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瑶:我承认,她才是真正的“浪学家”

如果,把《三十而已》的主角团比作女团的话。
那么童瑶饰演的顾佳就是C位+ACE,妥妥的全能型选手。
一方面,她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整部剧的高光时刻:
手撕幼儿园家长、勇闯太太圈、智斗绿茶。
在破圈过程中,她还是热搜担当兼话题制造机。
另一方面,顾佳也为国产剧的女性形象预定了新起点。
在此之前,国内编剧们仿佛都吝啬于在“全职太太”的角色设定上发挥想象。
她们要么是养尊处优、不识人间疾苦的阔太。
要么,就是任劳任怨却惨遭背叛的怨妇。
偶尔,也会有像罗子君这样的“觉醒者”,在婚姻破裂之后走向独立。
形象扁平,魅力单薄自不必多说。
某种程度上,也在加深社会各界对全职太太的刻板印象。
再看人美情商高的顾佳。
虽然名为“顾家(谐音)”,但她却做到了真正的“内外兼修”。
对内,她不仅插花、烘焙、瑜伽,样样精通,还把总是艺术家做派的丈夫哄得服服帖帖。
表面上,许幻山是赚钱养家之人。
实际上,其实顾佳才是那个维系家庭和事业的“舵手”。
对外,她文能谈合同、拉投资,挽救公司的破产危机。
武能撕家长、斗绿茶、怼阔太,令人倍感舒爽。
人格魅力这块,她算是拿捏得死死的。
眼看着,“顾学”就要挑过“姐学”大梁,成为新的冲浪必修课。
也别急着补课,咱们先来补充点幕后“热知识”。
2019年,《三十而已》剧组放出官宣。
只不过,出演顾佳的人选不是童瑶,而是佟丽娅。
消息一出,粉丝坐不住了。
裹挟着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他们涌入佟丽娅的微博和超话。
自动屏蔽那些不堪的谩骂之后,不难理清其中的逻辑。
一来,粉丝认为新剧角色人设不够讨喜;
二来,又涉及所谓的“压番”,他们担心佟丽娅会被江疏影盖过风头;
以及,他们误以为和丫丫对戏的是个60+的男演员。
“老少配”,演不出CP感也就罢了,保不齐还会被群嘲。
最终,佟丽娅决定辞演。
双方给出的理由,则是“档期不合”。
明眼人都知道,根本原因在于粉丝利用舆论绑架了自家正主。
几番考量,剧组敲定了新的人选。
因为担心会被拒绝,导演就把“说服童瑶”这项重大任务交给了江疏影。
结果,两人在电话里相谈甚欢,轻轻松松就把这事儿给谈成了。
第一时间读完剧本,童瑶被顾佳的人设和故事打动了。
与那些沉迷攀比、彻底抛弃个人价值的太太团,还有安于现状的丈夫许幻山相比:
顾佳才是整部剧最大的野心家。
一旦发现可行性,她就会着手制定更高的Kpi。
从集资购买限量款爱马仕包作为敲门砖,再到卸下于太太的心防,搞定乐园的烟花订单。
为了靠近太太圈的C位,她步步为营,甚至不惜放下尊严。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想演顾佳。”
很显然,演员对角色的赞赏,时常隐含着自我投射。
能引发她强烈共鸣的,正是顾佳这股死磕到底的韧劲儿。
01.
