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能力的培养
(此文发表于《上海教育》杂志2019年11B期上)
纵观世界发展史,人类的所有文明成果,都是创新思维的果实,都是创新智慧的结晶。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有高度认同感的。但要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需要加强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两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我没有特别的天才,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是对好奇心最好的诠释。好奇心是一种喜欢探究不了解事物的心理状态,是驱动人的成长的基本动力之一。根据达尔文的理论,一般的灵长类动物有三种驱动力:食物、性和居住地,而人类多了第四种驱动力,这就是好奇心。我们常说的兴趣、激情、梦想等,都是从好奇心这里生长出来的枝桠。
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各个领域飞速发展的时期,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们好奇心的尊重。而在漫长的中世纪,好奇心被看作是人的一种“贪婪”,中世纪整个社会的发展陷入迟缓甚至停顿的状态,与此是有直接的关联的。社会的发展如此,一个人的成长也是如此。爱因斯坦、霍金等,都是因为始终保持好奇心,才做出举世瞩目的成就的。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巨变,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对我们自身的认知,还是对宇宙的了解,都只仅仅掀开了科学帷幕的一角,我们尚没有登堂入室,真正走进科学的恢宏殿堂,需要始终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努力去揭开覆盖在其上的神秘面纱。
爱因斯坦还说过这样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简单地说,想象力就是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创建新形象、在已有概念之间建立联系创建新意义的能力。在课堂上学习的那些概念和规律,通常都是零碎的、点状的,相互之间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模糊的地带。正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我们才能够填补知识的空白,创建属于自己的心理地图,从不确定的、模糊的状况中提取关键信息明确其意义,在增强概念、规律的相互联系的过程中强化知识的记忆。
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想象力是我们平时经常会用到并且要着力加以呵护的。一是将不同的概念、规律联系在一起,促进新想法的生成;二是根据已有的信息提出合理假设和猜想,并设计验证假设的方案;三是用故事、艺术表现等方式来表达一件事情,帮助人们理解;四是在移情中体验到别人在活动中体验到的东西;五是对一件事情做出战略思考,并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和反馈调整;六是通过对记忆过程的反思和研究,促进记忆的强化和重建。等等。
通常我们把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称之为创新思维。它有如下一些本质特征:一是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结,通过将看上去似乎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来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二是不拘泥于常规,不轻信权威,以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对待所研究的事物和现象;三是思维通常不是收敛的,具有发散性、开放性,尽可能接受更加多元的信息;四是逆向思维,从相反的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和途径。欧几里得几何学的第五公理,自提出以来一直让人感到别扭,很多人都想给予严格的证明,但两千年的时间都没有成功。一直到1826年,罗巴切夫斯基通过完全相反的思维,说明第五公理不可证明,并由此出发建立起了非欧几何,才真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对空间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飞跃。五是把对事物各个侧面、部分和属性的本质认识统整起来,通过综合的、整体的观点来认识事物。
要落实《意见》的要求,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来培养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引导学生广泛积累,夯实知识基础。两个人聊天时,如果其中一个人对话题所涉及的事物没有概念,根本就聊不起来。好奇心、想象力也是如此,它们是建立在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又不是全知道的基础上的。二是始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开放态度。只有开放,才会有更强烈的好奇心;只有开放,才会有更加丰富的想象力;也只有开放,才能突破各种禁锢在出人意料的创新思维中获得问题的解决。三是始终以积极的、有趣的态度来看待事物。很多时候,有意思比有意义更有意义,也能让人在活动中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