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全文2】
.
讥讽篇(上)
诸葛亮讽周瑜
有目也是〖目丑〗 无目也是丑 去掉〖目丑〗边目
加女便成妞 隆中女子生得丑 百里难挑一个妞
有木也是桥 无木也是乔 去掉桥边木
加女便成娇 江东美女数二乔 难保铜雀不锁娇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南征,欲一统南北。诸葛亮(181-234)遂到江东与周瑜(175-210)、鲁肃共商孙、刘两家联合破曹大计,闲暇之余,常与周瑜互开玩笑。
周瑜气度狭小,却常常自命不凡。有一次,他以诸葛夫人黄氏面丑为题,对诸葛亮吟道:
有目也是〖目丑〗无目也是丑 去掉〖目丑〗边目
加女便成妞 隆中女子生得丑 百里难挑一个妞
诸葛亮听罢略略一笑,即刻反唇相讥:
有木也是桥 无木也是乔 去掉桥边木加 女便成娇
江东美女数 二乔难保铜雀不锁娇
“二乔”指大乔和小乔。小乔即周瑜的妻子。最后一句意思是说曹操早就钦慕二女美貌,特筑铜雀台想要金屋藏娇,以此羞辱周瑜。
畜生出蹄
两猿截木山 中问猴儿如何对锯
匹马隐身泥 里看畜生怎样出蹄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756)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气,总想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
两猿截木山中 问猴儿如何对锯
“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马隐身泥里 看畜生怎样出蹄
“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高则诚巧对客人
细颈壶儿 竟向腰间出嘴
平头梭子 却从肚里生繻
高则诚(1305-?),元末明初瑞安人,至正年间进士,著名的南戏剧本《琵琶记》就出自他手,高则诚小时候很调皮、活泼,聪明机灵,能诗善对。
有一天,他父亲在家里招待客人。当饭菜刚刚上桌,主人、客人都还没有入席时,高则诚竟偷偷地到桌子边用手去捏盘中的菜吃。客人看见了,笑着对高父说:“听说令郎善对,我来试试?”接着,他出句:
小儿不识道理 桌上偷食
高则诚眼珠一转,毫不在乎地对道:
村人有甚文章 席间出对
以“文章”对“道理”,以“席间”对“桌上”,极为工整。客人听了,顿时觉得讨了个没趣,竟然被一个小儿讥讽为不识文墨的乡野村夫。他非常气愤,强装笑脸,又指着桌子上的茶壶,说道:
细颈壶儿 竟向腰间出嘴
这是个双关语,既说茶壶,又指孩童。意思是刚到大人腰间高的一个孩子,怎么能和大人斗嘴呢?高则诚一眼瞥见母亲织布机上的梭子,再看了看客人,又来了个反唇相讥:
平头梭子 却从肚里生
同样用双关语,既说梭子,又指客人。意思是你一个普通人,怎么如此的搜肠刮肚找词寻句。客人听了哈哈大笑说:“高兄,能有这么个儿子真是幸事。”
徐晞对对子
劈破石榴 红门中许多酸子
咬开银杏 白衣里一个大仁
徐晞(生卒年不详),字孟初,江阴城内人,明兵部尚书。他因为不是科举出身,常被那些科举出身的同僚和士子们看不起。
有一次,在学宫里,有个进士指着孔子的牌位说:“认得这位老先生不?”意思是徐晞没进过学堂,没拜过孔子。徐晞回答得很巧妙:“认得呀!这位先生不是科甲出身的。”同僚们还是不服气。一次同行去城外,他们又嘲笑他。徐晞说:“我倒要领教一下各位的才学,出个对子可以吗?”这些人自恃科甲出身,有满肚子的学问,就回答:“请不要出得太容易喽!”徐晞一笑,给他们出了一联:
劈破石榴 红门中许多酸子
徐晞利用谐音,讽刺他们是黉门中出来一批酸文人。谁知这些“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的文士却无法对出以日常小事为题的对子,急得团团转。还是徐晞给他们道出下联:
咬开银杏 白衣里一个大仁
用“白衣”比喻非科甲出身当官的人,而“大仁”是说由白衣做官的人里,有我这么一个大人。这些文士由此十分佩服徐晞,再也不敢讽刺他了。
解缙智斗尚书
出水蛤蟆穿绿袄
落汤螃蟹着红袍
解缙少年能诗善文,聪慧无比,名声越来越大。这件事传到了王尚书耳里,他心想:一个毛孩子有什么了不起,准是乡下人少见多怪。为了亲自考察一下,他派人把解缙叫来。
解缙面无惧色地走上大厅。王尚书当着满堂官宦的面,想煞煞解缙的威风,也想借机显示一下自己的博学,就对解缙说:“你不是擅长对对子吗?我念出上句,你对出下句。答非所对,算输;间有停歇,算输。”他不等解缙答应,便抢先念道:
小犊无知嫌路窄
解缙觉察出王尚书的用意,把胸脯一挺,毫不示弱地答道:
大鹏有志恨天低
王尚书手指堂前狮子:
石狮子头顶焚香炉 几时得了
解缙紧答:
泥判官手拿生死簿 何日勾销
王尚书见事先苦心想好的这两道难题,一个也没难住解缙,心里暗暗着急。他改变主意,想利用解缙的“短处”替自己解围。他冷眼打量着解缙身上的粗布绿袄,恶意戏弄道:
出水蛤蟆穿绿袄
说完他得意地哈哈大笑,满堂官宦也讨好地跟着哄笑。
解缙却镇定自若,他双眼斜视尚书身穿的大红袍,待笑声过后,从容答道:
落汤螃蟹着红袍
王尚书本想显示一番自己的才学,不料偷鸡不着蚀把米,反倒在大庭广众之下丢了面子。他恼羞成怒,但又无可奈何,只得拂袖退堂。从此,解缙的名气就更大了。他有许多诗文、联语深受老百姓喜爱,一直流传至今。
解缙巧讽秀才
墙上芦苇 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 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缙,生而秀异,颖敏绝伦。因对对联的功夫了得,被人们誉为“对联大师”。有一些想要出名的人常常找他比试。
一天,有一个秀才要与他比试高低。两人一对阵,这个秀才便摇头晃脑地念道:
牛跑驴跑跑不过马
鸡飞鸭飞飞不过鹰
解缙听了,感到这个秀才可鄙可笑,当即就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他:
墙上芦苇 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 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副对联把那个无真才实学的秀才勾画得惟妙惟肖。秀才想嘲弄人却反被嘲弄,狼狈不堪,无言以对。此联流传了数百年,用来形容那些不自量力、轻浮、没素养、夸夸其谈、胸无点墨的狂妄之人。
于谦反讽和尚兰古春
牛头喜得生龙角
狗嘴何曾出象牙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明永乐进士,官至少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英宗复辟,将其杀害。
于谦少年时,勤奋好学,不仅有诗才,对对更是出口即成。相传于谦初到乡塾读书时,他的母亲把他的头发梳成双髻。有一天,他到乡间的学堂去,和尚兰古春看见了,就吟出:
牛头喜得生龙角
以此句取笑他。于谦听了,立即答道:
狗嘴何曾出象牙
于谦归家后,便对娘亲说:“从今后,不要再梳双髻,免得遭人取笑。”又一日,兰古春随寺院住持经过学馆时,又遇到小于谦,见他已改成三角状的发髻,便又戏吟一句:
三角如鼓架
于谦瞅定两个和尚,两眼滴溜溜一转,狡黠一笑,便脱口对出:
一秃似擂槌
兰古春大为吃惊,想不到这乳臭未干的娃儿,才思竟如此敏捷。虽挨了骂,仍赞叹不已,悄声对他师傅道:“瞧着吧,这娃儿长大后,前程难以限量,只怕要当个救世的元戎宰辅呢!”
