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湘原创】补课

  参加我校暑期培训已有五年,其中四年的受邀授课老师中都有我的大学老师王天时老师。

  下午上课前,有同事模仿王老师本色的商洛方言语气,惟妙惟肖地说:“曹树湘,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周围同事发出会心而善意的笑声。

  是的,自从四年前暑期培训上再遇王老师,王老师每年都给我们讲课,每年讲课都少不了对我的“耳提面命”,一如当年大学的写作课上。这“惯例”已经成为同事们善意的笑谈,我也习以为常。毕竟,当年在大学当老师的学生,而今依然有幸坐在台下听讲的昔日学生,此时此刻仅我一人吧!

  果然,在讲到家教家风的时候,关于四大“贤母教子”的典故,我正聚精会神想着孟母三迁择邻而处、断机杼以喻学,孟子成为儒家亚圣;欧母画荻教子以求学,终使欧阳修成为一代名家;岳母激励儿子“精忠报国”涂墨刺字于背,千古流芳,她们都可谓古代贤母教子的典范。那么,还有一个伟大母亲是谁呢?

  只听到王老师讲到“陶母教子”,心中疑惑——陶母是何人教育何人?一点印象都没有啊!我正在深思遐想洗耳恭听,突然听到王老师说:“曹树湘,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哈哈!果然“中奖”——又被点名考查啦!

  “书到用时方恨少”就是此时此刻我的唯一心情——会的没问,问的不会啊!只觉得全场寂寂,大家目光灼灼,而我脸红心跳,脑海中搜索着以往的记忆,肯定不是汉末英雄陶谦,也不是南朝道教大师陶弘景,更不是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当代明星陶喆。

  脑海翻腾就浮现出“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对和乐静美的桃花源心向往之却寻而不得的陶潜先生的形象来,明知没有考证,此时也脱口而出。果然,王老师说陶母是指东晋初年陶侃的母亲!陶侃该算作陶潜的曾祖辈了。

  陶侃是东晋名将,在东晋初年动荡不安的政局上,颇有建树。官至大司马,后被封为长沙郡公,是东晋朝廷的中枢。了不起的陶母湛氏也位列《晋书·列女传》。在儿子成长程中,陶母“教子惜阴”“截发筵宾”“送子三土”“封坛退鲊”的故事广为流传。

  陶母湛氏,早年丧夫,她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幼子陶侃读书。陶母启发儿子明白“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含义,懂得要珍惜光阴,用功读书。

  她教育儿子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有一次,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访贤遇大雪,借宿陶侃家。时天寒地冻,马无饲料,家境贫寒的陶侃手足无措,范逵也颇为尴尬,陶母湛氏连忙热情招呼客人,然后便去安排食宿。但家中早已无钱买米。

  她趁客人闲坐寒暄之际,毫不犹豫地将头发剪下来编成假发卖给邻人,换钱购买米油酒菜。天寒地冻,柴火和马料也难以寻觅,她便撬下几块旧楼板当柴烧,揭去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所以头发是不可以轻易剪的。陶母如此举动,足见她待客之诚心。所以范逵大为感动,遂举荐陶侃由县吏拜授郎中。从此以后,陶侃走上了发达的仕途。这就是“截发筵宾”的典故。

  陶母还有一个广为传颂的故事是“封坛退鲊”。

  陶侃在浔阳做主管渔业生产的小官的时候,有一次,一位下属见陶侃生活清苦,就送了一坛鱼鲊(腌鱼)给他,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

  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鲊和回信,万分愧疚,深感辜负母训。他下定决心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公正廉洁。陶母教育儿子的这个故事在《世说新语》中作为典范流传于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满怀敬畏。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满心钦佩。在浩如烟海灿若星辰的历史长河中,我总是那么短见薄识孤陋寡闻!所幸,一日为师终生是师,大学20年后,王老师给我又补了一课。

1

作者简介

曹树湘,1981年3月出生于汉水之滨的白河小城,现供职于丹江之畔的商州。闲来书写小文字,随心记录点滴生活,是回忆,也是纪念。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和我一起

发现美丽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