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番外:假如与白起PK的不是赵括,结局又会如何?

长平之战已经过去了两千二百多年,如今每被人提及,无不会为赵国感到遗憾,为赵括感到悲哀,为那死去的四十万赵军冤魂感到痛心。

赵括当真是纸上谈兵?面对从无败绩的战神白起,初出茅庐的后期新秀赵括,为何不能像他父亲马服君赵奢那样,再打一个阏与之战?

赵括

如果赵孝成王没有撤换廉颇,而是深信廉颇,拼尽赵国全国之力,与秦国死磕到底,长平的悲哀会发生吗?

就算赵孝成王急需一场胜仗来为自己与秦国的和谈增加筹码,除了赵括,赵国上下,他还能选谁?

抛开历史,小编为赵孝成王选将,鉴于当时的具体情况,看看赵国有没有希望扭转战局,实现翻盘的可能。

长平之战时,赵国能用得上的武将分别是廉颇、李牧、乐毅、乐乘和赵括,此外,还有一个当时还不知道龟缩在什么地方默默上进的庞煖。

赵奢

除此之外,再算上赵奢,这个在长平之战前就已经死去,凭借阏与之战打败十万秦军而扬名的战国名将。


长平之战时的形势在上一篇已经讲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上一篇“长平之战:战国最大规模军事对决,纸上谈兵赵括PK人屠战神白起”),这里不再详细赘述。

也就是说,秦国无论是在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各个方面对赵国形成了绝对优势,尤其是外交方面,让赵国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秦国与燕国是盟国,赵国与齐国又有仇,如果此时的秦国拉上燕国和齐国合力攻打赵国,赵国派谁去长平领兵都不可能战胜秦军。

白起

退一万步讲,就算他们侥幸取胜,也必定是损失惨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四十五万主力能剩下十万就不错了,而此时面对齐燕两国左右夹击,赵国不被灭国就已经是烧高香了。

这里不考虑其它,单说长平一战,在诸位将军中,谁最有可能战胜白起?或者说为赵孝成王争取到那怕是一丝的和谈筹码。


首先,赵孝成王如果不撤换廉颇,拼尽全力与秦国死磕,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最终的结局会如何。

廉颇

廉颇此人,沙场老将,为赵国攻城略地,攻燕国,打齐国,欺负魏国,皆无败绩,当时在赵国,他的声望就相当于白起在秦国。

所以,平原君赵胜才敢有信心向赵孝成王建议接收上党之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看到了廉颇的军事才能并不比白起差多少,在他看来,廉颇守城应该问题不大。

长平之战的过程已经十分清楚了,初期秦国派出的是王龁。

王龁此人虽没有白起那样的声望和战绩,但他绝对属于沉稳类的将军,对战“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他一直采取的都是进攻态势,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赵军。

王龁

秦军在王龁的指挥下,先后收复上党大片地区,攻破廉颇精心布置的第一道防线,把赵军逼到了长平一线的第二道防线内,打得廉颇不敢出兵应战。

或许廉颇是在等待时机,但如此僵持下去,最先坚持不住的依旧是赵军。

所以,僵持的时间越长,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秦军的锐气,但对赵国也越加不利。

当秦军主帅换成白起后,形势可能会发生变化。

白起此人从不喜欢与人对峙,通过“伊阙之战”和“鄢郢之战”可以看出,白起善于观察形势,他最擅长的是出奇兵,用一支军队插入敌后,集中优势兵力,攻其薄弱之地。

白起也擅长围歼战,所以才会有每次大战后那么多的斩首,他打仗不是击溃就行了,而是致力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不给敌军恢复的可能。

廉颇对阵王龁尚不能胜,只能被动防守,等待时机,龟缩在营垒中不出击,倘若对战白起,他若没有更好法子的话,也只能被白起一块一块地啃食干净,最终丢了“战国四大名将”的名头。

廉颇

当然,廉颇可能不会败得那么惨,至少不会像赵括那样葬送了四十多万主力。

廉颇就算丢了长平,他至少也能为赵国保下三十多万主力,让赵国拥有继续与秦国争雄的资本。


再说回赵括,其父马服君赵奢对他的评价是“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由此可见,赵括在他父亲眼里只是个不知分寸的花花公子。

