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 三十一、日常生活小知识
(资料来源:大众养生网、三九养生堂等网站)
(一)吃芋头的好处与禁忌
【芋头和粳米煮粥的好处】
芋头和此物一起煮,胃舒服了,失眠消失了,视力也越来越好。
身体的酸碱度,可以通过经常吃芋头来进行改善,并且可以起到美容养颜的作用。芋头中除了淀粉外,还含有很多的微量元素,经常食用芋头,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免疫力,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芋头中含有大量的植物蛋白和粗纤维,它能满足人体正常代谢时对蛋白质的需要,也能加快肠胃蠕动,经常食用可以提高人体素质,也能提高人体的消化能力,对维持肠胃健康有很大的好处。
芋头和粳米煮粥同食,有散结宽肠、健脾强肾、下气等作用。凡属脾肾两亏之身体羸弱者,皆可作为补品。常食可养颜,安神治失眠,适用于大便干燥、便结等症。
【吃芋头有什么好处】
1.有利于缓解饥饿。芋头含有丰富的淀粉,易在体内快速分解为葡萄糖,从而为机体代谢活动补充能量,达到充饥的作用。
2.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芋头中含有丰富的粘液蛋白,有利于促进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可有效预防癌症。
3.有利于通便。芋头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利于促进胃肠道蠕动,还具有促消化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便秘、消化不良等症状,还可增加食欲。
【芋头的功效与作用(要点)】
从营养角度分析,芋头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钾、镁、钠、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C、B族维生素、皂角甙等多种成分,而所含的矿物质中,氟的含量较高,具有洁齿防龋、保护牙齿的作用。其次,芋头中含有一种黏液蛋白,被人体吸收后能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称抗体球蛋白,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1.常吃芋头能瘦身 2.芋头有解毒抗癌的功效
3.芋头可以强健骨骼、补益中气。芋头富含钙质,能够为人体补钙,预防骨质疏松。更妙的是,芋头还含有镁,它可以促进人体对钙质的吸收,起到强健骨骼的作用。
4.孕妇吃芋头,好处多多。
【适宜人群】
1.芋头质地细软,有利肠道吸收,且易有饱足感,很适合老年人食用。
2.淋巴结肿大、良性肿瘤,以及妇女乳腺增生之人,尤其适宜食用芋头。
3.各种癌症患者,宜食。
4.适宜慢性习惯性便秘之人食用。
5.与大米煮粥食用很适宜,既宽肠胃,又令人不饥。
【吃芋头的注意事项、禁忌】
1.忌与香蕉、柿子同食:同食会引起腹胀,中毒。建议两者吃的时间要分开长一点,这样子会避免中毒。
2.糖尿病人,忌食。
3.忌与鲤鱼同食,参见“与鱼相克的食物”。
4.芋头炒鸡肉,不宜与兔肉、鲤鱼同食。
吃芋头的注意事项:
1.对于有痰、敏性体质(荨麻疹、湿疹、哮喘、过敏性鼻炎)者、胃纳欠佳、以及糖尿病患者,应少食;同时,食滞胃痛、肠胃湿热者,忌食。
2.芋头含有较多的淀粉,一次吃得过多,会导致腹胀。
3.芋头烹调时一定要烹熟,否则其中的黏液会刺激咽喉。
4.生芋有小毒,食时必须熟透。生食后易导致口舌发麻、肠胃不适等症。
【芋头相克、宜搭的食物】
1.相克的食物:
芋头 + 香蕉:一起吃,会使胃不适,感觉胀痛。甚至中毒。
芋头 + 柿子:一起吃,容易患结石,对身体造成影响。
芋头 + 芦柑:一起吃,会拉肚子。要间隔两三个小时以上食用。
2.宜搭的食物:
芋头+ 牛肉:养血补血
芋头+ 牛腩:养血补血
芋头+ 牛肉(瘦):可以防治食欲不振、便秘及皮肤老化。
(二)坚持每天吃一两个芋头的好处
芋头被称为“地下宝物”,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胡萝卜素、钙、烟酸、铁、磷等多种营养物质。如果一次性使用大量的芋头,在胃里分解时会产生大量的气体,会引起腹胀。
