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指月录》
端午节已过,诸位安康!
端午节在古时候是个重要的日子,准确地说,端午节是个“不太好”的日子。古人直接称作“恶月恶日”。凡事这一天出生的小孩,自古以来,都是大家不太看好,主观意识上有点讨厌的。你看像宋朝有名的皇帝宋徽宗,生日就是五月初五,那还了得,直接送到宫外寄养,好大了才被接回宫里。
端午节一过,气温升高,毒虫毒蛇开始出没,细菌容易繁殖,要做好防蚊防疫的工作,所以大家互相提醒,喝雄黄酒(驱邪避虫),带五色丝(五行木火土金水,颜色分别是:青、赤、黄、白、黑,祈求五方五行之力保佑平安),挂菖蒲(象征宝剑驱邪),用艾草水洗澡(增强抵抗力),佩香囊(驱蚊虫)。至于吃粽子、划龙舟,那是后世为了纪念屈原(有的地区纪念曹娥、伍子胥)才额外附加的文化习俗。
我想,现在社会进步,医药发达,古人谈之色变的“瘟疫”,今天基本已经看不见了,至于毒虫毒蛇,我们也见得不多,从这个角度来看,端午节的文化意义逐渐占了上风,但是辟邪趋福保平安,永远是百姓的大事。
今天与诸位谈一谈《指月录》。
我也没有刻意按照什么顺序,想到哪本书就先谈一谈。现在公众号关注的人数不多,平台也没有开放留言功能,等到哪一天可以留言了,欢迎大家共同讨论。
我常常琢磨南怀瑾先生的几句话。他说这个世界上有两样学问不要深入研究。一样是佛学,一样是易经。当心钻进去了爬不出来。
我是在南怀瑾先生的书上看到这两句话的,当时颇不以为然。我的个性是,你越说它难,我越要研究看看;你越说钻进去了爬不出来,我就说跳出来能费多大劲?结果一看佛学和易经,乖乖不得了,至今还不敢跳,跳进去的半只脚到现在还拔不出来。
南老师还说有一本奇书,《指月录》是一部大奇书,太好了,但难读得很,要像看电视剧一样看。
那我当时就想,电视剧本有什么难?我们不妨一起来翻一翻。
我买的是这一套,很便宜,但说实在话,里面的“句读”有很多问题。古书原本是没有标点的,读书需要自己加标点,称之为“句读”。现代有很多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古书添上标点符号,然后出版,可没想到害了后世的读书人!这一个版本的标点错误不算多不算少,刚好可以忍受,需要读者仔细对待。
我们小学课文里面有一篇《翠鸟》,里面有句话,“爪子不大,锐利”。假如去掉这个标点,那就变成“爪子不大锐利”,意思完全反掉了。所以古书的句读也是相当重要的。
以往私塾的老先生给学生一本书,让学生回去看。第二天检查。检查什么?就检查学生的句读。句读对了,说明学生仔细读了,读懂了。句读不对,就说明没读懂。句读的具体情况可以参考下图。
好了,我们来翻翻看吧!
世尊示“随色摩尼珠”,问五方天王:“此珠所作何色?”时五方天王互说异色。世尊藏珠,复抬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无珠,何处有色?”世尊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将世珠示之,便强说有青黄赤白色。吾将真珠示之,便总不知。”时五方天王悉自悟道。
《指月录》
这可真像电视剧。
“世尊”就是指乔达摩·悉达多,他是净饭王的儿子,后来出家求道,大彻大悟成佛了,号“释迦牟尼”。
世尊有个宝贝,估计是别人供养的,叫做“随色摩尼珠”,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展现出不同的颜色,勉强要比方,今天的“变色龙”有点类似。
世尊展示了这个宝贝,问五方天王:“这个珠子什么颜色?”
“五方天王互说异色。” 我们中国讲五方五行五色,想不到古印度也有这个文化。端午节不就是要佩戴五色丝吗?假如按照我们中国的标准,东方天王看见这个宝珠是青色的(东方属木),南方天王就会说这个宝珠是红色的(南方属火)等等,总之,这五方天王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颜色也不同。
然后有趣的一幕发生了。
这个得道的太子(就是释迦牟尼佛)把宝珠收起来,然后又把空手抬起来问大家:“这个珠子什么颜色?”
天王们就说了:“佛啊,你手里头什么珠子也没有,哪有什么颜色啊?”
(我看了这句话,点点头,我也这么想。)
世尊却在此时痛下一棒:“你们怎么如此颠倒!我将世间很俗的珠宝给你们看,你们一定要说有个青黄赤白色,还互相争论。我现在将真正的珠宝给你们看,你们便一个都不清楚了。”
好了,还没等我回过神来,《指月录》上说,当时五方天王都各自悟道。
等一下,他们都悟了个什么道?
我把这个故事(后世称之为“公案”)反复思考,果真觉得有点道理。
比如世间的酒,喜欢它们的人一定很多,酒的滋味一定是语言描述不尽的,更何况有那么多的不同品牌、不同原料、不同度数、不同产地的酒。
世界上同时也有不喜欢喝酒的人、不能喝酒的人。
那么酒到底是好喝的,还是不好喝的?酒到底是好东西,还是个坏东西?
烟、茶、水果、牛奶、蔬菜、肉、辣椒乃至万事万物都可以如此讨论,如此思考。
答案当然是:因人而异。
“因人而异”只是“世间的凡珠”。那么,世尊说的“真珠”又是什么?该如何体会呢?世界上有没有个东西,不因人而异?
我自然想到中国先哲老子的话: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西方有圣人,东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