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红色寻访】红色历史从这里走来
大厅移步目深沉,
话说图文泪染襟。
烽火起时燃血色,
儿男赴难见丹心。
军中一将枪中闪,
乡里群英路上吟。
霪雨长天云已散,
风吹翠柏响琴音。
刘庆庆题
红色历史从这里走来
发改局退休干部党支部
参观东常村红色教育基地小记
10月13日,霪雨已久的天空终于放晴,阳光灿烂。我们发改局退休干部党支部一行十余人驱车来到位于南村镇东常村的展览馆接受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村党支部书记闫云飞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全程陪同,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解说。
东常村展览馆创建于2000 年6 月,地址在村中文庙。2000 年,文庙被晋城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处还是中共晋城组织早期活动的主要场所。晋城早期党员常文郁、赵树理、常子善等在此办有“晋山研究社”,开展革命活动。近年装饰一新的东常村展览馆的展览内容共分为三个展厅,11 个部分,即播撒火种、腥风血雨、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重整旗鼓、迎来曙光、艰苦创业、文明之花、太行明珠、战斗堡垒、继承遗志。展馆资料丰富、内容真实,面向普通民众,贴近现实生活。2008 年正式对外开放,当年5 月,东常村展览馆被晋城市委命名为晋城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随后很多单位及组织均有挂牌,把此地做为各自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
东常村,位于城区西南部山区晋普山脚下,属南村镇管辖,据市区l2公里,全村230户,810口人,1200亩耕地。这里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是原晋城县最早的革命老区,也是中共地下党组织建立最早的农村之一。1926年这里就成立了中共党小组,1927年成立党支部,当年年底,共产党员人数已发展到30名,占全县120名党员总数的四分之一。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常文郁是山西省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l926年经时逸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受党的派遣回村创建了晋城县第一个农村党小组——东常村党小组,次年扩建为中共晋城执委领导下的五个党支部之一——东常村党支部。当时,为了发动群众开展对反动势力的斗争,常文郁以研究学术为名,成立“晋山研究社”为掩护,建立了晋城第一个农民讲习所,会员人数发展到90余人,不仅有东常村的农民,而且还扩展到了南岭、土河等晋城南部山区的一些村庄,虽然只有存在短短五个多月的时间,但却首次点燃了晋城人民致力于推翻“三座大山”的星星之火,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革命先行者,为晋城乃至晋东南地区的革命能够燃成燎原之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时在东常村入党的常子善、常行先等人,后来都成为党组织的中坚力量,人民作家赵树理也是在东常村从事农民运动时由常文郁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转战南北的百岁将军闫捷三就是从东常村走出去的。
据史料记载,在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东常村党组织先后经历了蒋介石制造的“四·一二”政变、日伪军抢掠烧杀、闫锡山制造的“十二月事变”及“土岭事件”的血腥洗礼以及三年国内解放战争,党组织经过残酷的考验和锻炼,变得更加坚强,人民群众经受过锻炼变得更加勇敢,为了保卫家乡,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晋城,解放全中国,东常村曾先后数次出现过父送子、妻送郎、兄弟双双上战场的生动场面,当时仅有400余口人的小村庄,就有l83人参加中国革命,其中有97人踊跃参军杀敌,有62人为晋城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东常村人民不畏艰险、愈挫愈奋的精神风貌,用可歌可泣四个字来形容,一点都不过份。
新中国成立后,东常村人民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发扬老区人民能吃苦,能战斗的革命精神,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在非常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始终走在全镇经济建设的最前面,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元上升到800元。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们紧紧抓住党的富民政策,敢拼敢闯,敢为人先,带头搞煤矿、办企业,大力发展运输等第三产业,使全村的经济突飞猛进向前发展,到l997年工农业总产值由改革开放初的50万元,迅速增长到6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900元,率先在全县跨入第一批小康村行列。赢得了“北有东四义、南有东常村”的赞誉。2004年东常村的经济总收入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达到4000万元,人均纯收入4200元,进入了宽裕型小康的行列。如今,东常村道路整洁,水暖气电等各项基础设施齐全,村民们过得富足、幸福。村两委在做大做强做优企业的同时,继续打造绿色循环农业,全力传承红色文化,带领村民们在小康路上奋勇前行。
大家在这里听讲解,看图表,忆历史,看今朝,畅想未来,受到了一次形象而深刻的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思想情操有了进一步的升华。这正是:
大厅移步目深沉,话说图文泪染襟。
烽火起时燃血色,儿男赴难见丹心。
军中一将枪中闪,乡里群英路上吟。
霪雨长天云已散,风吹翠柏响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