每天吃上一两个,会有4件好事发生:
1.芋头健脾效果最佳。山药具有修复肠胃黏膜、养胃的作用。芋头则是健脾,尤其是脾胃失调的人。脾主运化,是气血之源。如果脾脏一直处于虚弱的状态,容易出现极端的不适,如便秘、糖稀、消瘦、肥胖、全身乏力等等。这类人如果养脾,直接食用过多粗粮反而会刺激脾胃,甚至是造成腹胀、腹泻、打嗝、反酸、烧心等情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更建议食用芋头,在整体上健脾效果更好。
2.芋头血糖生成指数低。和常见的精白米面类主食相比(如馒头、花卷、米饭等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人群食用后,容易升高餐后血糖,增加脑供血不足的危险,还不利于健康人群预防二型糖尿病。而芋头是一种很好的代替主食食物,它的血糖生成指数为48,且还属于低负荷食物,平时可做菜或者是蒸、煮、炖,味道清淡更适合做配菜吃。慢性疾病人群在食用时,相应减少其他主食的量,就不会影响病情,反而对稳定餐后血糖、血压、血脂水平有利。
3.芋头是很好的促消化食物。在现代营养学上发现,芋头在吃时之所以有黏液,并非是因为其中有大量胶原蛋白,而是皂素等成分。这些物质具有促进食物消化、增强食欲的作用。老年人每天吃上一到两个芋头,还具有缓解精神乏力、多汗、感冒发烧等情况。
4.芋头可养肺化痰。芋头不仅对便秘的人群有利,可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对于经常咳嗽、肺部不好的人,还可养肺化痰。芋头辅助治疗中气不足,久服补肝肾,添精益髓。
(三)与鱼相克的食物
1.草鱼:没有相克的食物。
2.带鱼,鲈鱼: 鱼忌用牛油、羊油煎炸;不可与甘草bai、荆芥同食。
3.鲤鱼: 鲤鱼忌与绿豆、芋头、牛羊油、猪肝、鸡肉、荆芥、甘草、南瓜、赤小豆和狗肉同食,也忌与中药中的朱砂同服;鲤鱼与咸菜相克:可引起消化道癌肿。
4.鲫鱼: 鲫鱼不宜和大蒜、砂糖、芥菜、沙参、蜂蜜、冬瓜、猪肝、鸡肉、野鸡肉、鹿肉,以及中药麦冬、厚朴一同食用。吃鱼前后忌喝茶。
5.甲鱼:甲鱼不宜与桃子、苋莱、鸡蛋、猪肉、兔肉、薄荷、芹菜、鸭蛋、鸭肉、芥末、鸡肉、黄鳝、蟹一同食用。
6.大黄鱼: 大黄鱼不能与中药荆芥同食;吃鱼前后忌喝茶;不宜与荞麦同食。
7.青鱼: 青鱼忌与李子同食;青鱼忌用牛、羊油煎炸;不可与荆芥、白术、苍术同食。
【吃鱼注意事项】
1.煎焦了的鱼,不能吃。鱼煎焦后会产生较多的苯并芘,它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其毒性超过黄曲霉素。另外,鱼肉中的蛋白质含量丰富,如果鱼肉烧焦了,高分子蛋白质就会裂变成低分子的氨基酸,并可形成致突变化学物质。
2.咸鱼,最好少吃。咸鱼与鼻咽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这一点早已被科学家们认定。研究表明,在幼儿吃咸鱼,比成年人吃咸鱼更具有致癌性。咸鱼之所以会引起鼻咽癌,是因为鱼在腌制过程中部分蛋白质会分解出胺。
3.痛风病人,不宜吃鱼。鱼类中含有嘌呤类物质,如有痛风,则是由于体内的嘌呤代谢发生紊乱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血液中的尿酸含量过高,可使人的关节、结缔组织和肾脏等部位发生一系列症状,故患痛风症的人吃鱼会使症状加重。
(四)吃5斤红薯不如吃1斤芋头
1.芋头天天吃,比土豆红薯都强
(1) 红薯:功效更侧重于润肠通便,它含有一种氧化酶,会在肠道里分泌出大量二氧化碳,再加上含糖量高,吃多了容易引起反酸烧心。
(2)土豆:富含膳食纤维,但多是不可溶性膳食纤维,虽能加快肠道蠕动、促进排便,但多吃易引起胀气甚至便秘。食用时,要注意多喝水。
(3)芋头:功效偏于益气健脾,所含的膳食纤维多是可溶性膳食纤维,每天吃也无碍,脾胃虚弱者也可以食用。
总的来说:养脾胃,红薯、土豆都不如芋头。
2.小芋头,大作用
(1)养护血管。芋头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非常丰富,几乎是粳米白面的4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吸附血液中的血糖和胆固醇,延缓餐后血糖升高,降低胆固醇水平,对心血管起到保护作用。