赵括

赵孝成王当时的目的是要赵军出击,不管大胜小胜,只要能击败一次秦军,他就有和谈的筹码了,所以对赵括简单考核后,他便决定相信赵括定能成为第二个马服君。

而赵国自己也是信心十足,瞧不起把廉颇逼到军营不敢出战的王龁,他认为整个大秦让他有所顾忌的也只有武安君白起一人。

由此可见,赵括必定事先下足了功夫,对王龁和白起有深入的研究,似乎还有那么一点自知之明。

只是让他想不到的是,秦国会暗中将王龁换成白起,而赵括却浑然不知。

白起

从另外一方面说,这是他情报方面的失误,也是秦军军纪严明的体现。

赵括主动出击或许没错,他所有的军令都是以王龁为秦军主将而下达的,故而秦军的佯败也被其认为是溃败,最终陷入白起的包围圈中,受困四十六天,突围不成,被秦军射成了刺猬。

假如赵括刚接替了廉颇就知道对面秦军也换将了,那他肯定不会如此盲目。

但自大如赵括,没有任何领兵经验的他,面对白起,依旧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只不过可能会多撑几天,败得不会那么惨罢了。


如果统帅赵军的是赵奢呢(假如赵奢还活着,统兵将军一定是他)?

赵奢一声就打过一次仗,也就是阏与之战,而这一战也是他的成名之战,斩秦军十万,逼得秦军改变进攻方向,转头打韩魏去了,他也一战成名,受封马服君。

赵奢阏与之战的胜利在于他没有轻视敌人,前期隐蔽自己的战略意图,向敌军示弱28天,从而让秦军产生赵奢不可能救援阏与的假象,对他轻视起来。

赵奢阏与之战胜利的另外一个因素在于他两天一夜的隐蔽急行军,以及他对战场形势的正确估计,率先占领战略要地阏与北山,把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由此可见,赵奢重视敌人,示敌以弱,善于隐蔽战略目标,并且还能急行军,抢占战略要地,始终把握战场的主动权。

白起

他的军事才能不在廉颇之下,廉颇名气高于赵奢,主要是因为他活得久,领兵时间长,打得仗又多,而赵奢只打过阏与一战,而这一战连廉颇都没有把握取胜(详情可去小编“阏与之战:名将廉颇都认怂的战役,他却反其道而行,一战成名”)。

倘若是赵奢领兵指挥长平之战,王龁绝对讨不到什么便宜,说不定会再成就赵奢一次阏与之战。

但秦国绝对不容许这样的失败再来一次,如果赵国是赵奢统军,与其对战的定是白起无疑。

两人各有自己的优劣,面对白起,赵奢最有可能与之打成平局,实现赵孝成王赵秦和谈的目的。


当时的赵奢已故,把他抬出来也只是为了做个对比,但接下来的这位可是尚在人世,而且就在赵国朝堂上,他就是带领五国联军几乎覆灭了齐国的名将乐毅(“五国伐齐”日后再出)。

乐毅

乐毅何许人也?他往上追几代其实是魏国人,他的祖上乐羊是魏国将军,当时魏国吞并了中山国,乐羊受封灵寿,于是全家都生活在了那里。

后来中山复国,乐毅全家便成了中山国人。再之后赵灭中山,乐毅一家又成了赵国人。

起初乐毅受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在赵国任职。沙丘之变后,乐毅前往燕国,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并率燕、赵、韩、魏、秦五国联军伐齐。

乐毅

乐毅率五国联军于济水大败齐军主力,而后遣返其它四国援军,凭借弱燕一国之力,打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打得齐国只剩下莒城和即墨,即使齐国最后被田单复国,也从此一蹶不振了。

乐毅其实属于纵横派的一员,懂得借势,但身为长平统兵将军,他并没有权利去改变当时赵国的外交困境,故而这个优势不再。

另外,乐毅懂得收拢人心,他将齐国大部分地区拿下后,没有着急攻下最后的两座城池,而是用了将近五年时间在收买人心,希望将齐国的子民彻底同化成燕国的子民。

长平之战是军队之间的交锋,这里的百姓本来已经成为了赵民,不用他继续同化。

乐毅亲自指挥五国联军在济水打败强齐,具体过程不详,但从他后来通过弱燕一国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可以看出,其拥有超高的指挥才能。

乐毅

另外,他能被后世的诸葛亮用来自比,由此可见诸葛亮对他的推崇和认可。

诸葛亮何许人也?蜀汉的顶梁柱,几乎是全能型人才,故而乐毅也应该是这样的大才。

让乐毅统帅长平军队与白起对战是最有可能保证不败,甚至有可能实现翻盘,不是瞎吹,是对乐毅真实实力的认可。

但当时的乐毅先从赵国投奔燕国,又从燕国投奔赵国,虽是赵国人,又因为沙丘之变才赵惠文王而去,此时再归附赵国,其人心未付,赵孝成王对他并不信任,故而白白浪费了这一员良将,让人可惜。


讲完乐毅再讲另外一人,他就是《大秦赋》中出镜率很高的赵国老将庞煖,指挥五国联军进行最后一次合纵伐秦,也是五次合纵伐秦攻入秦国腹地最深的一次。

此时的庞煖也因为沙丘之乱离开了赵国,或许他还在楚国跟着老师学习兵法,或许他还藏身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数蚂蚁,总之,并没有人注意到他。

庞煖的统帅能力究竟如何?他把名将据辛从名将中除名,可以看出他的水准绝对在剧辛之上,但是和廉颇等人比起来又如何呢?