慢热型选手
“跳舞是吃青春饭的,干不了太多年,你去考表演吧,因为演员能干一辈子。”
老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戳中了童瑶的心坎。
于是,临近毕业的她扭头就踏进了中央戏剧学院的考场。
一不小心,还考了个第一名。
但“学霸光环”还没捂热,她就懵了。
因为是半路出家,所以根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没办法,她只好跟在别的同学屁股后头,有样学样。
作为实打实的慢热型选手,她形容自己,“整个大学都是懵懂期”。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
同样是登台演出,“跳舞”和“表演”,完全是两码事。
过去学舞蹈时,她只需要上台展示最美的一面。
表演课上,问题来了。
老师不光要让学生们模仿动物、模仿神经病,还得扮丑。
从没见过这阵势的童瑶只能硬着头皮演,演完还觉得丢人。
“表演,不能太在乎形象。”
隔了好几年,演技稍有起色的她才有机会戳破这层窗户纸。
出于种种原因,《林海雪原》里白茹的角色被临时替换掉了。
幸运的是,童瑶被导演pick了。
悲催的是,第一次拍戏的萌新又吃了个“闷亏”。
其他老油条们早早备好了暖宝宝,只有她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冰天雪地里硬抗。
导演一喊卡,她的眼泪就哗哗往下掉;
面对高难度的骑马戏,她又一声不吭。
结果头猛地磕到冰块,当场晕倒。
一来二去,拍戏的经验条的确涨了。
代价呢,是磕磕碰碰中添了不少伤疤。
▲童瑶在大一寒假接演《林海雪原》
这部处女作开播之后,反响虽然热烈。
童瑶的自我评价却挺“卑微”:“我连镜头都不会找,台词也不好。”
余下的收获,是给她打了一剂“想当演员,就得遭罪”的预防针。
《最长的拥抱》里,她演一个企图自杀的问题少女小北。
为了阻止她自杀,男主角宫平想尽了一切办法。
自杀计划被百般阻挠,小北干脆把所有气都撒在宫平头上。
不忍心再看儿子受委屈,倪萍饰演的母亲和她大打出手。
为了拍出逼真的互撕效果,两人最后满身淤青。
据她回忆,当天穿的圆领衫都被扯成了抹胸裙,惨不忍睹。
这还不算最狠的。
我们经常调侃,某人是在危险边缘疯狂试探。
但真正的勇士,敢于在危险边缘起舞——
为了表现小北内心张扬与压抑并存的状态,她在27层高楼的天台上跳了段毫无章法的现代舞。
而舞台则是仅有一米多宽的圆台,而且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虽说现场实拍的时候,童瑶心里就一个念头:跳就完事儿了。
可等到负伤回家,再度回想起方才的“疯狂举动”,她感到一阵心惊肉跳。
万一出差错…她连想都不敢往下想。
职场焦虑最盛行的时期,流传过一种说法:
“毕业后的五年,决定着你后半生的命运。”
从这个角度出发,童瑶无疑是同届里的“特困生”。
毕业整整五年,老同学白百何、唐嫣都有了各自的代表作。
一个主演年度票房冠军《失恋33天》,顺道提溜了一串大奖,风光无限。
另一位则凭借《仙剑3》《夏家三千金》《轩辕剑之天之痕》,成了古偶圈最甜的那颗糖。
而她这些年,解锁的最大成就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小奖。
而且,主办方还是本名不见经传的时尚杂志。
2009年,黄小琥发布了一首红极一时的情歌《没那么简单》。
它唱的是爱情,但歌词触动的又不止是俗世里的痴男怨女。
比如这句,“轰轰烈烈不如平静,幸福没有那么容易”。
简直完美映射了童瑶的处境。
“我的理想状态就是不红”、“我只想塑造一个好角色”。
这些是她访谈里提到的高频词汇。
残酷的真相是,她离走红,还差了十万八千里。
她的“疯狂”和不顾一切的拼劲儿,最终换来的只是综艺节目一段不起眼的谈资。
最受外界关注的,仍旧是她的另一面。
02.
撞脸怪圈
知乎上,有个挺神奇的问题:
“世界上有没有长得很像,但又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
答案里出现了各种令人迷惑的撞脸CP:徐锦江vs雷神、郭达vs杰森斯坦森、王珞丹vs白百何。
嗯…还有陈冠希vs赵本山。
逛完一圈之后,你大概会跟我一样,瞬间觉得脸盲症又双叒加重了。
▲无意冒犯,还请陈老师的粉丝不要介意
撞脸,在娱乐圈算不得稀罕事。
就拿夏雨和张一山这对异父异母的“好兄弟”来说。
直到现在,还时不时有人开麦:
“张一山也老了,时间过得真快。”
“夏雨演的刘星不错。”
▲终极原因,两人长得都像年轻时候的姜文
掐指一算,“小章子怡”这个花名,童瑶已经背负了将近20年。
因此,她早就习惯了“章子怡同款脸”带来的“意外惊喜”。
走在街上,被人认错是家常便饭;
读书时,中戏的老师直接就用“大号章子怡”称呼她;
最搞笑的是,有家憨憨航空公司误以为两人是姐妹。
等童瑶接起电话,对方张口就问她能不能帮忙,想找她姐谈个代言。
套用鲁迅的话说,“世上本没有梗,说的人多了就成了梗”。
这不,“撞脸梗”就光明正大被写进了《台北飘雪》的剧本。
转念一想,“明星同款脸”的标签其实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有助于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积累人气。
在永远保持高速运转、淘汰的娱乐圈,“自带话题性”无异于“赛道抢跑”。
设想下,如果你是个小透明。
突然天降一个“抬咖大礼包”,难不成还会拒绝?