兰古春本是和尚的俗家姓名,因为从小就只穿灰色的鞋子,因此法号叫做“灰鞋”。兰古春见于谦如此聪慧,就和他成了莫逆之交。后来于谦进入翰林院,随后又做监察御史,做到晋豫两省的巡抚,期间得罪了很多亡命之徒,多赖兰古春的保护。于谦遇到疑难案件,兰古春也会帮着他出出主意。在于谦身边,兰古春承担着保镖兼师爷的职务,地位超然,只是时不时地还和于谦互相讥讽一番。
武状元难文状元
两舟并行 橹速不及帆快
八音齐奏 笛清怎比箫和
杨慎(1488-1559),明朝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进士。嘉靖三年召为翰林学士,少时即以诗文知名,有诗文集《升庵集》和散曲集《陶情乐府》。
相传正德年间,杨升庵中状元后,从水路省亲,行至一河水较窄之处时,恰巧遇到武状元所乘之船行至此处。双方为了各自身份,便互争先后,结果双方都不能前行。为此,双方发生争执,武状元对杨说:“你是文状元,一定擅长对句。我乃一介武夫,就出一个上联。你如果对上来了,我就尾随在你的船后而行;你如果对不上来,就要让我先行。”杨慎自负文才,一口便答应了对方的提议。于是武状元乃出上联云:
两舟并行 橹速不及帆快
以“橹速”谐三国时东吴名臣“鲁肃”,以“帆快”谐西汉初期名将“樊哙”,意含“文不及武”。杨升庵一时难寻对句,不得不让自己的船尾随武状元之后而行。
这成了杨升庵的一大憾事。几年后,他的儿子儿媳拜堂鼓乐齐鸣之时,他突然高兴地大喊一声,原来困扰他多年的联语终于对出来了:
八音齐奏 笛清怎比箫和
以“笛清”谐北宋大将“狄青”,以“箫和”谐西汉名相“萧何”。鲁肃与樊哙相比实有高下,而狄青与萧何相比,萧何更胜几筹。杨升庵终于了却了平生一大憾事。
祝枝山春联戏员外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祝枝山(1460-1526)是明代书法家,“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其书,隶、楷、行、草诸体均工,尤以草书最有成就。
有一次,一个嗜财如命的员外请他去写春联,他凝思片刻,便提笔写下一副对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富员外读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很高兴,于是付了不菲的润资,设宴款待后还亲自送祝枝山出门。
谁知他把对联贴出去后,刚进家门便听门外有人高声念道:
明日逢春 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 少有余财
富绅气得七窍生烟,却有苦难言,只好自认倒霉。
唐伯虎巧讽富商
门前生意 好像夏夜蚊虫 输进输出
柜里铜钱 恰似冬天虱子 越捉越多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等。明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江南四才子”之一。有一天,一个富商带着唐伯虎一位朋友的信,来求唐伯虎为他新开的一个店铺写一副吉祥对联,以此装点门庭,招徕顾客。这个富商是一个胸无点墨、见钱眼开偏又喜欢附庸风雅的势利小人。唐伯虎了解到这些后,实在不愿为之费力,但又碍于好友面子,只好勉强写就一联:
财源似流水
生意如春风
岂料富商一看,面露不悦之色,认为“春风”、“流水”这些词太文气,太含蓄,未能把“发财”的意思点明,要唐伯虎重写,并要突出强调财源广进之意,句子粗俗点也不要紧。唐伯虎无意与他争辩,稍加思索,一挥而就,又成一联:
门前生意 好像夏夜蚊虫 输进输出
柜里铜钱 恰似冬天虱子 越捉越多
富商这才眉开眼笑,叩谢而去。谁知对联一贴出,围观的人差点笑掉大牙。
四秀才对联斗县令
上文章 下文章 文章桥 上晒文章
前黄昏 后黄昏 黄昏渡前遇黄昏
明朝万历年间,江西省临川县有四个秀才,名叫陈际泰、罗万藻、张世纯、艾南英,他们都是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学生,文采出众,远近闻名,人称“四才子”。
某年,当地来了个新县令。这个县令读书不少,能诗善对,自视甚高。上任不久,听得“四才子”之名,心中很不以为然,于是他令人去传“四才子”到县衙中来与他答对。谁知差人传过话后,一连几日毫无动静。县令心中先是疑惑,后来又想,恐怕这四个人乃是浪博虚名之徒,如今知道我有真才实学,又是一县父母,吓得不敢来了。又过了几日,县令便将此事淡忘了。
不久,县令坐轿出城办事,待事毕回城,已是下午。当他上到文昌桥头时,忽然发现桥中间躺着四个大汉,都没穿上衣,袒胸露腹,大模大样地伸开手脚躺着,见县令来了,也丝毫没有起来让路的意思。
跟随在县令身旁的衙役们见了这番情景,以为他们是哪里来的野汉吃醉了酒躺在桥上撒疯,于是赶上前去,抡起皮鞭,要将这几个人痛打一顿。谁知其中一个大汉将眼一瞪,叱道:“休得无礼!我等四人是你家老爷请来对对的!”差人们忙向县令禀报。县令才知这就是“四才子”,于是命轿夫们将轿子抬到近前。只听那四人齐声念道:
上文章 下文章 文章桥上晒文章
县令听了,大吃一惊。原来当地方言“章”与“昌”同音,“上文章”是说桥上四人俱都满腹文章,“下文章”是说文昌桥在四人身子底下,光着脊梁晒太阳,正是“文章桥上晒文章。”
县令沉吟良久,搜肠刮肚,许久不能对出。“四才子”哈哈大笑,说:“大人既然对不出,自当绕道而行,恕小民们不让路了。”县令羞愧难当,只好令轿夫们改道而行。天将黄昏之时,县令一行人来到一个渡口,等船渡河。此时暮色四合,野烟袅袅,附近几个村子笼罩在静静的暮色里,十分平静。县令不禁来了诗兴,于是问差人道:
“渡口旁的这个村子和对岸的那个村子都叫什么名?”
“告大人,渡口旁的村子叫前黄昏,对岸那个村子叫后黄昏。”
县令又问:“这个渡口叫什么名字?”
“这个渡口叫黄昏渡。”
“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县令嘴里念叨着,他本意是想把这几个名字融到诗中去,但嘴里来回一念,突然悟性大发,连连击掌道: “有了,有了!妙,妙!”
差人急问何事。县令道:“你速去告知'四才子’,我已将下联对出,让他四人到府中面听。”县令回到衙中不久,差人也转回来,手中拿一纸条,说:“告大人,'四才子’说他们不必再来,因为他们知道大人所作的下联必是纸条上所写的;并说如果他们所写的与大人不同,他们甘愿一步一叩到县衙向大人领罪。”县令接过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前黄昏 后黄昏 黄昏渡前遇黄昏
此联与县令所作的下联一字不差,县令无计可施,只好认输。
蒲松龄戏石先生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山东淄川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十九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当地一个姓石的乡绅心生嫉妒,想借出联索对以显露自己的“才学”。这天,他找到正在和小伙伴们玩耍的蒲松龄,指着在房顶上窜来窜去的一只猫,出了一个上句:
猫踩猫头瓦
蒲松龄想了一想,对道:
鸡啄鸡冠花
石乡绅又故意挑剔地说:“这'瓦’字只能和'砖’、'石’相对,怎能对'花’、'草’?不通,不通!”正巧不远处有段砖墙塌落,将一只小鸡砸死。石乡绅见鸡啄鸡冠花了,信口诌道:
细羽家禽砖后死
念罢,他自感不错,颇有几分得意。接着,便要蒲松龄来对。聪明的蒲松龄早知石乡绅的为人,就心生一计,假装初学不才,说:“我哪能对得上先生出的妙句。既然先生非要我学着对不可。就按先生刚才所说,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试着对对。”石乡绅信以为真,便点头同意了。蒲松龄又说:“不过,请先生帮我记记,要不然,对完后面的,前面的也就忘了。”石乡绅更高兴了。他就等着看这个小家伙的笑话了:“好,你说我记!”蒲松龄扳着指头,一字一字地对开了:“粗可对细,毛能对羽,有家必有野,有禽还有兽,石同砖成对,先与后可联,生死相对,自不必说。总算都凑上了,请先生连起来看看怎么样!”石乡绅照蒲松龄对的字一念,差点没把他气死,原来蒲松龄对的是:
粗毛野兽石先生
蒲松龄虽有才学,却屡试不第。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年年文战垂翅归”,“岁岁科场遭铩羽”。他饱尝了人生艰辛后,更加潜心攻读,发愤著述,创作出了《聊斋志异》。该书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白嘴对黑心
梅蕊未开 光棍先生白嘴
椒实既熟 夹壳长老黑心
周渔璜为了潜心攻读参加科考,住到一座古寺里读书。寺里的长老十分赏识他的才学,两人成了忘年之交,友情甚厚,经常在—起吟咏,有时还免不了相互戏谑几句。冬日的一天,长老见腊梅含苞未放,光枝上略露一点白痕,语意双关地出了一个上句:
梅蕊未开 光棍先生白嘴
“先生”双关,一指腊梅的白骨朵,一指周渔璜在此白吃饭。周渔璜自然会意,长老又与自己戏谑,笑了笑,当即予以报复:
椒实既熟 夹壳长老黑心
长老听罢,笑个不止,为能结识这个才华横溢的神童而由衷高兴,从此愈发看重周渔璜。
郑板桥巧驱恶霸
吃墨看茶听香读画
餐花卧酒喝月担风
在扬州,有一个外号“张老虎”的恶霸,仗着他在京城做官的舅舅的势力,在地方上横行霸道。他在运河边建了一座花园,经常和一帮牵强附会的文人乘船在河面上饮酒作乐,霸占住河面,不让过往船只通行。有人有急事请求让路,他就故意刁难,言称谁要想过去,必须先对个对联,否则就要等;等几天,由张老虎说了算。张老虎对子的上联是:
吃墨看茶听香读画
对子里的每件事,看似无理却又极有理,看似不通却极有神韵。这事传到郑板桥耳朵里,他很气愤,决定要好好惩罚一下这个恶霸。他扮成渔翁来到张老虎霸占的河面上。张老虎的爪牙一见便出来阻拦,高声说道:“老头儿,你要过去啊,可知你家张大爷的规矩?”
