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的几点小建议(上)
文: Lachel
来源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2021 年,我给自己定的一个关键词是「平衡」。
说到平衡,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所谓的 Work-Life Balance。但我并不喜欢这种说法,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把工作和生活放在了对立的两极。
工作和生活存在天然的对立吗?其实不是的,工作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排斥的并不是工作本身,而是「迫不得已」的工作。
所以,我们不妨把视角拔高一点,把目光聚焦在生活本身。
如果把我们每天所经历的一切,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思考、休息、娱乐,都理解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可以怎么样,来让「生活」这个整体的图景,更丰富,更完美?
以下的这几点,是我对新一年的想法和规划,在这里分享给你,也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
01
「低价值」和「高价值」的平衡
你的一天是不是这样的:
早上,被闹钟唤醒,洗漱,花1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去上班。
到了公司,开会,对接,内部沟通,跨部门沟通,反复确认需求,回邮件,回信息,汇报。
下班到家,吃饭,洗澡,整理未完成的事务,时间已经到了9点、10点。
想干点别的,但实在觉得很累,于是告诉自己「算了,明天再说」,追两集剧,看一期综艺,睡觉,又一次重复这样的生活……
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一天,把自己做的事情大致列出来,然后问一问自己:
我做的这些事情,它们对我的价值是什么?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讲过:我们每一天,都需要做很多「不得不做」的事情,来保证我们的生存和稳定性。比如通勤、做饭、做家务、带孩子、公司里无穷无尽的会议、繁琐的事务和流程、千头万绪的沟通……诸如此类。
这些事情很多时候是无法避免的,但本质上,它们是「低价值」的:它们大多是一些机械重复和支撑性的事情。不做,会有麻烦;但做了,也没有什么好处。
你只是在完成外界赋予你的某个社会角色的任务,比如「员工」「主管」「父母」「消费者」,仅此而已。
那么,什么是「高价值」的呢?一定是一些对你有成长的事情;
可以帮助你缩短从「现在的自己」到「理想的自己」之间距离的事情;
是你发自内心想去做的,能够使你在未来获得更多自由度的事情;
是可以成为你的成果,成为你垫高未来视野、认知和思想的基石 —— 的事情。
所以,我们的每一天,要去做 todo list,但更要去做 done list。
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去思考:
我这一天里面,有多少时间,耗费在「低价值」的事情上?
剩下能够投入在「高价值」事情上的时间,又有多少?
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100%的时间都能投入到「高价值」的事情上,但这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按我个人的经验,每天能把「低价值」的时间缩短到50%,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因此,新的一年,我想跟你一起这样做:
1)尽可能缩短「低价值」事情的时间,腾出时间和精力,去做「高价值」的事情。
比如:能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反复沟通?能否把零散的事情集中到一个时间段去做?能否把不重要的事情推迟或拖延?能否把流程进一步简化或缩短?能否拒绝一些不必要的请求?诸如此类。
你的时间,要花在那些「能够使你的每一天,都跟以往的每一天不一样」的事情上面。
2)如果实在无法缩短,试着给它们赋予价值。
举个例子:很多人以为我从来不娱乐,其实不是的,我也会看小说看电影。娱乐是人的基本需求,没有必要去抹杀它。我们要做的,一是节制(参考上一点),二是加入自己的思考。
比如:这部电影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怎么样才可以更好,你能否试着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比如:这部小说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实现的,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你从中可以总结、提炼出什么?
走马观花的经验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是什么呢?是你的停驻,审视,加工和筛选。你的思考过程,使得这些经验被你内化、吸收,成为你知识体系和生命体验的一部分,成为你用来理解新事物、思考新问题的一部分。
这才是有价值的。
02
短期和长期的平衡
人永远是需要反馈的。
一件事情,做了,能够有即时的反馈,我们就会继续去做;反之,如果这种反馈不够强烈,或者反馈的延迟太长,我们就会倾向于不去做。这是大脑的天性。
但这样一来,我们就很容易被塑造出「短视」的习性:只看重眼前的短期收益,而无视长期的回报。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学习。为什么许多人都觉得学习是需要「坚持」的?就是因为学习往往没有短期反馈。它可能在未来带给你很多回报,但在当下,这些你都看不到。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要依靠意志力去「自律」吗?不是的。我一向都不提倡所谓的「自律」,因为它没有任何意义 —— 一个人是依靠「自律」才能坚持长久地做一件事情吗?不是的。是因为他坚持了下来,我们才说他「自律」。
更本质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动力-阻力」模型。一件事情,你去做的动力超越了它本身固有的阻力,那你就会去做。反之,你就不会去做。就是这么简单。
短期反馈的本质是什么?无非也是在「动力」上面添砖加瓦罢了。
那么,如何强化自己的动力,减少阻力呢?可以从下面两点入手:
1)增强动力:想象未来的自己
脑成像实验发现:人天生就有短视的倾向。当人们讨论和思考「未来的自己」时,他们激活的脑区,跟讨论「别人」时是一致的,而跟自我反思和审视时是不一致的。
也就是说:我们会把「未来的自己」默认成跟自己没有关系的「陌生人」,因而,会减少为了「未来的自己」而努力和奋斗的动力。
所以,一个有效的练习是:每天抽出10-15分钟,想一想:
1年后的我会是什么样的?3年后呢?5年后呢?10年后呢?
我期望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不希望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不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能够有效地帮助你在「现在的自己」跟「未来的自己」之间建立一道桥梁,从而帮你把未来的自己跟自我进行关联和绑定,强化你的动力。
2)减少阻力:把长期习惯嵌入到每天的行为惯例里
如何才能长期坚持一个习惯?最有效的做法,不是强迫自己去坚持它,而是把它拆解成最简单的步骤,并把它安排到一个旧习惯的后面。(也就是我说过的「一……就……」方法)
等第一步已经完全内化、习惯了,再去进行第二步。以此类推。
举个例子:你想让自己每天多读书、多思考,就可以这样:在沙发旁边放几本书,告诉自己:一洗完澡,我就读15分钟的书。
等到这一步已经完全习惯了,你哪一天不读书就觉得不舒服了,再增加强度:一读完书,我就用手机写200字读书心得……
习惯之所以能成为习惯,正是因为它不需要花费「意志力」去行动和维持,而是靠场景的提醒,以及大脑会「保持行为的惯性」这一习性。
不妨试着把你的每一天,在短期行为和长期行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比如:每天拨出大约15%的时间,去实践一些缺乏短期反馈、但长期来看有价值的习惯,为你的未来做一个「储蓄」。——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