老话说得好,“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
“撞脸”的代价,是它会变成甩不脱、撕不掉的刻板标签。
尤其,是当大部分娱乐节目都以此作为话题时。
旁观者很难分辨这究竟是没话找话,还是无节制的消费。
不仅如此,“撞脸梗”也经常模糊了观众的焦点。
《民兵葛二蛋》的短发造型,有人指出高度雷同《我的父亲母亲》里章子怡的造型。
▲《我的父亲母亲》
包括后来《大江大河》的麻花辫造型,同样成了槽点。
直到宋运萍在剧中剪了短发,议论才消停。
对于撞脸这回事,外人可以毫无顾忌地调侃。
那么童瑶本人呢?
起初,她的底气很足,“长相是父母给的,她是她,我是我”。
时间久了,她换了套说辞,神情也显得愈发谨慎:
“我出门尽量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给子怡姐抹黑丢人。”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微妙差异,与其说是摸爬滚打这些年使她的性情变得更成熟,学会了谦逊的表达。
倒不如说,是认命。
把她无限推向后者的,不仅是事业上的平淡,更是永无休止的拉踩论调:
她必须承认,撕下标签的主动权压根不在她手里。
她能够做的,就是默默等待“破冰”的契机。
《如懿传》里,童瑶饰演琵琶国手高晞月。
首次出演正儿八经的反派角色,她原本做好了挨骂的心理准备。
万万没想到,这个奶凶气质的反派角色居然收获了观众们的喜爱,甚至是心疼。
至于原因嘛,可能像她私下里说的,“她进宫不是为了宫斗的,只是单纯来谈恋爱的”。
虽然时不时要和其他嫔妃争宠、斗狠,但她还是被视作一个耿直、恃宠而骄的傻白甜。
准备好的“锅盖”用不上了。
童瑶便抽空跟着评论区一起乐呵,偷偷吐槽角色的呆萌,“我也挺替她着急的”。
等到高晞月下线那天,她认真地写了一篇长微博:
“从相望到相知,我陪你走完了大雪无痕的一生。”
“你太傻了,傻得可爱,傻得可怜。”
“晞月,如有来生,也希望你去做一只普通的鸟吧,飞出你喜欢的样子。”
这段文字除了抒情,更替编剧补完了“高晞月”的一生,使人物变得更圆满。
真情实感地对待角色、写人物小传,是童瑶的一个小习惯。
这个习惯,她保持了很多年。
宋运萍下线时,她又奉上一封告别信:
“此刻,我不想说再见,只想和你们每个人好好的拥抱一下。”
“但是,现在我要笑着和你们拥抱,然后笑着离开,因为我希望那是我在你们心中唯一的样子。”
这封信她写了很久,每次都是还没动笔,就情不自禁地落泪。
宋运萍的温情与独立,让她沉浸在角色的命运中难以自拔。
入戏,对于演员而言是项基本功。
但有的人,却愿意把基本功当成“无上心法”来修练。
所以,纵观她这么多年的“修炼”历程,浓缩之后好像也就剩两个字:
“莽”和“真”。
因为这份莽撞,让她在最艰难失落的时候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一头扎进演艺圈;
也因为这份真情,童瑶总能挖掘出人物最真实细腻、情感最充沛的一面。
最重要的是,当“角色”代替“长相”成为大众关注的话题点时,其他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03.