郑板桥说:“知道,知道。不就是对对子吗?他那对子对起来可容易了!”张老虎以为渔翁信口狂言,冷笑着说:“好。你若能对出,大爷我便把这河岸的花园拆掉;若对不出来,可别怪我张大爷对你不客气。”
只听得郑板桥答应了一声“好”,便扯起嗓门,高声对道:
餐花卧酒喝月担风
张老虎与这帮闲人一听,顿时无话可说,只得拆掉花园。从此,运河便畅通了。
郑板桥联讽苍松
青菜白盐籼米饭
瓦壶天水菊花茶
通州有个寺庙叫西寺,寺院广有田地。当家的和尚叫苍松,此僧书没读多少,却喜欢附庸风雅,有名人来上香,就请人作画、题词,却从不给钱,是个十足的势利小人。
这天,郑板桥在保艺园家里做客,正好苍松也在保家化缘。苍松看见了板桥,就像见了财神,于是拉郑板桥去西寺做客住。
开始的时候,苍松和尚招待得十分热情周到,每天的饭菜都很丰盛,泡茶用最好的茶叶,连茶具都是景德镇的细薄瓷。但是郑板桥知道和尚的性格,一个字都不写,每天只是看书。
过了三天,苍松便有些等不及了,主动找郑板桥闲谈,说寺里有很多字画,只是没有郑板桥的对联。郑板桥顾左右而言他,装作不明白,依旧每天看书。
又过了三天,苍松已经很不耐烦了,派了个小和尚送来文房四宝,并传话说:“忘了给先生准备文房四宝,还请先生有空写写字。”郑板桥心里很明白苍松的心思,还是每天只看书。
又过了三天,和尚已经想赶郑板桥走了。招待的饭也少了,茶也不好了。郑板桥见了,也不说什么,但是不画不写,整天一门心思读书。和尚见他这样,就把给他的待遇一再降低:饭只给一小碗,菜里一点油星儿也没有。郑板桥也没放在心上,照样住在寺里,一切如旧。
过了很多天,保艺园发现郑板桥在寺里受苦,就要接他回去。郑板桥对和尚说:“在寺里打扰了许多天,多亏方丈招待,过意不去,留副对子作为报答吧!”
苍松想不到最后还能得副对联,非常高兴。郑板桥从案子下边取出一副对子,上面写着:
青菜白盐籼米饭
瓦壶天水菊花茶
郑板桥将对子递给苍松和尚。和尚一看这联,顿时傻了眼。这样的对联,悬挂起来岂不让人笑
话,只好悄悄把它卖掉了
纪晓岚讽太监
三元解会状
四季夏秋冬
纪晓岚生性幽默,有急才。他值南书房时,常入宫奏事。一日,有个太监出对难他。句为:
三元解会状
古时候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纪晓岚不假思索,对道:
四季夏秋冬
太监问道:“四季乃春夏秋冬,所对春在哪里?”纪晓岚反问道:“春在哪里?只有你知道!”众人听了大笑。
魏源抱不平
油蘸蜡烛 烛内一心 心中有火
纸糊灯笼 笼边多眼 眼里无珠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晚清思想家、改革家、史学家、文学家。
魏源少时好打抱不平。当地一个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的举人,常常拿别人写的诗来冒充自己写的,到处招摇撞骗。魏源仗义执言,当众将这一丑行揭露出来,使那个举人狼狈不堪。
恼羞成怒的举人岂肯善罢甘休。一天晚上,村人聚会时,那个举人把手中的灯笼高高提起,并借题发挥,向魏源索对。他出的上句是:
油蘸蜡烛 烛内一心 心中有火
意思是说:小毛孩当众揭丑,对我大不敬,我“心中有火”。魏源听出了举人的弦外之音,一向以文思敏捷著称的他随即便对出了下句:
纸糊灯笼 笼边多眼 眼里无珠
真是针锋相对,毫不客气。那位“心中有火”的举人听了下联,更是气得火冒三丈,又怒气冲冲地念道:
屑小欺大乃谓尖
举人意思是说:你魏源小小年纪,竟敢与我作对,真“乃谓尖”了。魏源又当即回敬:
愚犬称王便是狂
魏源意在讥讽举人愚笨如狗,还要逞强好胜,着实“狂”了些。
讥讽篇(下)
曾国藩失面子
季子自命太高 与我性情相左
藩侯以身许国 问他经济何曾
曾国藩(1811-1872)、左宗棠(1812-1885)都是湖南人,又都是清廷重臣,但二人因政见不一,相互间不时戏谑嘲讽。一天,他们同到一官员家做客,曾国藩想灭灭左宗棠的威风,提出联对,于是出对:
季子自命太高 与我性情相左
这出句说左宗棠自命不凡,又将“左季高”(左宗棠字季高)倒嵌进去,要应对委实不易。可左宗棠也是高才,略一寻思,就对出来了:
藩侯以身许国 问他经济何曾
对句也将曾国藩的姓名倒嵌进去了,且对得工整。意思是说你曾国藩要报效朝廷,可是你有什么经国济世的才能呢?
曾国藩一听,犹如吃了一闷棍,心想,下次一定找机会找回面子。
巧联骂恶商
命即是钱钱是命
人不害我我害人
刘师亮(1876-1939),字云川,别号谐庐主人。四川内江人,性恢谐,常以对联讽刺、抨击军阀及乡绅,被誉为“蜀中幽默大师”。在刘师亮的家乡,有一个富商也姓刘。这个人表面上很慈善,实际上却无恶不作,常常用卑鄙的手段盘剥穷人。当地的老百姓都恨透了他。
有一年除夕,富商刘老板让人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色即是空空是色
人不恕我我恕人
刘师亮家和刘老板家是斜对门。刘师亮平时就看不惯这个本家,看到了这副对联以后,他轻蔑地一笑,便回家写了一副形式相同的对联,贴在自己家黄糕铺的门上:
命即是钱钱是命
人不害我我害人
刘老板见了,觉得这是在影射他,便生气地带着一大帮打手来到刘师亮家寻衅闹事。刘师亮看这阵势,一点儿也不害怕。他说:“老板,我家门上贴的对联,你怎么还管?我们穷人家做的是小本生意,卖不到钱,就要饿肚子,所以说'命即是钱钱是命’;还有,有时我家做的糕点不干净,有人说吃了拉肚子,这不是'人不害我我害人’吗?”
周围的人觉得刘师亮说得头头是道,都帮他说话。刘老板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道理,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刘师亮骂贪官
禁烟总局 警察分局 设此二大骗局 小民如何了局
督办贡生 警佐监生 有这两个畜生 大家安得聊生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拥兵自重。为了扩张地盘,军阀之间混战不已;为了筹集军费,他们想出各种花样来榨取百姓血汗。
军阀们打起了烟土的主意,在各地设立禁烟局,名义上查禁烟土,实际上与烟贩子串通一气。烟贩子若被抓获,只要交出一定数量的钱款,便被从后门偷偷放走。
某县禁烟局督办本是前清贡生、地方豪强,民国后投靠军阀。此人生性贪婪,一味要钱。烟贩子只要定期交钱,便可畅通无阻。他还常以禁烟为名,四处骚扰百姓,向百姓摊粮派款。
此人有个拜把兄弟,是前清监生,在警察局当警佐,也是个捞钱的好手。二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敲诈勒索,无恶不作,百姓深受其害。财力雄厚的烟贩子与他称兄道弟,无辜的百姓却被他们诬陷关押,非倾家荡产不能获释。二人手眼通天,金钱开路,早已将上上下下所有关节打通。百姓忍无可忍,怨声载道。
各界人士纷纷发电谴责当局,刘师亮听说后非常气愤,挥笔写下一副对联加以嘲讽。其联曰:
禁烟总局 警察分局 设此二大骗局 小民如何了局
督办贡生 警佐监生 有这两个畜生 大家安得聊生
此联用的全是白话,明白易懂,将二人的丑恶行径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此联一出,传遍全省,家喻户晓,有人甚至将此联贴于省府大门。当局见此事闹得难以收拾,为了平息民愤,只得将二人罢职。
智骂洋鬼子
骑奇马 张长弓 琴瑟琵琶八大王 王王在上 单戈成战
倭委人 袭龙衣 魑魅魍魉四小鬼 鬼鬼居边 合手共拿
传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那年,京城里发生一桩惊天动地的对联事件。日本军队里有一个中国通,此人极为骄横。他扬言:“中国人武的不行,文的也不行。”这天,他在城门上挂起白布条幅,写着:
骑奇马 张长弓 琴瑟琵琶八大王 王王在上 单戈成战
他还摆出打擂台的架势,说:“这是上联,限三天之内对上,否则,你们中国人每天过城门都要向它鞠躬,直到对上为止。”此人确是“中国通”,运用汉字的技巧也实在不低,而内容更露骨地表现侵略思想,说八国联军是踞于中国之上的大王,随便哪一个国家(单戈)都能把中国打败。面对这一挑战,京城百姓十分气愤,纷纷找有学问的人试对,要给他一点颜色看看。可一连三天,居然无人对上。要说难,也真难对 ,可咱们中国就没能人了吗?第四天,天蒙蒙亮,四面八方的人都朝城门跑去。原来,昨天夜里不知是谁挂上一条幅作为对答:
倭委人 袭龙衣 魑魅魍魉四小鬼 鬼鬼居边 合手共拿
“好!好 !”城楼下叫好声、鼓掌声响成一片,那个中国通急忙喊着“撤下来”,夹着两条联幅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民国总统不是东西
民犹此也 国犹此也 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 统而言之 不是东西
孙中山先生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叫总统。以前人们称惯了皇上,现在改叫总统,觉得挺新鲜。文学家王闿运曾作过一副对联:
民犹此也 国犹此也
总而言之 统而言之
对联嵌进了“民国总统”四个字,本是游戏之作,并没有更多的意义。但是,后来的北洋政府各派军阀钩心斗角,争权夺利,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几个总统走马换将,曹锟又收买国会、贿选总统,爆出一大堆丑闻,于是,有人在王闿运那副对联后面又加了几个字,将对联改为:
