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¹ 07】大清被一个女子征服了?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讲谈社」→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这是【鸦片战争¹ 】第 07 篇文章

就在两边的官方停战的时候,广州的三元里爆发了抗英的爱国行为,据各种文献记载,三里元等地民众奋起抗英,有三个直接原因。其一,英军“开馆暴骨”;其二,英军劫掠财物;其三,英军强奸、调戏妇女。

以上第一个原因,在英方记载中也有,因此可以认定是事实。据英方文献记载,英军开馆暴骨的动机是因为好奇,但根据中国传统来讲,若是当事人不管不问,就是不孝,因此双方爆发了冲突与矛盾,实属正常。至于其他的两个原因,则或多或少被中方夸大了。

实际上,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当官兵不行的时候,民间的力量还能对抗侵略者,这种可歌可泣的故事一直都在中国盛传,被冠以“爱国主义”情怀的帽子。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讲,百姓心中并没有什么爱国主义,他们没有这样的观念。自古以来,中国百姓对于上面统治者的心态就是,少欺压我们就好,管你姓李还是姓赵。

当时民众反抗的最重要原因,并非出于护国心理,而是保卫自己的家乡。茅海建先生说:“民众的利益一旦受到侵犯,如三元里一带的棺榇被开,财物被掠,妻女被淫,形势就立即发生了变化。他们的愤怒转作以牙还牙的武力相抗,如同千百年来因逃生计而被迫‘造反’一样。”

在鸦片战争后期,江南的官绅们主动付给英国人“赎城费”,乞求他们不要骚扰本境,就如同对待乱世中横行作恶的土匪一样。在鸦片战争以及后来的诸次列强侵华战争中,绝大多数民众的基本态度,是置身事外。中国近代具有真正意义的民族战争、卫国战争,是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抗日战争。

璞鼎查从伦敦到澳门,在途中仅用了67天,什么概念?林则徐从北京到广州,61天;琦善从北京到广州,56天;奕山花了57天。

中英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奕山一直在用谎言欺骗道光帝,但他却没能骗过自己的邻居,督闽的颜伯焘,他当时正在厦门严阵以待。

1841年2月17日,颜伯焘在来到福州后,就开始部署防务,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厦门的建设当中。颜伯焘可是花了大手笔,据一位英国军官记载:“就凭炮台的坚固,即使大船放炮放到世界末日,对守卫炮台的人也极可能没有实际的伤害。”

我们不知道这位英国军官的说法是否属实,但至少颜伯焘是用了心思的,不过,瑕不掩疵的是,他从军费当中贪污了不少。

然而,厦门之战的结果,让颜伯焘的努力付之一炬。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道光帝,他在接到颜伯焘厦门失陷的奏折后,就像是醍醐灌顶般地醒悟了过来,原来英军也会陆战!

道光帝明白自己被奕山欺骗后,大为恼怒,立即将奕山降职留用,后又将其停职治罪,圈禁在专门关押宗室的宗人府空室内候审。不过,奕山很快就得到了释放,被调往新疆“襄办军务”。

英军在吃下厦门后,又不得不吐了出来,因为要长期占领此地,就需要占用为数不多的总兵力当中的一部分,而且来自伦敦的首相巴麦尊明确表示了,他要的是舟山,不是厦门。

9月5日,英军主力撤离厦门,北上浙江。

9月26日,第二次定海之战爆发,定海镇总兵葛云飞、浙江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安徽寿春镇总兵王锡朋牺牲。

10月1日,定海再度失陷。

10月8日,英军留下400名士兵和3艘运输船驻守定海,次日,英军舰队驶往镇海。

金鸡山,失守。

招宝山,失守。

在绝望中,两江总督裕谦自尽,道光帝事后追赠“太子太保”。

在裕谦浴血奋战的时候,提督余步云建议他放弃抵抗,向英军乞和,遭到拒绝后,他临阵脱逃。后来,余步云被道光帝“即行处斩”,他是鸦片战争中唯一被执行死刑的高级官员。

▲ 裕谦

余步云的“奸”,正好衬托出了裕谦的“忠”,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忠奸总是一起出现,就像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一样。

