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疮的症状和特征
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儿童多见,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也可蔓延全身,皮损主要为浅在性脓疱和脓痂,自觉瘙痒,具有接触传染和自身接种的特性,常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由葡萄球菌引起的脓疱多大而散在,链球菌引起的脓疱多小而群集,并易结脓痂。一般可分为寻常型和大疱型。
1.寻常型脓疱疮:
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与溶血性链球菌混合感染。
皮损初起为红斑或为水疱,粟粒至黄豆大小,1—2天很快变为脓疱,界限分明,周围轻度红晕,疱壁极薄,内含透明水液,渐混浊成脓。疱壁易破,故有时不易见到初发脓疱。疱破后露出潮红湿润疮面,脓液外溢之处,可发新脓疱,疱液干燥结成蜜黄色厚脓痂,痂皮脱落而愈,愈后一般不留疤痕。
自觉瘙痒,破后形成糜烂时疼痛,重者可致发热、口渴、附近淋巴结肿大及疼痛,并可引起败血症。由链球菌感染者,可诱发急性肾炎。
病程长短不一,少数可延至数月。
2.大疱性脓疱疮:
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常继发于虫咬等瘙痒性皮肤病之后。
皮损为散在性大疱。初起为米粒至黄豆大水疱,迅速增大如蚕豆大或更大,周围红晕较轻,大疱内容物初起时呈淡黄色且清澈,后变混浊,脓疱开始紧张丰满,数日后松弛,疱内脓液沉积疱底呈半月形坠积性脓疱,称为袋脓。疱壁薄,破裂后有似烫伤样糜烂面,干燥后结黄痂,不易剥去。有时痂下脓液向周围溢出,在四周发生新的水疱,排列成环状,称为环状脓疱疮。
自觉瘙痒。发生于新生儿的,又称新生儿脓疱疮。多见于出生后4—10日的新生儿,易在婴儿室内流行。病后可有低热或高热、呕吐、腹泻、精神委靡等,病情发展迅速,可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扩展或泛发于躯干各部,也可因并发败血症、肺炎或脑膜炎而死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