别忘了,庞煖最后败在王翦之手,损失赵国二十万主力精锐,下落不明,而廉颇的指挥才能还在王翦之上,所以,换成庞煖的结局可能是败得会比廉颇惨一些,但不会像赵括那样巨惨。

另外还有一人何以为将,他是乐毅的族人,名叫乐乘。不过此人的本领尚不及庞煖,很大成分上是沾了乐毅的光,由他统兵,必败无疑,此处不多赘述。


最后再说李牧,这也是赵国最后的屏障,他的军事生涯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北拒匈奴(赵灭匈奴之战),后期西御强秦(肥之战)。

两个阶段,打了两场经典战役,从此名留青史,为后人所推崇,只是可惜,当时的他并没有得到与白起交手的机会。

其实,李牧是在廉颇出走后,因为朝中没有能与秦军抵抗的将军,赵王这时候才想起来将其调回来迎击秦军。

在长平之战时,赵国并非无将可用,而李牧也没有表现出什么过人的才华(此时的他还不出名),所以没有人考虑到他的存在。

假如赵孝成王糊涂了,突然想起北边代郡的李牧,改派他接替廉颇,与白起交手,能取胜吗?

赵孝成王

如果李牧打王龁,绝对是稳赢,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李牧的才能远在廉颇之上,王龁也只是与廉颇打了平手。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了,倘若赵王悄悄把廉颇换成李牧,而秦军依然用的是王龁,结局可能就悲剧了,王龁会被李牧打得失去了在秦国的地位,不得不找白起求援。

李牧的指挥艺术在意大兵团作战,不管是赵灭匈奴之战,还是肥之战,李牧采取的都是诱敌深入,正面层层抵抗,却在两翼摆放主力,迂回到敌军后方,穿插歼灭。

而番吾之战中,李牧采用的是南守北攻战略,集中优势兵力先打败秦军的北方军团,又折返回来逼退秦军的南方主力,其指挥能力绝对不输白起。

和白起一样,李牧喜欢从敌人侧后攻击,双方较量的话,主战场一定都在彼此的侧翼,白起的偷袭大军遇上李牧的侧翼主意,估计要有些悬了。

如此这般,李牧正面留守兵力必定不足,会被白起击溃。但白起必定无法扩大战果,因为他不得不顾及李牧留在两翼的主力,一旦被对方主力切断后路,分割包抄,败局也就不远了。

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也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结果存在,故而肯定是得到好处,立马收缩,双方继续僵持,彼此寻找合适的战机。

如此以来,吃亏的就是李牧了,而率先选择主动出击的也一定是他,因为他的粮草出现问题,担心军心不稳,一旦军心不稳,白起必定给其致命一击。

但李牧想从白起身上占到便宜,也是困难重重,最好的结果就是,今天白起打下李牧一个据点,明天李牧拆掉白起一座营寨,双方不相上下,彼此互殴。

如果考虑到当时的其它外部条件,李牧取胜的概率只有三成,战平的概率有五成。

或许他也会像赵奢那样,为赵孝成王争取到和谈的筹码,让赵国与秦国共享上党之地。


两强交锋,大意不得,稍有不慎,惨败无疑。

像白起和李牧这样的人物,一旦在战场上相遇,如果一方战胜,战国四大名将恐将变成三大名将了,就如同庞煖杀剧辛那般,除了对方名将的名头。

实际上,两强交锋比拼的不只是自身的能力,还有他背后的势力,赵国此时并不比秦国,白起占据的优势很大,李牧要想胜他,确实十分艰难。

但李牧统领弱势兵力,却屡屡打退秦国的进攻,让王翦都感到畏惧,在兵力基本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李牧战胜白起,还是有那么一些希望的。

只是这样一来,白起的不败神话被打破,或许一统天下的可能就是赵国了。

事实证明,这种可能是没有的。

秦国致力于一统天下,而其它国家还是保留了春秋时期的思想,胜利就向对方索要一些土地,并没有没掉敌国之心,是他们的格局太小。

故而,秦国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商鞅变法的威力也被不断地体现了出来,即便赵国胜了长平,和阏与之战一样,也只是延缓了秦国对六国的攻势,让秦国再多发育几年罢了。

特别声明:所有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限制,请联系小编,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