镇海失守后,道光帝起用了奕经,和奕山一样,他也是皇室成员,不过血统更纯,是雍正帝的四世孙。

10月30日,奕经南下,11月8日抵达山东泰安,11月22日抵达江苏扬州。然而,到了江苏后,奕经突然停了下来,在苏州一带停留了整整两个月。

他在干什么呢?他在等各地的兵马聚集起来,他雇佣了大量的壮丁,为了威慑英军,对外号称精兵十二三万。

1842年3月10日,清军积攒了四个月的努力,终于在浙东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唯一的收复失地的反攻。

然而,四个月的努力,在四个小时内就土崩瓦解。奕经在反攻中,用到的士兵大多是雇勇,这些人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与英军交战,岂不是送死?又岂能让他们临危不乱,靠说教吗?靠道德的感化吗?靠皇恩的浩荡吗?

老子从不怕死,就怕死的时候,不明不白。

经过这么大的阵仗后,浙江巡抚刘韵珂公然倡导“抚”议,在战争初期,他可是地地道道的主战派,主张“剿”。

何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因为看到了现实,根本打不过。

要知道,主张“剿”的未必都是忠臣,主张“抚”的也未必都是奸臣。

琦善在一开始也是主张“剿”的,在他看到天津的英军舰队时,才主张“抚”。

甚至可以说,当时的绝大多数“抚”派官员,在一开始的时候都是主战派。

刘韵珂提出了十可虑,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英军船坚炮利,咱打不过。

有趣的是,在主和派的阵营中,在粤、闽、浙、苏四省中,负有实际责任的官员都变成了主“抚”者,再也找不到主“剿”者了。这四个地区,都是鸦片战争的战场。而大部分内陆官员,从未与英军交战过的地方,整日喊打喊杀,是一以贯之的主战派,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自己对朝廷的“忠心”与“热爱”!

1842年5月9日,钦差大臣耆英抵达杭州。他的到来,在奕经看来,着实带来了不少压力。

道光帝的意思很明确,由奕经主战,而后耆英主和,如此,自己在与英国的谈判中,才不会显得被动。

5月18日,中英爆发了第二次乍浦之战,英军在攻占乍浦时付出的代价远超厦门、定海和镇海,共有9人死亡,55人受伤。在乍浦驻防的八旗官兵拼死作战,使英军震惊,因为这里有他们的家人,有他们的妻儿,他们不能逃也无处可逃。

吴淞之战是鸦片战争中的倒数第二战,攻占乍浦后,次日,英军水陆两路进犯上海县城。上海县城守军望风而逃,英军未遇抵挡便占领了上海县城。英军占领苏松太道道台衙门和上海县衙门,将司令部设在城隍庙。英军在上海县城大肆抢掠,豫园亦遭到严峻破坏。

吴淞之战,两江总督牛鉴、徐州镇总兵王志元逃跑,江南提督陈化成英勇战死!

有人说,要是当时牛鉴等人不逃跑,也和陈化成一样英勇抗战,说不定就能击溃英军,要是上海的守军不撤退,也许还有机会。

实际上,以上纯属瞎扯淡!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英国的兵力,到1842年8月为止,英国在华的海军舰船为,战舰25艘,轮船14艘,此外还有运兵船6艘,医院船1艘,测量船2艘,雇佣船约60艘,当时,英军的海陆总兵力达到了两万。

两万,虽不多,但这在西方的殖民扩张史上是一支罕见的强大军团。

1842年7月21日,英军开始进攻镇江,就兵力而言,英军此时处于绝对优势。

镇江是鸦片战争中英军攻击诸要点设防最为薄弱的,但镇江之战却是鸦片战争中抵抗最为强烈的。英军投入的兵力最多,但遭到的损失也最大,共有39人死亡,130人受伤,这些数字相当于清军设防最坚强的虎门、厦门、定海、镇海、吴淞之战英军伤亡的总和!

打到这个份上,就连道光帝也动摇了。

8月4日,英军进逼南京,扬言要进攻南京城。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慑之下,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妥协退让,委曲求全,被迫在静海寺、上江考棚等处与英军议和。

一位英国军官在其回忆录的结尾,用大写的字母写下了一句颇为得意的话:

CHINA HAS BEEN CONQUERED BY A WOMAN.

中国被一女子征服了。

▲ 维多利亚女王(上)与道光帝(下)

此处,该女子指英国女王维多利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