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真的是“古董”吗?
中医真的是“古董”吗?
中医书友会第2500期
I导读:我们常说自己肩负着历史的重担,但是历史不在未来的某一天,而是在我们当下的每一天。作为中医人,我们要想中医有更好的发展,就一定要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认真看病、认真做学术。尤其是做学术的时候,千万不能用“古人云”三个字打马虎眼。下面这篇文章来自梁亚奇老师给学员的一次答疑,读后很是受启发,也分享给你们。(编辑/灵飞)
中医是老古董吗?
作者/梁亚奇
中医不是“古董”,他一直在发展,在逐渐成熟。有很多关键内容的历史其实不很长,有些甚至是现当代才成熟完善的。以下内容是我在经络医学线下课时,曾打算作为《附录》给学员们了解的。
1.辨证论治
但凡了解一点中医的人,大约都知道中医是辨证论治的,更深一步的则知道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主要特点之一。但很多人不知道,明确提出“辨证论治”概念的是任应秋先生,其确立至今不到七十年。但这个概念的确立对于中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已故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说:“任应秋是中医泰斗!”泰斗不是岁数大,而是泰山北斗,说这个人是航标,是引领方向的人。
相关历史,张效霞在《提倡“辨证论治”的历史背景》中有如下记述:
任应秋先生在1955年首次提出“辨证论治”时即云:“我们认为这种辨证论治的整体体系,是和现在苏联先进医学主张:‘我们不是治疗某一病患,而是治疗病人,于治疗时应当注意病人身上发生的变化组合,在看护病人时,必须考虑整个病人,而不单注意于罹患器官’的理论是殊途同归的。”(《伟大的祖国医学的成就》)
任应秋先生在1957年出版的《中医病理学概论》的“前言”中说:“有人说,祖国医学对病理的认识总是一种概念,而于病理的形态学、解剖学、组织学等概属无知。但我的看法是这样:这方面固然可能是祖国医学的缺点,可是翻开英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病理学教科书,谈某种病的病理时,似乎天经地义地就谈它的病理形态学、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这些几乎就等于病理学本身,仍然是有莫大的缺点……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病理学,忽略了疾病是人这个有机体所表现的现象之一,并且是在发展着的、变动着的现象,绝不能把它从整个有机体孤立起来加以片断的了解的,更不是仅仅从病理形态学上考察就能有全盘的了解的……于此我们认识到祖国医学辨识病理从证候,确定治疗也从证候,合多种证状而成一概括的证候名目,谓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及风、寒、暑、湿、燥、火等等,既为辨识证候性质的关键,也是临床治疗的标准。疾病是随时发展着的,变动着的,证候也是极其复杂而变化的,这样证候与治疗密切配合的病理知识,有它现实的实践意义,能够通过实践的知识,便有它不可磨灭的真理存在,更有它不断变革、升华发展的前途。”
2.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这句话是中医大夫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尤其针灸推拿科的医生。但是这句话出自哪儿,据我们的经验来看,十个人里面九个不知道。
最常听到的说法是:“古人云,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我和张伏震(作者爱人,中医类图书资深编辑)一直关心这句话的由来,但也是很久很久查不到确切出处。直到2016年很偶然的一个机会,张伏震看到一篇文献,里面详细记录了这件事。所以我借今天的机会转述给大家,给各位同仁做个参考,也是提示一下,咱们做学术不能用“古人云”三个字打马虎眼。
以下资料摘自《梅健寒老师对现代针灸学术的贡献》,作者张建斌,刊于“中国针灸”2008年9月第28卷第9期。此外,“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7月7日刊载文章《敢作栋梁能承重,誓成大医济苍黎》中,张灿玾先生也回忆了相关历史。
1956年,梅健寒老师在进行针灸巡回教学时,根据已经形成的经络和腧穴共性和个性的特点,还首次提出“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和“越远越远,越近越近”的腧穴主治规律。……“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和“越远越远,越近越近”规律有明确的适用前提,即指肘膝关节以下的远部腧穴,但是现在也有一些书籍忽略适用前提或者将之扩大到全身腧穴,不知是否恰当。
3.经络医学
“五脏育精而主命,经络灌渗而主生”,这句话很有古典味道,有人以为是引用《内经》的话,其实是王居易先生提出的。
王老又属任应秋先生的学生辈,这个观念提出到今未足五十年。但这是经络医学的体系核心,至关重要。我自2016年2月开始跟随先生学习,几年来时时审视自己的学术变化,发现自己每一次的进步,都是从某个具体的方面在深化理解和诠释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