民犹此也 国犹此也 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 统而言之 不是东西
把联中所嵌的字挑出来,就变成了“民国总统不是东西”,极具讽刺意义。
袁世凯做“皇帝”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民国初年,北京一家中药店挂了一副对联,看到的人都拍案叫绝。联文是: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六君子”和“二陈汤”都是中药的两个汤头名,在这里用以讽刺窃国贼阀袁世凯做皇帝的丑剧。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野心勃勃想做皇帝,于是找杨度出面,联络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人组成“筹安会”,宣称“以筹一国之治安”,为袁世凯称帝鼓吹。人称此六人为“六君子”。上联便是讽刺袁世凯做皇帝的病是由此“六君子”开始。
下联的“二陈汤”,是指陕西的陈树藩和四川的陈宦等地方实力派的代表。其中,有一个叫汤芗铭的是袁世凯的亲信。他们都是袁世凯的心腹,捧袁称帝十分卖力。后来,蔡锷在云南首先起兵讨伐袁世凯,各地纷纷响应,形势急转直下,全国人民坚决反袁。二位姓陈的见大势已去,马上见风转舵,先后在陕、蜀两地宣布反袁“独立”。袁世凯见后院起火、众叛亲离,气病交加,皇帝没当几天就一命呜呼了。
胡军门不忘旧对
雪压竹枝头扫地 只因腹内空虚
风吹柳叶背朝天 足见眼前轻薄
清朝有位姓胡的文人,在落魄之年,给人当私塾教师。主人总看他不顺心,想辞掉他。有一日,天降大雪,主人大宴宾朋。来赴宴的都是本地名流。胡先生也被破例邀请来参加宴会。席间,雪越下越大,窗外的竹子都被雪压弯,头垂到地。主人对胡先生说:“有个对子,你能对上呢,这塾师的位子还是你的;否则,恐怕我要另请高明了。”说完,出了一对:
雪压竹枝头扫地 只因腹内空虚
胡先生知道,这是主人逐客的办法,并让自己当众出丑,十分气愤。人到情急之时,常常文思阻塞。胡先生一时想不到好对,又愧又愤,只好离开此地了。几年后,胡先生飞黄腾达,官至军门。忽然有一天,胡军门手下的人找到当年下逐客令的主人。虽说是“大人有请”,故主人的心却也乱跳不止,不知是福是祸。
一见面,胡公说:“您的那副对子,我一直没忘 。”故主人吓得一哆嗦,赶忙下跪:“小的不该如此,请大人恕罪。”胡公说:“请起,请起。出对以判赏罚,何罪之有?只是这对子出得太好了,害得我想了好几年。昨日春游,见柳枝为风所动,飘飘忽忽,猛然悟出对句,今日特向故主人交卷。”说完,取出一纸,上面写着:
风吹柳叶背朝天 足见眼前轻薄
这位故主人连“好”字都没敢说,羞愧无言,连忙叩谢而去了。
秀才改对联
父进土 子进土 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 媳失夫 婆媳均失夫
从前,有个进士老爷,专横跋扈,不可一世。有年春节,他为了炫耀,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了这么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正巧,镇上有个穷秀才,路过进士的家门看见了这副对联。他先是露出鄙视的神态,接着,又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到晚上,他见四下无人,就悄悄地在对联上加改了一些笔画。
第二天一大早,进士的门前围满了大堆看热闹的人,他们有说有笑,议论纷纷,大家都称赞:“改得好!改得好!”门外的吵嚷声惊动了进士老爷,他连忙打开大门,一看,立即昏倒在门前的台阶上了。
原来,进士门前的对联已被秀才改成了这样: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联活酒馆
东不管西不管酒管
兴也罢衰也罢喝罢
据说,过去某地有家酒馆,因经营不善,行将倒闭,全家人为此发愁。酒馆主人正要摘下酒馆招牌时,一位诗人上前打听为啥摘掉招牌。酒家说明缘由,诗人笑着说:“我能叫你的酒馆兴旺起来!”酒家说:“别开玩笑,你有啥办法?”诗人叫酒家拿来笔墨和红纸,挥毫疾书,写了一副大对联:
东不管西不管酒管
兴也罢衰也罢喝罢
接着又在横批上写了:东兴酒馆。过往行人见此显眼的对联都停步深思。这副对联恰好道出了当时的局面:官商勾结、官官相护,老百姓受地方恶势力的欺压无处诉冤,有些人就只好借酒浇愁。因此,这家酒馆顿时酒客盈门,兴隆起来。
牧童联讽秀才
鸡随犬行 遍地梅花竹叶
羊跟马走 连路松子核桃
春天到了,几个秀才一同出去郊游。他们来到村口的一条土路上,见路面上到处都是鸡、狗的足迹,有个秀才便随口吟出:
鸡随犬行 遍地梅花竹叶
一时间把同伴给难住了,个个冥思苦想,仍旧对不出来。正巧被路边一个牧童听见了,牧童觉得十分好笑,大声说道:“这有什么难对的,现成的就有一个。”几个秀才看着这个牧童,怪声怪气地笑了起来,讥笑道:“哟,你个放牛娃,对对看。”牧童顺手指指路上的羊屎马粪,大声对道:
羊跟马走 连路松子核桃
大家一看,那羊屎真像是松子,马粪也像是核桃,便不再作声。殊不知,牧童是在借机讽刺他们呢。
田登点灯
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州官叫田登。田州官欺压百姓,横行霸道,蛮不讲理。他还有个毛病,特别恨别人直接说出他的名字,认为这是“犯上”,对自己不尊敬。他叫田登,不单“登”字儿不许说,就连那些跟“登”一个音儿的字儿,像什么“噔”、“灯”也不许人家说。要是手下人没留神,说出了“dēng”这个音儿,田登二话不说,马上叫人拉下去,狠狠地打一顿屁股。这么着,手下人没一个敢说“dēng”这个音儿的。这倒成了田州官的一条法律了!
这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按照风俗,家家户户都要点花灯,预示今年是一个风风火火的年头。田登让人在城里贴出了告示,上面写着:“今天是元宵节,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城里怎么能“放火”三日呐?原来,本来应该写“放灯三日”的,可这“灯”不是跟“登”同音吗,一想到田州官的板子,谁还敢写“放灯”呀?这么着,满城的告示上,都写成了“放火三日”。老百姓一看,又是气又是笑。过个灯节,连个“灯”字都不准提,这叫什么世道!
有人就借这个事儿,干脆编了一副对联:
只准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这两句,后来成了一个成语,一直流传到今天,已经有几百年了。人们常拿这两句话来形容那些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的坏官儿。
何必问老子
稻粱菽麦黍稷 这些杂种 哪个是先生
诗书易礼春秋 许多正经 何必问老子
从前,有个很狂傲的秀才,学识虽不多,但偏爱显摆学问,常常到处找人比试才学。
这天,他来到一所学堂前,想和学馆里的老师比试比试才学。他走了进去,看见一群学童在玩游戏,于是,他大大咧咧地往大门口一站,大声说道:
稻粱菽麦黍稷 这些杂种 哪个是先生
那一群学童听了秀才的联句,一时愣住了,不知道如何应对。秀才一见,可得意了。当秀才正得意时,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学童站起来,走到狂秀才面前,把小胸脯一挺,伸出大拇指,很神气地对道:
诗书易礼春秋 许多正经 何必问老子
狂秀才听了,羞得脸都红了,在学童的哄笑声中迅速地溜了。
爹娘成对
天增日月娘增寿
春满乾坤爹满门
相传,在洛阳城内住着一位吝啬的老财主,他没读过几天书,却又喜欢附庸风雅,常常以文人自居。
这年,正逢他老母亲六十大寿。寿辰那天,他为母亲张灯结彩,大摆宴席。他舍不得花钱请人写一副对联贴在大门口,只叫账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联写出来贴在门上。
账房先生正写时,老财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亲祝寿,应该写得具体点才好,于是让账房先生把上联改为:
天增日月娘增寿
老财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想了一下,又叫账房先生把下联改为:
春满乾坤爹满门
账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说:“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财主听了不以为然,还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娘不正好嘛!”
村童妙讽“周不行”
天心阁 阁落鸽 鸽飞阁未飞
水陆洲 洲停舟 舟行洲不行
橘子洲又称水陆州,位于长沙市区对面的湘江江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洲。橘子洲头有个天心阁,是游览胜地。
相传古时候有个姓周的大官,自以为文武双全,自负得不得了。有一天,他带了一班随从来天心阁游玩,抬头看见几只鸽子在上面跳跃啄食。低头一想,正好炫耀一下自己射箭的本领。
随着一声弓响,羽箭飞了,鸽子倒还在那里站着。周大人一看,自己出了丑,很恼火。有个手下很会拍马屁,说:“大人真是好箭法!只是此处太吵闹了,所以没射中鸽子。不如大人咏诗作联让我们见识见识吧!
