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好友苏东坡
来源: 秦朔朋友圈
我们当世的疫情还在发展,全球确诊病例截至1月15日上午已有9279万例,一波一波地影响我们的经济和人生。我们就先来讲讲苏东坡抗疫的事情吧。
他刚被贬到黄州(1080年)的时候,黄州正在经历一场瘟疫。当时的他虽然是一个微不足道、且受监视的小官,但还是以抗疫为己任,献出一张名为“圣散子方”的药方,药方的主人是苏东坡老家眉山的名医巢谷的祖传秘方,祖上规定不能传给外人。
苏东坡发了誓说不传出去,但时局紧迫,最后还是决定拿出去救人。后来,当地的患者大多痊愈了。
苏东坡把这件事记录到《圣散子叙》上。巢谷也并没有和他绝交,大是大非面前,有些事情是可以放下的。对于任何事情的评价,格局、维度和因缘不一样,结果会不同。
苏东坡在杭州(1089年)也遇到瘟疫。那次疫情比黄州更重。苏东坡的治理措施也是很灵活的。疫情从来不单单是疫情本身,它就是经济、政治和民生。苏东坡首先提出,要减去进贡米的三分之一,这相当于就是给企业减税。当时的社会,僧人是可以享受补助的,他也放宽了僧人证的颁发,让穷苦的人剃个头就可以拿到证、领到补贴,活用此政策,救助了饥寒交迫的患者们。在第二年春天,又把常平仓(注: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的大米搬出来售卖。
他还带着医生走访确诊患者的家,提供上门服务;更神奇的是,他很早就有建“方舱医院”的想法,于是在社会上募捐了两千余缗,自己掏出五十两黄金,建了“安乐坊”,对患者进行集中治疗和救助。后来安乐坊一度又发展成了安济坊,得到朝廷的肯定和推广。
写词的人总让人感觉太柔软,而男人应该是面对困难绝不倒下、门路方法策略又很多的硬汉。苏东坡无疑是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又有极度丰富的悲悯之心。
他去到一个地方,遇见一个人,首先想的是自己的命运可能会影响那里、那个人,所以他总是带着极强的责任感去面对。
他觉得若是因他自己的命运多舛而给某个地方和别人带来损害,他内心将受到极大煎熬和自责。他必须付出百分百的心力,去让自己的生命连接更多,感受更多,做到更多。
中年人,能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前半生,所以某种注定感和命运感是明显的,因为关切自己的命运,知道自己承担着周围环境的责任,所以丝毫不敢懈怠,不敢把自己剥离、抽离出去。人要立住,大部分的情况下不倒下,必须有大的格局和情怀,放下各种私心杂念和汲汲营营。
古代的地方自然灾害真是多,苏东坡1075年去密州(今山东诸城,对,就是他写作《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地方)任职,先解决了强盗猖獗、农民食不果腹卖女婴的问题之后,最棘手的蝗灾问题来了。
对于蝗灾,他在杭州就遇到过,所以还算是有斗争经验的。他的治蝗方法是基于对蝗虫的长期的、认真的观察而制定的。
据说,这些蝗虫白天吃庄稼的时候,在地下爬着,如果地上有个小沟,前面的蝗虫爬进去,还未爬出来的时候,后面的蝗虫就会趴下去,将前面的蝗虫压在底下。所以蝗虫们会成堆出现。而在夜里,它们爱往亮处飞。
苏轼便让老百姓在地里不远的地方挖一条沟,将蝗虫赶到沟里,用土埋起来。夜里则点起一堆堆的篝火,引诱蝗虫将其烧灭。基于此,蝗虫很快就被除灭得差不多,没有造成大害。
蝗灾只是小巫。他简直是个抗各种灾的钢铁斗士。
1077年他到徐州任职,遇到了百年难遇的大洪水。徐州城外水位达到二丈八尺九寸(约为9.634米),比城内平地高出一丈零九寸(3.364米),徐州成了一座水下城。情况相当危急。
内心世界丰富,且觉得天地人之间相互连接性很高的、际遇是一种人生最独特的风格的人,总觉得,自己是有使命的、有责任的,这不是一种宗教情怀,而是一种天生信仰。
据说,徐州城历史上曾遭遇黄河洪灾达200多次,其中多次城毁屋塌,城内居民遭受灭顶之灾。唯有苏东坡能够率军民降服洪水。即便到了明朝,徐州城还被淹过三次,苏东坡究竟强在哪里?他是怎么治水的呢?