(2)保护牙齿。芋头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例如钙、磷、铁、钾、镁、钠、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C、B族维生素、皂角甙等多种成分。尤其是氟的含量较高,而氟有洁齿防龋、保护牙齿的作用。
(3)提高肠胃功能。《本草纲目》记载,芋头益脾胃,调中气,化瘀散结,内含丰富的膳食纤维,不仅可以润肠通便,防止便秘;还能中和胃酸,化油解腻,促进胃肠蠕动,辅助调节消化不良。
(4)辅助降血压。芋头所含的钾比其它根茎类植物等都要高,因此多吃芋头还可帮助排除身体多余的钠,从而辅助稳定血压。
(5)提高免疫力。芋头中含有一种粘液蛋白,被人体吸收后能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球蛋白),这种物质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3.芋头加一物的功效:
芋头配菌菇- 控血脂。芋头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脂肪含量非常低,用它代替主食,有助于控制血糖和血脂。菌类也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抑制脂肪、胆固醇的吸收,有助于控制血脂。
芋头配排骨—— 补虚健脾。芋头性平,有益胃健脾、填精益髓的功效。排骨是补虚的好食材,和芋头搭配,强化健脾胃的功效,芋头还能解排骨的油腻。
芋头配鸡肉 —— 保肝护肝。芋头中的淀粉糖可以增加肝脏的解毒功能,鸡肉富含蛋白质,也是肝脏离不开的营养素,再配上富含粗纤维的莴笋,润肠通便,减少肝脏解毒的负担。
芋头配红糖 —— 暖宫止痛。红糖可以暖宫活血,配小芋头做成甜品,有暖宫驱寒的作用,尤其适合女性经期或者月经前吃,可以止痛、缓解经期不适。
4.芋头虽好,也有“中毒风险”
(1)生芋头有微毒,不可生吃。吃了生芋头以后,其粘液会刺激咽喉,引起口舌发麻,肠胃不适。而粘液中的毒素在经过高温后,即可消灭。所以只需将芋头煮熟,就是健康无毒的。
(2)为何处理芋头时会手痒?生芋头汁液里含有一种名为“芋艿皂甙”的化学物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它们一旦与人的皮肤接触就会令人奇痒无比,即使反复抓挠也无法消除痒感。建议在处理芋头时需戴上手套。如果不想戴手套,则可以在芋头去皮之前用盐或醋均匀地涂抹在双手以及手腕部分,自然晾干。
(3)注意事项、禁忌,见“吃芋头的好处与禁忌”。
(五)揭秘老年人性爱真相
(资料来源:有来医生、快速问医生等网站)
【老年人还能过性生活吗】
老年人一样能过性生活。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人老了就不能过性生活,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人老了,如果身体状况允许,可以正常勃起,就可以过正常的性生活。因为,男性或者女性随着年龄增大,性交欲望呈下降趋势,不代表这个年龄就不能过性生活。老年人过性生活,更多的是身体接触为主,多些抚摸可以让彼此都有生活的愉悦感;性交次数不应该多,每月2-3次就可以。
【老年人性生活可以持续到多大】
年轻人是性生活比较活跃的群体,一般情况下年龄在23-40岁之间每周至少要过2-3次性生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加强夫妻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可以预防一些生理疾病。
从医学角度来讲,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男性,在没有任何疾病影响的前提下,可以一直过性生活。实际上,对于老年人来说,适当、和谐的夫妻生活,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预防一些疾病。按照医学角度来讲,在身体没有任何疾病的前提下,夫妻生活大概可以持续到七十岁左右;如果平时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并且特别注重养生,身体没有任何疾病而且还特别健壮,在这种前提下,夫妻生活应该可以持续到八十岁左右。