周大人一听,这下属说得有理,就顺势下了台阶,并说,要是谁答出了下句,便赏银十两。随从中立刻发出一片欢呼声。周大人以鸽子为题出道:
天心阁 阁落鸽 鸽飞阁未飞
旁边的人都说答不出来,就算有能答出来的也不敢答。
这时,正好来了一个送茶的村童,他刚好上了几年学,也会对句。他说,我能对上:
水陆洲 洲停舟 舟行洲不行
大家一听,齐声叫妙,周大人只好把十两银子赏给了村童。
在回去的路上,周大人细细一琢磨,如梦初醒,急忙下令把那个对自己不恭的村童抓回来,可哪里还见得着村童的踪迹?
张弓无颜因李木
弓长张张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
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
从前有个善于张弓善箭的人,名叫张弓,人称“张弓手”。他虽然射得一手好箭,但却喜欢自吹自擂。
一日,他在野外练习箭法,旁边有不少人围观,见他百发百中,纷纷为他叫好。张弓更加得意忘形,于是他放下弓箭,要来纸笔,挥毫写了一副对联:
弓长张张弓张弓手张弓射箭箭箭皆中
张弓写完后,众人凑上前一看,看不大懂。正在议论之时,有一个路经此地卖弓的人也挤进来看热闹。他看了上联后,微微一笑,随即拿出自己的弓,请张弓试一试。
张弓大模大样地走过来,道:“不费吹灰之力。”可说来也奇怪,他一连试了几张弓,虽然使尽了平生之力,憋得脸红脖子粗,却没有拉开一张。
这时,卖弓的人上前问:“你可知道这是什么木料做的吗?”张弓摇摇头,答曰:“不知。”卖弓人说:“我这弓都是用李木做的。”张弓惊讶地问:“李木并非良材,怎能做出如此之硬的好弓?”卖弓人笑道:“这就要看木匠的本事了。”接着,木匠走到桌案前,拿起笔,在张弓的上联下边写出了下联:
木子李李木李木匠李木雕弓弓弓难开
众人看了这副对联,仍感不解,要木匠解释。木匠于是说:“他姓'弓长张’,我姓'木子李’;他叫'张弓’,我叫'李木’;人称他'张弓手’,唤我'李木匠’;他善'张弓射箭’,我却善用'李木雕弓’;他射箭'箭箭皆中’,可惜拉我的弓却'弓弓难开’。”
众人听了哄堂大笑,张弓羞愧得无地自容,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从此再不敢在人前夸耀自己。
酸秀才路边出丑
大箩是箩 小箩也是箩 小箩装进大箩 两箩合一箩
棺材是材 秀才也是才 秀才装进棺材 两才合一材
有一秀才,平日里自视甚高,走起路来都是眼睛朝天。有一日他到外边游玩,黄昏时遇见一个农夫卖菜归来。农夫肩挑竹箩,一口大一口小。秀才见了,不禁引起文思,随口吟道:
大箩是箩 小箩也是箩 小箩装进大箩 两箩合一箩
秀才吟罢,觉得甚妙,便又高声反复吟诵。农夫见他那副酸溜溜的样子十分厌恶,刚巧路上又过来几个人,抬着一口棺材。农夫灵机一动,也对着秀才高声吟道:
棺材是材 秀才也是才 秀才装进棺材 两才合一材
秀才听毕,满脸通红,真想找一个地缝钻进去。
学生讽对先生
抓而痒 痒而抓 不抓不痒 不痒不抓 抓抓痒痒 痒痒抓抓 越抓越痒 越痒越抓
生了死 死了生 有生有死 有死有生 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 先生先死 先死先生
古时候,读书人都喜欢吟诗作对。在学堂,私塾先生出上联,学童对下联。
有一日,私塾先生出了一句歪联:
抓而痒 痒而抓 不抓不痒 不痒不抓 抓抓痒痒 痒痒抓抓 越抓越痒 越痒越抓
先生说完便让学童对,见学童们想了半天没有一个人能对出联来,便骂了一句:“你们这些笨蛋,看哪个能先答出来。”
有一个学生听罢,心想,就以“先生”二字来对。于是他站了起来,说:“先生,我来对。”先生点了点头,学生开口对道:
生了死 死了生 有生有死 有死有生 生生死死 死死生生 先生先死 先死先生
先生听了,火冒三丈,跌坐在椅子上,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励志劝诫篇(上)
王禹偁做客
鹦鹉能言宁比凤
蜘蛛虽巧不如蚕
宋初现实主义诗人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人,有《小畜集》。北宋初年的诗歌大多是轻佻浮华,缺乏人民性,王禹偁极力反对这种风气。
王禹偁幼年聪慧伶俐,七八岁便能诗文,是远近闻名的“神童”。相传他的父亲是一个磨工。一日,济州从事毕士安听说王禹偁是个要强的孩子,就把他找了来,对他说:“你们家靠磨面过日子,你能不能拿石磨作首诗?”
王禹偁不假思索,随即吟道:
但存心里正 何愁眼下迟
得人轻借力 便是转身时
毕从事对他的才华感到惊讶,邀他至府中做客。席间,毕从事一直称赞王禹偁出口成章、能言善辩。然而众人见他出身庶民,年幼而且寒酸,于是有鄙视之意。一位私塾先生便出一上联让他对:
鹦鹉能言宁比凤
意思是说,即使你能讲几句诗云曰,但也只能像鹦鹉学舌,怎比得凤凰的高贵呢?王禹偁会其意,便回敬道:
蜘蛛虽巧不如蚕
意思是说,蜘蛛虽说也能拉丝,可比蚕差远了。蚕吐出的蚕丝能织出漂亮的绸缎,可蛛丝就不成了。
毕士安一听小禹偁对得这么好,挺佩服。以后,也不拿他当晚辈看了,见面就叫他“小友”。
观音点化苏东坡
发愤读遍天下书
立志识尽人间字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父亲苏洵的影响,非常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记忆力特别强,每看完一篇文章,就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经过几年苦读,年轻的苏轼已是饱学之士,别人看不懂的书,他能看懂;别人不认识的字,他能认识;别人不理解的文章,他能发一通议论。这样一来,许多人对他佩服三分,有的甚至要拜他为师。
苏轼名噪一时,洋洋自得。启蒙老师见了,很是担忧,特地送给他一张“学无止境”的条幅,可苏轼看后却不以为然,随手把条幅丢在书房角落里。
苏轼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
读遍天下书
识尽人间字
看了苏轼以当代才子自居的对联后,有的人点头称赞,有的人却连连摇头。启蒙老师气得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安。
传说这事被观音大士知道了。一天,他变成一个老翁,下凡间来找苏轼。这天,苏轼正在家里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他出来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便问道:“老人家有什么事?”观音指指门上的对联,问:“先生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
苏轼一听,傲慢地反问道:“难道我能骗人?”
老翁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一本书,请先生帮我识识看,那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轼想:这有何难!他接过书,看也不看,就说:“你听着,我念给你听!”可当他把书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时才发现,那书上的字他竟一个也不认得。老翁在一旁连声催道:“先生,你快念呀,快念呀!”
苏轼急得满头大汗,这书上的字他从来没见过,怎么能念得出来呢?他只得问:“你这书是从哪里来的?”
老翁说:“先生,别问是哪里来的啦。天下的书你不是都已读完了吗,快念啊?”
苏轼满脸通红,只好如实回答说:“我没有读过这本书。”
“你这本书都没有读过,那为什么要贴这副对联呢?”老翁问道。
苏轼听了,羞愧万分,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老翁忙上前阻止道:“慢!我把这副对联改一下吧。”边说边把对联改成:
发愤读遍天下书
立志识尽人间字
“年轻人,不要再狂妄自大了!学无止境,学无止境啊!”观音现了原形,谆谆告诫道。
苏轼听了,茅塞顿开。回到书房,谦恭苦读,勤奋学习,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少年汪应辰立志
马蹄踏破青青草
龙爪擎开白白云
汪应辰(1118-1176),南宋信州玉山人,字圣锡,自幼聪明而凝重,善于吟诗作对,且常常语出惊人。绍兴年间十七岁时考中状元。官拜吏部尚书。
汪应辰小时候,家里贫穷,读书学习连灯油都买不起,他就利用闲暇时间拾柴卖以挣几个小钱。因为买不起书,他就常常向别人借书诵读;一经过目则不忘。他十岁大的时候,在乡里就已经颇有名气了。学校的老师想试一试他的才学,就出句让他对:
韩愈十三而能文 今子奚若
汪应辰应声对道:
仲尼三十而论道 惟公其然
为生活所迫,汪应辰十几岁就到县里去做工。当时,喻樗在玉山县任县尉,汪应辰正是他的下属。喻樗听人说这个小伙子善于作对子,就在一次训练间隙把他召到跟前,指着旁边的几匹马出联道:
马蹄踏破青青草
汪应辰不假思索,对道:
龙爪擎开白白云
对句工整而巧妙地表达出非同寻常的志向。喻樗一听,大为惊异,说:“这个孩子他日必定成大器。”
陈好智对朱熹
一行朔雁 避风雨而南来
万古阳乌 破烟云而东出
南宋时,福建省有个叫陈好的孩子,从小聪明好学,勤奋读书,被当地老百姓誉为神童,八岁时便成了远近有名的小才子了。南宋大理学家朱熹(1130-1200)便是他父亲的老师。
有一次,朱熹为了一些事情,专程来到陈家。到了陈家之后,看到小陈好聪明过人,惹人喜爱,朱熹就想试试他的才学,于是把他叫到跟前,出了一句上联:
一行朔雁 避风雨而南来
在这上联中,朱熹借候鸟大雁南飞,责备南宋当朝胆小怕事,不敢北上抗金。
陈好听了,也觉得这上联不简单,想了一会儿才对道:
万古阳乌 破烟云而东出
下联既赞叹了师祖的学识修为,又借机抒发了自己的远大志向。
徐达弈棋对联
残棋半局 车无轮 马无鞍 炮无烟火卒无粮 喝声将军 提防提防
古画一轴 龙不吟 虎不啸 花不闻香鸟不叫 见此小子 可笑可笑
徐达(1332-1385)自小聪明过人,且善于象棋,幼有“象棋神童”之美誉。后来,徐达投奔洪武皇帝朱元璋,被封为开国元帅,辗转南北,功勋卓著。明建都南京后,徐达被明太祖朱元璋封为中山王,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
有一次,明太祖和徐达在莫愁湖畔下象棋,明太祖要求徐达拿出真本领来对弈,徐达只得硬着头皮与皇帝下棋。这盘棋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都未分出胜负,正当朱元璋连吃徐达两子而自鸣得意时,徐达却不再落子。
朱元璋得意地问道:“将军为何迟疑不前?”