首先,他是一个面对困境绝不妥协和放弃的硬汉。“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意思是,只要我苏东坡在,徐州城就在!无论如何,英雄主义都是最帅的选择!士气上就首先胜利了。
其二,则是战略和管理的问题。在洪水将至未至之时,他立即组织力量派遣下属,分段负责,包干到人,责任到人,严防死守。
第三,做规矩和原则性问题的坚守。他劝阻城里一些准备出逃的富人和百姓,并下死令任何人不准出城,擅出城者杀无赦。
第四,借助精英外力。动员国家禁军3000多人参与抗洪筑堤。
第五,制定战术和具体实施方案。他组织研究提出了加固城外堤坝修筑和城墙墙体的规划方案,并组织人力物力迅速予以实施。
第六,亲力亲为,永远在最危险的地方从容指挥。他亲临最危险的城墙地段,从容镇定地指挥军民加厚墙基、加高墙体,在短时间内使防御工程加固。洪水围城45天,苏东坡就在堤坝上劳累了45天,直到黄河回归故道,向东在海州附近入海。
第七,灾后重建,已备未来,形成闭环。洪灾结束之后,他争取了朝廷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固徐州堤坝和城墙,以防患今后出现更大的洪水。他因此获得宋神宗的全国通令嘉奖。
一个中年人的修养是,不仅要有才气、静气,也要有霸气、杀伐决断之气,对自己狠,随时当救火队长,处理人世间的困境和挑战,有谋略有资源有助力有方案。
这就结束了吗?没有,1091年五十几岁的苏东坡上任颍州(今安徽阜阳)。颍州情况更是复杂,不仅有水灾、旱灾,居然还有雪灾,生命真的是一波又一波的项目、任务和使命啊,父母官真的不易。
他兴修水利、捕捉盗贼,接连上书朝廷,乞请减免灾民赋税,发放救灾钱粮。他是个具有现代调研精神的实干家,在颍州,他考察地形、搜集数据、征询民意、反复论证,得出结论认为,八丈沟入淮口的水位,在淮河泛涨时高于八丈沟上游蔡口水位八尺五寸,淮水势必倒灌。
因此,开挖八丈沟既解除不了陈州(河南周口淮阳县)的水患,也会令上游来水在颖州横流。他亲手写作调研报告《申省论开八丈沟利状二首》《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并上奏宋哲宗,最终阻止了开八丈沟这项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巨大工程上马。
古代的人博学多才,似乎什么都能做,还能做到样样精通。苏东坡不光是个文人,他也是一个处理公共危机的达人。如果我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生活中又充满了应接不暇的挑战,只能把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孤独起来,舍得起来。
“我们不能在生命的逆旅中空手来去,与其让天堂入梦,不如以意志与智能创下些什么。”(尼采)
居然还没有结束?是的。1093年他出任定州。定州以及周边的曲阳、望都、唐县、新乐、无极等,入夏以来一直无雨,到了秋季又连雨成涝。他还要治涝。
为了让有病的灾民吃到些肉,他想了一个办法,让人在肉汤中放稍许碎肉,然后加乔麦面,熬制成块状,再切成小块分给人们,他居然发明了一款赈灾小吃——“定州焖子”,据说救了很多人的命。
在定州他还有不少创意,比如“南稻北移”。有一天,他来到定州城北的苏泉、西坡、大西丈、小西丈村一带巡访,看到这些地方地势低洼,沼泽片片,茂密丛生的杂草掩盖着肥沃的泥土。于是,他责成专人,到南方运来稻种,并亲自向农民传授水稻的插秧、栽培和管理技术。
在生活面前,处处变,处处可变。还是用尼采的话形容他:“在他眼中,人生不是一个停滞的水潭,而是一个‘跳跃奔进’的过程,因此他所关怀的是如何发挥人的潜能,向更高一层的理想争取胜利。”
苏东坡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似乎有一种痴迷。
我们再讲讲那条著名的苏堤和他治理西湖的故事。他第一次去杭州的时候是1071年,当时西湖淤塞面积已经是20~30%,1089年,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重游西湖的时候,发现西湖淤塞荒芜的面积已经占了一半。
他又开始调研啊,勘探啊,论证啊,并向哲宗皇帝呈上了《祈开杭州西湖状》,第一部分阐释了西湖的严峻形势,第二部分阐释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从养鱼、蓄水、灌溉、助航、酿酒等等方面。
西湖挖出的淤泥怎么处理?考虑到西湖南北相距15公里,他就决定筑堤,这样既能处理掉淤泥,又能便于交通。后来还在长堤上造了6座桥和9座亭,种了芙蓉和杨柳。
还是为了治理淤堵的问题,苏东坡把湖面分派给人们种植菱角,并在湖里造了三座小石塔,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禁止在石塔以内种植菱和茭白,后来这三座小石塔就变成了“三潭印月”,诗人词人的工作和生活痕迹,总能成就一段传说和传奇。
所以,中年人啊,做好救火队长,研究专家,还有创意大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