【老年人性爱真相】
现实中,有的老人已经六七十岁了,但性欲依然很旺盛,受到性刺激还会正常勃起。可是,身边很多老年朋友到这个年龄已经没有性生活了,甚至是担心自己身体出了问题,然后慢慢的就终止了夫妻生活。
1.真相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
传统观念中,很多人认为性欲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等到60岁后,人们就不再需要性生活。而真相是:适当的性行为可以增强活力、使人焕发朝气、克服老年抑郁症、防止脑老化、预防前列腺肥大等。因此,如果年龄大了还有旺盛的性欲,应该为此感到自豪,这是身体健康的表现。最好的对待方法就是顺其自然,不强求,不压抑。
2.性趣越大,寿命越长
虽说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性器官会逐渐衰老,但性功能不会消失。男性的性功能是由雄性激素保持的,特别是双氢睾酮,老年人虽然总体激素水平下降,但双氢睾酮却并不太低,因此过性生活的生理基础仍然存在。
而且,性功能堪称人体健康的晴雨表,它的异常可能成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信号或预警。因此,性生活也可以起到“体检”之效。
3.老年性生活频率
老年人虽说可以正常过性生活,但频度还应适当,并且应建立在身体允许、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性生活最佳频率:60多岁的老年人,大概每半个月一次性生活比较好;而70多岁的老年人,大概一个月一次性生活。
房事最关键的一个原则是:同房后不觉疲劳、精神爽快、心情愉悦、体力充沛。
4.强压性欲,有害健康
性要求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致性条件反射消退,进而出现性欲减退、阳痿等疾病:
(1)由于性欲受到压抑,精液不能排泄,会在附睾、前列腺、精囊等器官中造成淤积,导致前列腺炎、精囊炎等无菌性炎症,表现为腰酸背痛、会阴不适、阴囊及附睾胀痛、尿道刺激等症状。
(2)性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老人,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悲观、失望和抑郁情绪,如脾气暴躁、对周围的环境不满意,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责骂另一半等等。
提醒:很多老年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轻度的高血压,一般不会妨碍性生活;高血压患者若有头痛、头晕等症状,或者血压达到110/180毫米汞柱,就应停止性生活,这是因为性生活过程中过度兴奋可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另外,高血压患者饱餐后或酒后,也不宜进行性生活。
(六)老年人最忌讳的十个动作
1.狼吞虎咽,伤心伤胃。不少老人自年轻时就养成了吃饭快的习惯,三口两口一碗饭就‘扒拉’完了。但是年纪大了,吃饭的速度可得降下来。老人的消化功能和吞咽功能不如年轻人,吃饭过快则不利消化,还容易噎着,对食管造成损伤,并且容易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警惕人群:消化系统、心脏病患者。
2. 看报打牌,不宜久坐。久坐不动会影响到消化功能,使胃肠蠕动缓慢,日久容易诱发消化不良、便秘甚至痔疮的发生。有些老人习惯在室外打牌、下棋,如果气温低再加上久坐不起,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诱发或加重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因此,老人打牌、看书、看电视,应每隔四五十分钟就站起来走动一会,活动一下膝关节和腰腹部。警惕人群:消化不良、关节炎患者。
3. 起床太猛,伤血管
老人起床过猛可能造成血压升高,发生暂时性晕厥甚至脑出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白玉龙指出,老人起床一定要遵从“宁慢三分、不抢一秒”的原则:醒后可静卧3分钟,慢起身在床上坐3分钟,放下双脚在床边坐3分钟,然后再下床慢慢活动。警惕人群:高血压、有脑出血病史者。