徐达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答道:“请皇上细看全局。”
朱元璋仔细一看,才发现棋盘上的棋子已经被徐达摆成了“万岁”二字。朱元璋一高兴便把莫愁湖赐给了徐达,并在此建一座豪华的亭楼,名曰“胜棋楼”。
徐达因战功显赫,历来认为自己建国有功,时时居功自傲,飞扬跋扈。有一天,他在“胜棋楼”大摆宴席,大肆张扬,请他的一帮同僚喝酒祝贺。席间,众人酒足饭饱,少不了吟诗撰对取乐。
首先是常遇春就莫愁湖吟诗一首:
占全湖绿水芙蓉
胜国君残棋一局
看终古雕梁玳瑁
卢家庭院燕双飞
这首诗既点缀了莫愁湖的美景,又蕴含明太祖弈棋输于徐达的典故。
轮到刘伯温吟诗,刘伯温看见徐达这样居功自傲,十分担忧,有意点拨他,看见厅堂挂有一幅《龙吟虎啸图》古画,触景生情,说:“徐老弟,我这里有一上联,请你答对下联,若你答得好,我就喝酒;若你答得不好,我就喝酒如何?”
徐达高兴地说:“请军师赐教!”
刘伯温就出了上联,联曰:
残棋半局 车无轮 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 喝声将军 提防提防
到徐达答下联,他也是触景生情,看见厅堂上有一幅《龙吟虎啸图》,他认为自己南征北战,为大明江山立下丰功伟业,正是他意气风发的时候,于是,灵机一动,也随口浪声吟道:
古画一轴 龙不吟 虎不啸 花不闻香鸟不叫 见此小子 可笑可笑
席上,三清道观的清虚道长见徐达戎马半生尚能对出这样的好联,认为实是不易,但也见其联中显出盛气凌人之势,不禁摇头叹息,说:“王爷,你的象棋造诣极深,真是令贫道心悦诚服,心悦诚服啊!”
徐达得意洋洋地说:“哼!说到弈棋,我不是吹的,可谓天下无敌。”
老道见他如此张狂,便说:“王爷,官场如棋局,荣辱祸福,瞬息万变,错投一子,就全局皆输啊!我这里倒也有一副有关象棋的对联,望与王爷共勉。”
徐达道:“请道长赐教。”
道长于是给徐达撰了一联:
湖本无愁 笑南朝迭起群雄 不及佳人独步
棋何能胜 因残棋误投一子 致教此局全输
席散,徐达走后,老道摇头对刘伯温叹息说:“军师,你提醒他'提防,提防!’他就是不知提防啊!”
刘伯温说:“这是天意。天意难违啊!”
不久,徐达果然被洪武皇帝朱元璋所杀。
朱棣作“主”
天寒地冻水 无一点不成氷
国乱民愁王 不出头谁作主
朱棣(1360-1424)在北平的时候,认识一个叫道衍的和尚。道衍一见朱棣就说:“要是有我帮着您,保准让王爷您戴上一顶“白”帽子。”朱棣一听就明白了:戴上一顶“白”帽子就是指当皇帝。朱棣很高兴,就把道衍留了下来。
后来,朱棣的侄子朱允炆当了皇帝,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最不放心的就是他的四叔燕王朱棣,他想了好些法子,想借削藩削弱朱棣的势力。朱棣也不想坐以待毙,就准备起兵推翻建文帝。
这年冬天,燕王坐在屋里想心事,一抬头,看见了屋外房檐儿下边的冰柱子。随口念了一句:
天寒地冻 水无一点不成氷
表面上是在说,北京冬天的寒冷天气,一点水就能结成冰(古代的“冰”写作“氷”)。其实,这是朱棣在借题发挥,他正在为出不出兵攻打建文帝犹豫不决。道衍早猜透了燕王的心事,他眼珠儿一转,马上对了个下联:
国乱民愁 王不出头谁作主
意思是说:国家乱糟糟的,老百姓愁眉苦脸的,盼着出个好皇帝,您这个做“王”的,要挺身而出,为民作主。“王”字出个“头儿”,正是个“主”字,和上联一样,也是拆字对。真正的含义是说,要是燕王您不挑头干大事,有谁还配作这个“一国之主”呢?这是道衍在给朱棣打气:别拿不定主意了,赶紧起来干吧!
不久,朱棣就在北平起兵,后来打败了建文帝,做了皇帝。
幼年解缙服相爷
天做棋盘星做子 谁人敢下
地作琵琶路作弦 哪个能弹
解缙出身贫穷,七岁时能作联吟诗,出口惊人。
相爷听说后想,小小的人能做这样对联,倒是稀奇,但不知是真是假。于是命家人去叫他来当面一试。小解缙进了门,相爷把他迎入客厅。分宾主坐下后,相爷从桌上拿起一本书晃晃说:“老夫听说你有万卷之书,书藏在哪里?”小解缙指指肚皮说:“就在这里。”相爷又问:“既然如此,那我出联你能对吗?”小解缙眨眨眼睛说:“何止能对!”相爷看这小家伙口气竟这么大,不觉有些好笑,便出联道:
天做棋盘星做子 谁人敢下
小解缙想,这难不倒我,略一思索,便对道:
地作琵琶路作弦 哪个能弹
相爷见小解缙对答如流,大为吃惊。正找不到好的课题,忽见壁上有一幅《月夜杜鹃图》,也来不及细想,就信口出了一联道;
月下子规喉舌冷
小解缙见他行文已乱,故意照式对个下联说:
花中蝴蝶梦魂香
谁知相爷只顾后,不顾前,一见别人句子有毛病,马上挑剔说:“试问花中蝴蝶,倘不睡去,哪来的梦魂香甜?”
小解缙又眨眨眼睛说:“然而月下子规也未必启口,喉舌之冷,一样无从说起!”相爷一听,啊哟,我也错了!便问小解缙:“那么依你说又当如何?”
小解缙说:“如果把'月下’改作'啼月’,'花中’改作'宿花’,岂不是'舌冷’'梦香’?”
相爷想要叫好,但又反问:“你既然早已知道,为何将错就错?”
