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情怀过剩还是真材实料?说说赛璐璐动画和数字动画的那些事儿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如果和一些资历比较充足的动漫迷讨论动画片,你可能会听到他们沾沾自喜的吹捧自己看的“老番”,说喜欢老动画的那种感觉等等云云。而事实上,现在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美国,中国,在电视台上播出的动画,或者在剧院里上映的动画,几乎清一色是数字制作,赛璐璐动画似乎已经是一种淘汰了的技术,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老宅”会喜欢吹捧赛璐璐动画呢?
什么是赛璐璐动画?
00后或者更年轻的小伙伴可能已经没什么接触赛璐璐动画的机会了,90年代和更早的时期,动画并不是在计算机上进行上色和合成的,而是画在一种叫“赛璐璐”的高度透明的塑料片上,将角色画在赛璐璐上,直接在赛璐璐上进行上色,然后将需要用到的背景事先画在纸上,这样一来,只需要更换背景,就能合成一副不同场景的完整的画面,其实,就是手动完成了现在数字图像处理上的“图层”的工序,然后再用摄影机进行摄影和剪辑,最终完成了过去的动画片。这种制作动画片的方式,一直延续到90年代末期。
21世纪之后,随着日本动画公司纷纷开始使用数字上色、数字摄影的方式给动画片上色,可以增加制作动画的效率,并且节省成本,赛璐璐动画就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赛璐璐动画片的“质感”是怎么来的?
老鸟们都喜欢在新手面前炫耀老动画片的“质感”。说现在的动画片没有过去的那种感觉了,那事实上,赛璐璐动画的那种“质感”是怎么一回事呢。
如果说,如今利用计算机上色、摄影的数字动画的制作过程,是一种“纯数字”的工序,那么过去赛璐璐动画片的制作就是一个完全的“模拟”的工序。数字和模拟的区别,我想很多人都会在意,所谓“模拟”的东西,就是有实物的,物理的,看的见,听的到的。而数字的信息,都是电脑里的数据,是0和1的排列,没有图形化的展示,人类无法直接读取。这是过去动画制作和如今动画制作的根本区别。
赛璐璐动画的制作,是全程模拟的操作过程,从在塑料片上手绘,到在塑料片上用颜料上色,这之间包含了大量“细节”,再用胶片摄影机录下来,这过程中,大量的“自带细节”被记录下来,比如颜料填色的不均匀而产生的杂色,比如胶片记录的时候产生的噪点,最终都反应在赛璐璐动画的画面上,这种纯粹物理的动画制作方式,带来了“模拟”独有的质感。
这就和玩音频发烧的人,现在玩的CD,和过去玩的黑胶唱片是差不多的事情,很多老烧友,追求的就是黑胶唱片的那种“失真”,而完全不会对信息有任何误判的CD机出来的声音,反而“太精准”,失去了音乐的那种乐感。
赛璐璐动画片独有的那种质感,是胶片动画片的独特的色调,和胶片硬片带来的那种颗粒感,让画面看起来柔和自然。
数字动画的优势
数字动画分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三维动画是靠3DCD,打造建模和3D的背景,光效完成。而数字制作的二维动画,依然是由手绘完成,把画画在纸上,然后扫描到电脑中处理,提取线稿后上色。
数字动画的制作过程中,除了手绘,扫描到电脑上这个步骤还和物理操作有关,其余都是纯数字的操作,在制作上来说,修改起来方便,也不需要赛璐璐动画准备的那些物料,因此确实节约时间,节省成本。
从画面表现上来说,数字动画初期,由于色才太过“纯”了,因此看起来会显得生硬。但是数字动画发展后,后期的优势就极大了。过去,赛璐璐动画的部分“特效”,是靠物理的方式展现的,比如使用闪光来表现爆炸等,而现在,完全可以用电脑合成的特效来润饰动画,上完色后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增加色彩的渐变,如今的数字动画的效果,已经可以远超赛璐璐时代的画面,精致而自然。数字制作动画初期的那种生硬的感觉,正在被复杂而华丽的后期效果弥补。
一去不返,赛璐璐动画的未来还有出路?
由于90年代,日本的动画制作公司大都开始舍弃赛璐璐动画的传统制作方式,赛璐璐动画制作所需要的物料都已经消失殆尽,没有传统制作工序所用到的物料,也就没法制作赛璐璐动画。因此目前即便是大公司的剧场版动画,也是用数字的方式进行制作。但是日本依然有小众的赛璐璐动画的兴趣为主的研究会存在,以同人的形式制作小规模的赛璐璐动画(纯兴趣)。他们还是难以忘怀陪伴自己长大的那种赛璐璐动画的模拟质感。
不过要说到赛璐璐动画是否能重见天日?虽然就制作方式来说,不太可能再度流行,但是赛璐璐动画的胶片可以扫描重新制作成数字的片源,当时的胶片分两个尺寸,16mm的胶片,和35mm的胶片,16mm的胶片负责制作电视动画,35mm的胶片制作剧场版的动画和真人电影,他们相对应的是如今的DVD画质,和蓝光画质,通过扫描胶片的办法,加之数字的手段,可以让很多老的赛璐璐动画以数字的形式重见天日。扫描修复的动画,保持着胶片动画独有的质感,但也获得了数字格式的清晰,可以说,赛璐璐动画和数字技术结合,让过去不少的老作品重焕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