4. 用力排便要避免
不少脑出血、急性心梗患者,都是在厕所里发病,其诱发因素就是用力排便。老人用力排便时,会导致腹内压、血压升高,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此时心脏的负担也会加大,容易诱发心梗。如果有便秘症状,应多吃富含纤维的果蔬,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或借助药物排便,切忌过度用力。警惕人群:冠心病、高血压患者。
5.血压跟着嗓门一块升
老人说话声音每提高一次,就是对身体的一次刺激,此时会伴随着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如果是在和他人发生争执、抬杠的场合,血压波动就会更大。老人平时尽量轻声细语的说话,少与人争执。如果是朗读诗词、唱歌,声音大一点没关系。警惕人群:高血压患者。
6.站着穿裤子最易摔倒
老人平衡能力差,站着穿裤子很容易发生意外,造成骨折。所以,老人穿裤子时,最好坐在床上或倚靠在固定处。除此之外,老人起床、如厕、洗澡,都是容易发生跌倒的“高危时段”,一定要手扶固定物,慢慢行动。警惕人群:所有老人。
7.上楼梯宁慢勿快
人上了年纪,不仅肌肉骨骼衰老,神经系统也退化。比如上一个20厘米的台阶,老人的脚很可能并没抬那么高,但负责指挥运动的神经系统会出现“滞后”,这时就很容易发生摔伤了。老人走楼梯,最好侧着身子、扶着扶手,宁慢勿快,等一个脚掌完全着地后再迈另一只脚。警惕人群:骨质疏松、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8.弯腰不能逞能
老人的平衡能力差,关节较硬,肌肉萎缩对关节的保护变少,大幅度弯腰易造成牵拉伤和关节错位。如果弯腰过快过猛,会导致脑部血压剧烈变化,诱发脑出血。在弯腰捡东西时,也应尽量放缓动作,扶住椅子或其他固定物,直腰蹲下再捡。警惕人群:高血压、低血压、脑血管病、关节炎患者。
9.提重物量力而行
老人的肌肉和骨骼功能都会减弱,因此在负重的情况下很容易损伤肌肉或造成骨折。所以,不但要在生活中减少负重,比如提重物、搬家具,在锻炼时也要量力而行,用哑铃、拉力器等选择合适的强度。尤其是骨质疏松患者,扛重物或举过重的哑铃,容易导致骨折。警惕人群:骨质疏松患者。
10.忽然回头警惕晕倒
老人颈动脉血管会变窄、管壁变脆,突然转脖子会压迫颈动脉,影响脑供血,导致昏厥。转脖子的时候如果把握不好平衡,也非常容易跌倒。老人运动颈部,可以将头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摆动,但幅度不宜太大。老人平时还忌讳猛回头,比如走在路上,听到有人在后面叫自己时,一定要慢慢回头。警惕人群:脑血管疾病患者,平衡能力较差者。
(七)适度忙碌的好处
老年人不能过于清闲,适度忙碌对身体有好处。所谓“适度忙碌”,是指自己的身体状态可以应对和承受当前的工作、生活,且不会因此而感觉疲惫和厌烦。而要把握好这个分寸,关键在于不要过劳或过逸,注意劳逸结合。
整天不用脑、不做事,机体和大脑就会停滞,那就什么都废了。相比于清闲,忙碌的人更健康,会给你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
用进废退,忙一点有好处
人体的神经系统就像一张相互连接的网络,行使着大总管的职能,支配着人体活动。这张神经网络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与锻炼,才能不停更新,并保持不中断。反之,当它“懒惰”后,会释放出消极信号,牵连身体也变得不爱动。当一个人百无聊赖时,会感到度日如年,进而产生疲劳,容易生气、不安和急躁,衰老和疾病也会乘虚而入。
人体各个器官就像一台机器,只有正常运转起来,才能保持应有的活力。反之,每天懒懒散散,不用脑,不做事,机体和大脑处于停滞状态,那就什么都废了。
忙碌的六大健康优势
1.强化大脑。研究显示,与过于清闲的人相比,忙碌的人通常有更好的认知能力,能更迅速地处理信息,并且有更优秀的记忆力和推理能力。
2. 提高身体免疫力。耿同超表示,当人忙碌时,身体的免疫系统也处于“总动员式”的戒备状态,使身体的免疫力提高,从而能更有效地预防疾病。
3. 气血通畅。李晓君表示,从中医角度说,忙碌时,人体的筋骨也能得到有效活动,使浑身气血顺畅,有利于身体健康。