小解缙笑道说:“因为相爷失口在先,解缙之所以将错就错,无非是步相爷后尘,照葫芦画瓢罢了。”
相爷听后心服口服,等解缙长大后,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他。
马愉幼年志向远大
风吹鹊巢 一二子连窠及地
雨打猴穴 众诸猴带露朝天
马愉(1395-1447),明代山东临朐县人,字性和,号澹轩。宣德年间状元,做过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马愉幼年时候聪敏好学,四岁就开始读书,七八岁就能对对子。
有一天,先生带着他和几个同学到野外游玩,见一棵大树上的鹊巢被大风吹落,里边的几只小鸟也掉在地上,先生便出了一个句子:
风吹鹊巢 一二子连窠及地
此联不仅叙述了眼前之事,而且更巧妙地采用了谐音技巧,即“连窠”谐音“连科”,“及地”谐音“及第”,蕴含了预祝学子们将来科举考试顺利之意。马愉稍加思索对了出来:
雨打猴穴 众诸猴带露朝天
此联同样用了谐音技巧,即“诸猴”谐音“诸侯”,“带露”谐音“带禄”,意思是以后我们都会做官,享受律禄,成为国家的栋梁,一起去朝见皇帝。
于谦少年立志
三尊大佛 坐狮 坐象 坐莲花
一介书生 攀凤 攀龙 攀桂子
于谦幼年,朝廷有人到钱塘督学。走进一座大庙,坐在正殿里,两边坐着地方官儿,他们叫来了本地的学生,想要考考他们的学问。一个大官儿指着庙里的佛像说:“我就用这些出个对子上联,你们来对。”他说了上联:
三尊大佛 坐狮 坐象 坐莲花
上联说的是庙里的三尊佛像和他们坐着的东西:释迦牟尼佛坐在莲花座上,文殊菩萨骑狮子,普贤菩萨骑大象。
县官想,不能随便叫人对,对错了,我不也跟着倒霉吗?他早听说于谦聪明好学,虽然岁数不大,可学问在学堂里是数一数二的,于是指着于谦说:“让这个小秀才对个下联吧。”
于谦走到前边,张嘴就对了一个下联:
一介书生 攀凤 攀龙 攀桂子
“一介书生”是说于谦自己。后半句,小于谦是在说,我今后准能考中,当上进士。大官儿看于谦小小年纪志向挺大,高兴得连连说好。
于谦祭祖
今朝同登凤凰台
他年独占麒麟阁
有一年清明节,于谦随同家人去祭祖。当他们路过一个街口时,见所竖牌子上写着街名:
癸辛街
叔叔说:“以干支相配的街名,很难应对。”正当大人们为干支地名应对犯难时,于谦想到三国蜀相诸葛亮出兵祁山时所经过的一个地名,马上对道:
子午谷
叔叔听了很高兴,走到景色秀丽的凤凰台时,特意念道:
今朝同登凤凰台
不待叔叔念出下句,于谦应声对答:
他年独占麒麟阁
麒麟阁,本为汉代阁名。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功臣像于阁上,后多以麒麟阁表示卓越的功勋以及最高的荣誉。于谦的父亲和叔叔听了这个出语不凡的对句,异常惊喜,高兴地说:“此子必光耀吾门。”
丘琼山平步青云
点雨湿肩头
片云生足下
丘琼山(1402-1495),明朝海南岛琼山人。小时候跟着老师在乡里一官宦人家私塾读书。他很聪明,远近闻名;可那官宦人家的孩子却最不喜欢读书。
有一天,老师外出,官宦人家的孩子就偷偷跑回家,丘琼山见还在学堂学习。天下起了大雨,丘琼山的座位上方正好有个瓦缝,雨漏下来,滴在了丘琼山的肩上。于是,丘琼山就把那个官家公子的座位移到漏雨的地方,把自己的座位换过去。老师回来后,官家公子也回来了,当他看到丘琼山占了自己的地方,便向老师告状。老师说:“我出对子给你们对,谁对上了,就算谁有理。”接着说出上联:
点雨湿肩头
丘琼山脱口答道:
片云生足下
这个下联暗含自己将来会平步青云的意思,老师十分赞赏。官家公子对不上,觉得既羞愧,又恼怒,便回家哭着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听了很不高兴,把丘琼山召来,出对联考他:
孰谓犬能欺得虎
意思是“谁说狗能欺负虎”?他把自己的儿子比作虎,把丘琼山比做狗。
丘琼山立即答道:
焉知鱼不化为龙
意思是“怎知鱼有朝一日不能变成龙”?相传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即化为龙,古人常以此比喻某人科举中第,一下由平民变成高官。这位做官的听了丘琼山的话很吃惊,想,他小小年纪有如此大的抱负,将来必定大有作为。果然,丘琼山后来官至少保兼英武殿大学士、户部尚书。
施槃中状元
朝霞似锦 晚霞似锦 东川锦 西川锦
新月如弓 残月如弓 上弦弓 下弦弓
施槃(1417-1440),字崇铭,明朝江苏吴县人。自幼聪敏,才思敏捷,过目成诵,人称“神童”。施槃少时到友人家读书,塾师为试他的才学,出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上联:
朝霞似锦 晚霞似锦 东川锦 西川锦
连用四“锦”、两“霞”、两“川”,既写了美丽的“朝霞”和绚丽的“晚霞”,又描绘了因“朝霞”、“晚霞”时间的不同而分别出现的“东川锦”与“西川锦”。
施槃把这个出句反复念了几遍,便向都宪施礼答道:
新月如弓 残月如弓 上弦弓 下弦弓
对句也连用四“弓”、两“月”、两“弦”,形象地描写了月初的“新月”和下旬的“残月”,又勾画出“新月”与“残月”出现时的“上弦弓”和“下弦弓”之形状,对得十分绝妙。
老师见他应对敏捷,便连声夸奖,鼓励他发奋读书。施槃后来被明英宗钦点为状元。
伦文叙对语惊人
小子无心读诗书
先生有意观冰雹
伦文叙(1467-1513),明代南海人,字伯畴,弘治年间状元。出身农家,身材高大,风姿魁伟。他从小智慧超人,有“急才”。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可谓德才兼备。
伦文叙五岁开始在私塾读书,过目不忘。有一次,外面下起了冰雹,他把头伸出窗外看,先生见了,生气地责备他说:
小子无心读诗书
小伦文叙见先生也站在门口观赏下冰雹,就接着对道:
先生有意观冰雹
伦文叙九岁时候就到县里的书院去读书。书院里的先生见这孩子与众不同,为了试一试他的才学,便以院子里翩翩飞舞的蝴蝶为题,出了个句子让他对:
大蝴蝶遍身锦绣
伦文叙一眼瞥见了书院房檐下的蜘蛛网,随即对道:
小蜘蛛满腹经纶
小小年纪,敢于以“满腹经纶”来自励,可见他志气之高远。
汤鼐联藏志气
室内焚香 烟烧画堂盘白蟒
池边洗砚 墨随流水化乌龙
汤鼐(生卒年不详),字用之,安徽寿州人,明朝中期大臣,成化十一年进士。幼时天资聪明,才华横溢。一天,京城的御史大人来到寿州,地方官员列队相迎。汤鼐和一群孩童也赶来凑热闹,问话时汤鼐从容不迫,回答十分得体。御史进而要求他对对子,意在试其才华。汤鼐点头应承。御史出上联:
室内焚香 烟烧画堂盘白蟒
汤鼐应道:
池边洗砚 墨随流水化乌龙
御史大人听后大惊,了解到汤鼐家贫无力攻书便慷慨解囊给予帮助。后来汤鼐不负众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严嵩应对县令
画扇画鱼鱼跃浪 扇动鱼游
绣鞋绣凤凤穿花 鞋行凤舞
严嵩(1480-1565),字惟中,号介溪。明弘治十八年进士,官至首辅。青年严嵩很有才华,曹县令发现后,有意培养他,让他和自己的儿子同住在县衙里一起读书,准备参加乡试。
有一天,曹县令见严嵩手里拿着一把折扇,上面画着《游鱼图》,就以此为题出了个句子让他来对:
画扇画鱼鱼跃浪 扇动鱼游
严嵩联想到母亲绣鞋的女红活,对道:
绣鞋绣凤凤穿花 鞋行凤舞
对句以鞋上的“凤”来对扇上的“鱼”,构思非常巧妙。曹县令听了,十分满意。
又一天,曹县令在和严嵩谈话时忽然动了乡思,想到夜里的绵绵细雨,随口说了一句:
关山千里 乡心一夜雨绵绵
严嵩应声对道:
帝阙九重 圣寿万年天荡荡
对句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气势浩大,显示了年轻人的雄心壮志。曹县令听了他的对句,认为这个年轻人才学过人,料定他日后必成大器。后来,严嵩果然中进士,两次出任首辅。
少年李时珍望景联对
远声隔林静
明霞对客飞
“药圣”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朝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人。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字,吟诗作对。
一天,李时珍做完功课后,跟着先生到院子外面散步。先生望着远处静静的树林环抱着幽静的青山,不禁轻声吟道:
远声隔林静
正好,李时珍看见田野大路上行走的旅客来来往往,天边的朝霞像一团火那样绚丽多彩,呈现出特别好看的景象,于是,他便脱口对道:
明霞对客飞
先生大为吃惊,认为李时珍一定会大有作为,决心加倍关照。
励志劝诫篇(下)
徐渭妙联
读书好 种田好 学好都好
读书难 种田难 知难不难
明朝有位书生,家境贫寒,刻苦好学,然而屡次不中。有一年过年登门给江南才子徐渭(1521-1593)拜年,徐渭热情迎接并设宴款待他。酒席间,书生向徐渭求教:“请问老先生,人世间做何事最为体面,且有出息?”
