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微针刺之浅刺多捻手法
发微针刺之浅刺多捻手法:陈博士按,针刺得气手法不少,有很多高手对此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方法;这里介绍一种手法,叫做浅刺多捻;这种方法我认为对于一些不适应深刺的穴位尤其适宜施用;此方法来自我国针灸名家马石铭老师,马老师1918出生于杭州,在针刺治疗疾病方面经验丰富,尤其对于针刺得气有自己独到的方法,文献来自《中国针灸》杂志1982年第1期,由杭州市中医院陈松泉整理;马老师行医四十多年,精于针灸,临床上擅用浅刺多捻手法,疗效显著。其操作要点是:在选取的穴位上,用爪切痕,随即迅速捻针刺入皮下2-3分,再捻转10余次,捻转要快,幅度要适中,在局部“得气”后,配合补泻手法即可。马老师的浅刺手法,著重在得气、行气,而不是如蜻蜓点水,一刺即止。他曾治一哮喘病人,喘急正在发作,不得平卧,马老师只取素髎一穴,浅刺1-2分,经快速捻转后,患者头、肩、背均有酸胀感,全身微微汗出,肺气得以宣肃遂得到缓解。又如,对胸背部穴位,马老师用针尖仅点刺达及皮表而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针尖上达数分钟,使病人也能感觉“得气”。古人谓“浅深在志,远近如一”,马老师的刺法可谓深得其旨。马老师针刺环跳穴也用1.5寸毫针,但通过多捻手法,仍能使针感传至足部,其疗效往往比长针深刺引起下肢触电针感更为满意。马老师临证针刺手法并非一成不变,他指出浅刺法要因病、因人制宜,如对羸弱者、婴幼儿及阳热疾病,要浅刺急出。反之,对体壮者及寒证等相对可深些重些。马老师临证并注意运用补泻手法,他常用的补泻手法:以刺手的食指向前推为主,捻转角度较大,手法较重为泻,以拇指向前推为主,捻转角度较小,手法较轻为补。总之,马老师的浅刺多捻手法,关键在于浅刺必须结合多捻,以期“得气”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有些人担心浅刺针感不大,功效可能欠佳;这种担心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人体分布着经络,内通五脏六腑,外络皮毛肢节,内外息息相通,故浅刺同样能调阴阳、活气血。关于浅刺,古人是非常重视的。附收集的从1981年创刊到2003年《中国针灸》杂志合订本照片秀一下。(免责声明:文中如有涉及到治疗或者保健方法仅供参考,若有朋友需要使用,请咨询专业医师后使用,本人不承担相关责任)。本人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及其他渠道所发相关帖子欢迎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