破浪而来
某次访谈中,杨烁非常耿直的自曝,“大学时候没人找她搭戏,我是可怜她”。
似乎是看气氛有些尴尬,杨烁又试着往回找补,“有些不开心的过往啊,能忘掉就忘掉吧”。
他口中这段语焉不详的过往,对于常年混迹各大论坛的老网民来说,算不上什么秘密。
2003年,还在上学的童瑶突然遭到男友张默的一顿暴打,伤势惨烈。
关于暴打的缘由,外界众说纷纭。
最普遍的猜测,是张默认定童瑶和中戏老师黄定宇之间存在不正当关系。
一时气不过,所以他才动手打人。
事发之后,张默被校方勒令退学。
另一位当事人黄定宇以“涉嫌强奸”为名被警方带走,最终因为证据不足而被释放。
无需逐字逐句去回忆,我们也能想象到这段经历有多么绝望压抑。
更何况,童瑶也从不否认那时的她有多脆弱:
“我很怕看见别人怀疑的眼神,都不敢和陌生人接触。”
别人偶尔说到暴力的字眼,眼泪一下就流下来,感觉心里像在滴血。
以当下的眼光来审视,这更像一出“林奕含式的悲剧”——
上位者(老师)利用权力不对等的优势,压迫和利用了社会地位和心智成熟程度都不如自己的弱者(学生)。
故事的结局,也如出一辙——
社会与施暴者达成完美的共谋,将受害者打入深渊。
▲童瑶向记者展示伤痕
从中,我们能体察出巨大的荒诞性。
本该受到强烈谴责的施害者们,一个神隐,另一个变成退圈的劣迹艺人。
总之,“幸运”地逃避了指责。
更有甚者,迅速与施暴者达成共情,享受着莫须有的道德优越感。
真正的受害者反而被留在聚光灯下,被迫承受新一轮的荡妇羞辱与私德审判。
每当童瑶显露出翻红苗头,便会有人兴致勃勃地开启“扒皮式考古”。
依靠那些真假参半的小道消息,他们煞有介事地拼凑、编织、想象出了另一个童瑶——
一个不择手段、利用潜规则上位的心机女。
▲帖子里还有更多不堪入目的回复
无论你是否承认,在父权社会主导的性别凝视下,对女明星公众形象的过度苛责早就是常态。
同样涉嫌出轨,女明星往往会被舆论批判到万劫不复的地步,而男明星却依旧大摇大摆地上综艺、洗白;
同样在公众场合失态,女明星会被钉在耻辱柱上,对男明星的杀伤力却十分有限。
这种惨遭差别对待的痛楚,在《浪姐》里被观众嘲讽,说她浪费英皇不少钱的郑希怡恐怕最能体会。
2006年12月,她参加《欢乐满东华》的一档直播节目,观看人数高达几百万。
节目组要求她要与钱嘉乐、黄德斌、胡定欣一起合作,表演“空中飞人”。
郑希怡需要在他们的协助下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
然而当她落地时,却不慎被男艺人扯掉了外裤,意外走光。
这次舞台事故,郑希怡何错之有?
答案,完全没有。
可她还是成了全香港的笑柄,被港媒嘲讽是“故意炒作”、“想红想疯了”等等。
她的玉女形象就此崩塌,星运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衰败。
直到《浪姐》发来邀约。
她才有机会重回舞台,为观众展现出她飒爽迷人的一面。
▲传说中的点头杀
再看童瑶。
2020年,她一口气参演了三部“她时代”的产物——
《不完美的她》是她首次试水女性主义题材剧;
《谁说我结不了婚》里搭档潘粤明,为“婚恋焦虑”拓展了新的话题空间;
《三十而已》从多个维度展示了30+女性的生存课题,是目前市面上最能打的女性群像剧。
顺便,童瑶也凭借本剧打赢了翻身仗。
在童瑶的身上,始终存在两种时代思潮的碰撞:
她的落寞,是性别观念保守的社会对待女性不友好态度的一抹缩影;
她的逆袭,则折射出这场女性主义浪潮的希望之光。
反抗年龄焦虑、挣脱传统的性别秩序,用实力照亮30+姐姐的未来。
而这,正是乘风破浪的终极意义所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