4. 激发创造力。忙碌的工作状态会激发人的本能动力,让人产生积极的进取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力,进而增强人的自信心。
5. 缓解压力。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教授彭旭表示,忙碌的人虽然身体比较累,但他们不会产生孤独和抑郁感。哪怕做的事情没有太大意义,也能帮你赶跑消极情绪。
6. 增加快乐。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让自己忙一点、找点事情做,有助于保持快乐。彭旭表示,忙碌可以让人暂时抛开一切杂念,切实体会到生活的充实,享受到快乐和满足。
(八)老年人喝茶,10个方面要注意
(资料来源:爱知网)
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尤其是老年人,喜欢在有事没事的时候喝上几杯茶。我们都知道,在恰当的时间喝适量的茶,具有很好的保健养生功效。
老年人喝茶不要大意, 10个方面要注意
1.不要饭后立即饮茶:饭后立即饮茶,茶中的鞣酸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凝固成颗粒。老年人因肠胃功能下降,对这种颗粒很难消化吸收,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及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
2.不要在空腹时饮茶:有些老年人起床后便立即饮茶一杯,这种饮茶习惯,对健康无益。
3.不要饮隔夜茶:茶水放置时间过久,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茶水中的复杂成分也易发生变化,饮隔夜茶可导致胃肠疾病。
4.不要睡前饮茶: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茶碱、可可碱等,具有较强的兴奋大脑的作用,如果睡前饮茶过多,势必难于入睡,并增加排尿次数。这不仅影响睡眠,日久还会造成失眠,特别是患有神经衰弱、消化性溃疡、冠心病、高血压病的老人更应注意。
5.不要饮用冷茶:实验证明,喝温茶可使人体的“火气”因茶的凉性而下降,并随尿排出;喝热茶则可使茶的凉性借体内的“火气”而升散,使人精神舒爽。故热天喝温茶、冬天喝热茶比较合适。有的老年人喜欢把热茶冷透了当冷饮喝,这是不科学的。喝冷茶不仅不能清火化痰,反而会出现伤脾、胃和聚痰的副作用。
6.不要用茶水服药:因为茶水中的鞣质可与药物结合而沉淀,会改变药性,阻碍吸收,影响药效,所以,服药应用白开水。
7.不要饮浓茶:因为茶叶中的咖啡因浓度高,会导致过度兴奋,容易造成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所以,患有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病的老年人,更应引起注意。饮茶要清淡,也不要饮得太多。
8.不要用茶解酒:有不少人认为“喝浓茶可以解酒”,其实这是错误的。医学研究表明,酒精对心血管刺激很大,浓茶同样具有兴奋心脏的作用,这更加加重了心脏的负担。
9.不要用滚开水泡茶:用滚开水泡茶会把茶叶中的鞣酸全部浸泡出来,而把维生素等有益成分破坏;用滚开水浸泡的茶也不香,还有碍食物消化。因此,应把开水灌入暖瓶放1~2小时后再泡茶,随泡随饮。
10.掌握饮茶的禁忌:茶能提高机体基础代谢率,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不应饮茶。缺铁性贫血的病人不能饮茶,是因为茶中鞣酸可与铁结合而加重缺铁。茶能刺激胃酸分泌,有消化性溃疡的人不要喝浓茶。患有严重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的人,至少在病情不稳定时不要喝浓茶。另外,茶叶中的鞣酸有收敛作用,喝浓茶易引起便秘,老年人应加以注意,如果有习惯性便秘,则不要喝浓茶。
(九)老年人怎样正确面对疾病
(资料来源:养生之道网)
如今老年人患病的比率越来越高,疾病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面对这些疾病老人们心力交瘁,如何才能正确对待疾病呢?
