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与《红楼梦》中的悲剧预言

《百年孤独》和《红楼梦》是中外影响巨大的文学著作,二者产生于迥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一个形成于“孤独”的拉丁美洲,另一个诞生与中国封建社会,两书也有各自不同的主题与思想内涵。但这两部看似无关的名著都以悲剧而著称,因悲剧而使读者刻骨铭心,内心久久不能平复,二者在悲剧的描写与设置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下便对《百年孤独》和《红楼梦》中对悲剧的预言进行分析。

首先看《百年孤独》中对于悲剧结局的暗示。《百年孤独》中的暗示有许多处,其中最重点和最显著的是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用梵文在羊皮纸上写下了对布恩迪亚家族的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里面的预言揭示和总结了布恩迪亚家族所有人孤独的结局,最终充满孤独气息的马孔多结束于一场飓风中,这是对整个结局与命运的总结性预言。而庇拉尔·特尔内拉用纸牌进行算命,则是对每个人关键的人生转折点进行节点性与阶段性预言,例如她给丽贝卡预言:“只有等你父母入土为安,你才会幸福。”,给奥雷里亚诺上校预言:“小心嘴巴。”这些都是直接或间接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节点。羊皮纸对悲剧的总结性预言与纸牌的节点性预言使《百年孤独》的悲剧氛围笼罩全书,使人随之扼腕与顿首。

其次看《红楼梦》中对于悲剧结局的预言。《红楼梦》中对悲剧结局的预言比《百年孤独》还要早,早在第五回“游梦幻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作者便通过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的话与金陵十二钗正册等物暗示了贾府中众女子的命运以及贾府的结局,明确点明了众人的悲剧性结局,也正是因为有这样明确的悲剧预言,所以即便《红楼梦》后四十回为后人续编,贾府悲剧性的结局也是无人质疑的。除此之外,《红楼梦》中还运用了大量的谐音来暗示人物悲剧结局,例如林黛玉所住的“销香馆”(潇湘馆)、薛宝钗的“恨无缘”(蘅芜苑)等。谐音的运用更详细揭示了整个故事与故事中人物的悲惨结局。

《百年孤独》从整体与阶段的暗示与《红楼梦》从总领与细节的暗示都提前对悲剧进行了预言,令人为之神伤。那么二者为何都要提前揭露结局的悲剧性?

首先,对悲剧进行预言可以奠定全书悲剧的基调,从而使乐景增添哀情,哀景愈加悲凉,凸显故事的悲剧性。《红楼梦》中前半部分花费极大笔墨描写贾府的奢侈与富贵;《百年孤独》中前期布恩迪亚家族作为马孔多创始人的辉煌以及家中旁人无可比拟的富有,正因有了之前的悲剧性暗示才更能给人以“落日余晖”之感,更能体味到暴风雨前的宁静,为悲剧的到来不断蓄势,使悲剧氛围感更加浓厚。

此外,对悲剧进行预言还可以串联全书情节,并提示重要节点,将悲剧暗示的不断重复与情节的发展相联系。《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第二代奥雷里亚诺、第四代阿尔卡蒂奥第二、第六代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都曾先后研究过羊皮卷,并从中收获了不同的理解,逐步将悲剧的结局明朗化与具体化,同时这四个人也是布恩迪亚家族逐步走向孤独的重要节点,步步深化并最终陷入孤独的泥潭。而《红楼梦》则通过宝玉二进太虚幻境体现贾府今与昔的天壤之别,突出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进一步为悲剧结局奠定基础。

由此观之,《百年孤独》与《红楼梦》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都运用了对悲剧的暗示来奠定全书的悲剧氛围并用悲剧程度的演变提示情节发展,体现出悲剧的不可挣脱与必然,从而使全书的主题和情节展现出震人肺腑的力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