填补了不少历史空白之余,也在很多方面颠覆了传统认知。本世纪初,清华简横空出世,其中不少内容就刷新了我们的认知,包括黄帝与蚩尤的关系。
2008年,清华大学接收了一批战国竹简,总数近2500枚,以经、史类典籍为多,对了解先秦思想文化、历史传说等具有重要价值,这批战国竹简被称之为“清华简”。经过多年整理研究,如今清华简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为研究先秦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
《清华简·五纪》约存4450字,现存126支竹简,学者推测其完整时大概有五千言、130支竹简,与《老子》一书文字大抵相当,是目前所见篇幅最大的出土战国竹书。这部竹书与鲧禹治水有关,重点讲述的是如何统治万民的“天地之大法”,与《尚书·洪范》一文颇为类似,但其中很多内容具有一定的颠覆性,比如关于“黄帝战蚩尤”的事迹,《五纪》一文说到:“黄帝有子曰蚩尤,蚩尤既长成人,乃作为五兵。”
毋庸置疑,黄帝与蚩尤是父子关系,无疑出乎我们意料,但在文献中这种说法也曾出现过一次。在《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丞相田千秋曾对汉武帝上书说:“子弄父兵,罪当笞。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畔父,黄帝涉江。”当时,戾太子刘据造反而死后,守墓小官田千秋上书为刘据伸冤时说了这一番话,就是以黄帝与蚩尤“父子之怒”作类比,显示出汉朝时流传黄帝是蚩尤之父的说法。与《五纪》结合起来可见,战国到汉朝时流传过这一说法。
我们都知道,古史中虽然没有说黄帝与蚩尤究竟是什么关系,但字里行间的意思不难理解,他们就是两个竞争的部落,黄帝与蚩尤年纪大概差不多,属于生死大敌,没有什么直接的血缘关系,古今史学家也没人一本正经地认为黄帝是蚩尤之父。既然如此,为何还会流传这一说法呢?
根据《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开启五帝时代,之后的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大禹、商汤、姬昌、刘邦等都是黄帝后代,与黄帝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其中颛顼是黄帝之孙,帝喾是曾孙。帝尧是帝喾之子,帝舜是黄帝八世孙,大禹是玄孙,黄帝之后的所有我们熟知的历史名人似乎都是他的血缘后裔。不说秦汉之后的历史了,就说秦汉之前的王朝都是黄帝后代建立的,一共历经2500余年,但这可能吗?上古时代,一场天灾可能就会让一个强大的部族衰败,其他部落会取而代之,而考古也发现中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明,因此黄帝及其家族不可能在2500年时间内一直垄断政权。
既然如此,为何史书上还这么说呢?先来看一看周人始祖记载,《史记》中说帝喾与元妃姜源生子周朝始祖后稷,与次妃简狄生子商朝始祖商契。当然在商朝时的话,周人肯定不敢将简狄贬低为帝喾的次妃,姜源与简狄的身份地位必然是随着商周历史转变而转变。问题在于帝喾真的是商周共祖,商契与后稷是兄弟俩吗?显然不太可能,史书说周人是夏人盟友,商汤灭夏后周人远遁西北,如果商周真有血缘共祖,那么商朝建立后岂能没有周人一席之地?因此,帝喾是商周共祖之说,不是血缘上的共祖,而是文化上的或政治上的共祖,商朝时奉帝喾为始祖,其他诸侯也会奉帝喾为祖,以表示臣服。
由此可见,所谓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等黄帝后代之说,应该不是真的血缘后代,而是政治上的后代,预示着黄帝曾经强大过,很多诸侯奉他为祖,就这么一代又一代传承了下去,导致黄帝是所有人的血缘始祖一般。由于传说蚩尤与黄帝处于同时代,战国学者在描述这一段历史时,极有可能将蚩尤也纳入黄帝家族体系,变成了黄帝之子。同时,在春秋战国时期,“君父”的概念出现,而黄帝代表正统君王,蚩尤作为挑战者被视为臣子,于是黄帝是蚩尤之父实质是指“君父”关系。
不过,关于黄帝起源,还有一种颠覆认知的说法,即“周人在三次构建古史系统时,逐步将祖先的时代提前,最终以黄帝为祖”。也就是说,黄帝是周人的祖先,周人慢慢将他置于颛顼等人之上,实际上黄帝真正存在的时间未必超过颛顼。
以帝喾为例,学者张开焱在《夔、嚳、夋、舜的演变关系再检讨则》中指出:“关于帝喾的称谓,在甲骨文中从未见过,许多学者认为乃是周人夺取统治权后,为了在意识形态领域确立统治地位,而从帝俊转换出来的一个神帝,应该是可以确认的。”也就是说,为了夺取话语权,消除商朝的影响力,周人创造出来一个新祖——帝喾,还将周后稷定位为“帝喾元妃之子”,将商契贬低为“帝喾次妃之子”,帝喾在周朝之后才被逐渐纳入上古神话体系中。
东晋郭璞注释山海经中的“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时说:“俊亦舜字,假借音也。”闻一多在《天问疏证》中解释“帝降夷羿,革孽夏民”时说:“帝即帝俊,一曰帝喾,又曰帝舜,即东夷人之天帝也。”可见,帝舜、帝俊、帝喾三者是同一人,都是商族始祖,但在五帝体系中帝喾变成了黄帝曾孙,存在时间却远早于黄帝八世孙帝舜。
黄帝与帝喾的情况有些类似,他出现在文献中的时间,大约是在战国时期,起初只是与伏羲、共工、神农、少皞等古帝王并举,战国至汉初的“先秦文献”中,黄帝逐渐广泛被提及,到了司马迁写《史记》时,黄帝已成为夏、商、周三代的共祖了。说到底,黄帝极有可能是根据周人的相关传说构建出来的,然后逐渐成为民族共祖。
著名历史学家沈长云在《石峁古城是黄帝部族居邑》一文中指出:“黄帝在历史上活动的时间不算太早,他与其他几位古帝实际上都应是同时代的人物,就是说都大致生活在夏代稍前的时候。过去史书把他置于其他几位古帝之前,实是出于后人的安排。因为黄帝的后裔周人建立了强大的周王朝,以后的华夏族又是以周族为主融合其它各族形成的,为华夏族编排的祖先的历史自应把黄帝放在首位。”
战国时期,黄帝“突然出现”之后,关于黄帝的历史神话体系还比较少,于是众人在逐渐将之丰满的过程中,或许出于强调君权、父权的需要,当时文人构建出了“黄帝是蚩尤之父”的传说,只是这种传说过于离奇,所以流传度不高,司马迁也没有采用。
所谓“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黄帝与蚩尤历史即是如此。作为中华民族的印记,炎黄地位不容动摇,但作为历史研究,黄帝的历史记载却很难让人相信。
参考资料:《史记》、清华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