1. 患慢性病也要定期就诊
不少老人了解一定的自我保健知识,或“久病成医”,在家里备了小药箱,认为慢性病在家治疗既省事又省钱。还有的慢性病患者,凭着自己多年看病吃药得来的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的“他人经验”给自己开处方,这样做隐患很多,弊大于利,甚至会导致严重后果。
2. 看病要有全科意识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关系,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可能性增大。而老年人通常是哪儿不舒服就看哪科,专科医生往往也只看本科病种,缺少全科意识,这样对老年人十分不利。
3. 别把心理问题不当病
抽样调查显示,离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和大脑功能的退化,使70%的老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而这些老人却很少去看心理医生。心理问题现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
【老人患病后的三种心理状态】
老年人患重病后容易形成三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1. 急躁心理。老人患重病后,由于心情不好,肝火太旺,所以变得特爱发脾气,常常为一些芝麻大点的小事大动肝火,俗称 “无名火”。在这种情况下,病人的亲人,最容易成为他们发脾气的对象。
在医治过程中,急躁心理表现为总想速战速决,企望马上显示疗效。性急导致患者在疗效尚未显示出来时,就想换医院、换医生。然而心理越急躁,医院大夫换得越勤,病就越不容易治好。
2. 多疑心理。老人由于自己得了“绝症”,心理压力较大,内心有一种空虚和不确定感,所以对周围的许多事物都非常敏感,问题也想得较多,以至产生了一种多疑的心理。
(1)怀疑医生。病人先是容易怀疑医生可能是给自己误诊了,确诊后又爱怀疑医生的医治水平不高。人在多疑时就很敏感,总倾向于收集印证自己看法的证据,导致自己的疑心越来越重。
(2)怀疑家人。老人患病后的自尊心变得特别的强,因此,对于家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就疑心特重。比如和家人稍有点矛盾,病人就怀疑家人是不是已讨厌自己了,是在埋怨自己连累了他们,是希望自己早死,这样越想越多,越想越偏,成了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3)怀疑病情。老人患重病后,由于生命受到威胁,于是总担心和猜想自己是不是已死到临头了。猜疑心理使得他们不相信医生和亲属向他们所讲的病情,会怀疑是一些骗自己的安慰话,因此内心总是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
3. 焦虑心理。当老人患上“绝症”以后,最明显的情绪反应之一,是意识到自己有死亡的危险而产生的焦虑感。焦虑是一种忧虑、恐惧和焦灼兼有的情绪体验。焦虑产生于一种危险将至而又不能十分确定的状况:自己的病能不能治好?自己还能活多久?这些焦虑导致心理活动增强,以至出现心跳加快、头痛、惊慌、紧张、恐惧等现象,重者可坐卧不宁,寝食俱废。焦虑心理也是病人攻击欲增强的一种重要的诱因。
【老人如何科学面对死亡】
生老病死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遇到的事情,老年人对待死亡有不同的态度。有些老年人清楚地意识到死亡接近自己的时候,会告诉自己,死亡不过就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生活。也有些老年人将死亡视为解脱,产生 “我累了,我该休息了” 的感觉,因而能平静地面对死亡的威胁。也有的老人面对死亡会感到恐惧。那么,该怎么去面对这个问题呢。
面对死亡,大家肯定还是会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但如何正确认识死亡,科学地对待这个问题,专家提出了建议:
1. 老人要正确认识到,死亡是自然规律,要明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无不遵循这个自然规律。世上没有长生不老药,正确地面对死亡,顺其自然,晚年生活才会过的得愉快而有意义。
2. 从恐惧心理中解脱出来,认识到死亡是自然规律,那就应该泰然处之。一个老人只要自认为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就能坦然地面对死亡,比较容易承受死亡,根本不会产生什么恐惧心理。
3. 愉快地活好每一天,老年人在平常生活中要高度重视心理、运动、饮食三方面。尤其是心理因素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例子。现代社会长寿老人很多,他们无一不是保持着愉快的心情,想得开,放得下,乐观开朗,无忧虑,无怨气,善于调节情绪,以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面对生活,愉快地度过晚年的。
每个人都逃不开生老病死的命运,面对疾病,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正视它,面对它,再勇于和它做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