徐渭端杯沉吟了片刻,捋须笑云:“待老夫写副对联送你,你自会明白。”说罢,取过文房四宝,悬肘疾书,撰了一副意味深长的对联:
读书好 种田好 学好都好
读书难 种田难 知难不难
书生读罢,感激不已,拱手拜道:“老先生此联,精深微妙,实属至理名言。”回家后便将对联端端正正贴于书房门口。从此,书生白日勤劳耕耘,晚上挑灯夜读,终于在乡试中脱颖而出,考中了举人。
潜龙奋起张太岳
雏凤学飞 万里风云从此始
潜龙奋起 九天雷雨及时来
张居正(1525-1582),湖北江陵人,字叔大,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中国历史上优秀的首辅之一,明代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
曾祖父为他取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白圭五岁入学,七岁能通六经大义。嘉靖十五年,十二岁的白圭报考生员,其机敏伶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他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这一年,居正补府学生。四年后,才高气傲的张居正又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
这年夏天,湖广巡抚顾磷前来察访。当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来到江陵县岑河口附近的东司庙时,庙里的主持带领众僧赶忙接待。他们从庙后园地里摘来十几个熟透的大西瓜,送给巡抚大人和官差衙役们解渴消暑。顾磷没想到能在这里吃上如此沙甜的西瓜,他一时高兴,便随口念道:
东司和尚送西瓜 些小礼物
正要说下句时,在庙内教书的先生前来参见,顾磷便把本来想好的句子忘记了,只得把上句又重复了一遍,说:“既然你是教书的先生,想必对个下句是轻而易举的了。好,请对吧!”这位老先生是个迂腐的村学究,此刻让巡抚大人点名索对,一急一怕,肚里的那几个词早跑光了,急得满头大汗。巡抚见他一时也对不上,便要他退下。老先生谢恩罢,忙从庙内跑出,正巧碰上张白圭,便问张白圭怎么对。白圭听了,笑道:“这本不难,你只不过被吓蒙了。”于是给他对道:
南极仙翁拜北斗 天大人情
老先生忙进前禀报,顾磷听罢,觉得对句确实不错。连诵几遍后,大声问那老先生:“此联果真是你所对?”老先生不敢撒谎,只得实说:“是本乡一个叫张白圭的'神童’所对。”顾磷闻听,喜出望外,知张白圭就是被知府李士翱改名“居正”的小神童,忙让人将他找来。见面一看,这个孩子果然不同一般,毫不惶恐,礼仪俱周,镇静中更露几分机灵。顾磷想再试试他的才学,便当场出对道:
雏凤学飞 万里风云从此始
张居正见巡抚大人所出对句深含寓意,便应声对答:
潜龙奋起 九天雷雨及时来
巡抚十分赏识张居正,对旁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只做—个少年成名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进士,授庶吉士。
刘日羲少年巧对
教子不留地半亩
养亲自有禄千钟
相传,有一个叫刘日羲的人,少年时家境贫寒。有一天,他随父母到外祖母家拜寿。外祖母是一个势利小人,见他们的寿礼微薄,便讥笑讽刺,待以粗茶淡饭,而面对富豪之家的姨母,则坐以华堂,宴以酒席。日羲的母亲愤然离去,并说:“我的日羲不坐八人大轿,发誓不会再来。”外祖母反唇相讥说:“日羲如果坐了八抬大轿来,我拆掉门楼让他进来。”
回家后,父母商量把家中仅有的半亩秧田卖掉,送日羲到私塾读书。由于从小历尽饥寒交迫的生活,深谙世态炎凉的滋味,日羲刻苦自励,勤奋不息。两年后,日羲知识日增,学业大进,某日,塾师出联命对:
教子不留地半亩
日羲应声而对:
养亲自有禄千钟
先生大喜,便对其父说:“千里神驹,已生在你们家了。”天启二年,刘日羲中进士,连擢南京兵部武库司郎中,封武库公。再去外祖母家,轿不能入。外祖母羞愧万分,命人拆掉门楼,以践前言。
周渔璜敬酒
鼻孔子 眼珠子 珠子高于孔子
眉先生 胡后生 后生长过先生
清代著名诗人周渔璜考中翰林后,有一年春天回家省亲。四乡五邻的亲朋好友想到周渔璜中翰林给他们家族争光,于是欢天喜地杀猪宰羊摆了几十桌十分丰盛的宴席,给周渔璜接风洗尘。他们把宴席的地址选在当年周渔璜读书的学堂里。
乡亲们让周渔璜坐上席,又特意用轿子把当年教周渔璜的老先生抬来,请他在席上陪客。
老先生觉得,把自己安排在周渔璜之下就座,心里不大舒服。酒过三巡,他乘着酒兴对周渔璜说:“大人这次回家探亲,真是四乡邻里的无上荣幸,愿在大人面前卖丑,出一小对,以助酒筵之乐。”
周渔璜连忙起身,向老先生拱了拱手,微微一笑,说:“先生德高望重,学生还应多多请教才是。”老先生点点头,随口念道:
鼻孔子 眼珠子 珠子高于孔子
周渔璜听了,抿嘴一笑,恭恭敬敬斟上一杯酒,双手端着送到老先生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接着说:“学生因先生教诲,才有今日。请先生先饮此杯,学生才敢放肆。”
老先生很是高兴,双手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岂敢!岂敢!大人乃朝廷命官,老朽冒犯了。”
周渔璜道:“学生才疏学浅,对得不当,还望先生多加指教。”说着就大声对了出来:
眉先生 胡后生后 生长过先生
老先生听罢,拍掌大笑道:“好对子!好对子!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朽佩服。”
小廷玉勇担重担
粗茶淡饭布衣裳 这点福老夫所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些事儿辈承当
张廷玉自幼聪敏,八岁即能出口成章,尤善应对。他的父亲张英认为小儿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将来一定大有作为,所以经常出联面试,培养他的才思。一日,张廷玉吃过饭来到父亲跟前,见父亲吃的尽是素食,没有荤菜,不解地睁大眼睛望着父亲。张英看出了儿子的心思,触景生情,吟出上联要他对:
粗茶淡饭布衣裳 这点福老夫所享
小廷玉想了一会,从容不迫对了下联:
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些事儿辈承当
此联不仅气势高峻,气宇轩昂,而且在内容上正合父亲的意。父亲高兴地说:“对得好,以后就看你的了!”
板桥当官
黑漆衙门八字开
有钱没理莫进来
郑板桥到山东潍县上任那天,潍县城内张灯结彩,鞭炮齐鸣,迎接新任县官的到来。可是,郑板桥来到衙门前没有进门,却吩咐手下人在墙上凿洞。一会儿工夫,墙上凿了十个铜盆大的洞,从外面一直能看到里面。
这时,有一个人低声问道:“大人,好好的墙壁,为什么凿这么多窟窿?”郑板桥笑道:“我听说从前一些官吏,敲诈勒索百姓,弄得百姓叫苦连天。我要把留在衙门里的那种腐败官气放掉,所以要凿些窟窿,透一透气!”
凿好窟窿之后,郑板桥立即叫人在衙门口贴一张醒目的告示:“本官日夜受理状子。”接着他又亲自写了一副对联:
黑漆衙门八字开
有钱没理莫进来
于是,喊冤的、告状的百姓络绎不绝,他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由于郑板桥判案公正,百姓称他为“青天大老爷”。
三江才子王尔烈
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
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
王尔烈(?-1801),字君武,号瑶峰,别名仲方。清乾隆、嘉庆年间,辽阳县贾家堡子人。清翰林院编修、侍读。乾生三十八年经《四库全书》篆修官并三通馆篆修官。王尔烈家学渊源,闻名遐迩,有“三江才子”之称,兄弟亦负盛名。传他在江南主考时,曾自负地说:“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
幼年时,王尔烈在当地魁星楼私学馆就读。这年秋天,他和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面对金菊盛开的原野,老师出对考试众学生:
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
同学们听了,大都不知所措,无以答对。王尔烈想到刚路过的白塔,便对道:
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
老师听了此联后非常高兴,同学们都恭贺他。他决心从今更加发奋。
王尔烈郊游知浅薄
近视千山五百出
远望九州十八川
有一天,王尔烈与朋友去辽阳城外的千山郊游,来到龙泉寺前。只见树木葱茏,山石圆浑秀润,远山坡上杂树成行,层林叠翠,近处参天古树,枝长叶茂,好一派秀丽景象。王尔烈看到这大好的风光,不禁诗兴大发,当即取出笔墨,在龙泉寺门柱上写了一句上联:
近视千山五百出
同行的朋友都对不上来。王尔烈站在门前,看着众生,不禁有些飘飘然起来。不想外面的喧杂之声惊动了寺内的元空方丈。这方丈早年是个秀才,因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他走进人群,抬头看了看上联,说道:“这上联确是好句,只是目光之中只有一座山啊,神州大地可不只有这千朵莲花一座山呀 !”元空接着说:“我这里倒有个下联,还请赐教。”说完,念道:
远望九州十八川
文字对仗工整,立意深远,胸怀宽广,意境高远。王尔烈听了,心想,这长老的下联比起我的上联来,境界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应该虚心学习。
宋湘妙对门吏
急水推沙粗在后
劲风吹谷瘪行先
宋湘(1757-1826),字焕襄,号芷湾,广东梅县人。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教育家,嘉庆进士。性格豪放、诙谐,为人真率,诗书双绝,世誉岭南才子。文采风流,辉耀一世。其诗雄直豪放,哀乐无端,飞行绝迹,磊磊落落,自成一家。
宋湘幼年时人虽聪明,但不爱学习。正如他在诗中所写:“老屋柴扉树打头,青山屋后水分流,受书十日九逃学,恨不先生命牧牛。”正因此,有一次考试时他竟然迟到,门吏要他答对所出之联才许进去。门吏出的这个上句是:
急水推沙粗在后
宋湘毕竟有些小聪明,灵机一动,说:
劲风吹谷瘪行先
他借风车扬谷为喻,意思是说考试不能看来得早晚,“先行”的也许是“瘪谷”,后来的却不一定都是“粗沙”。
嘉庆四年,宋湘中进士。为官期间,宋湘关心民疾,积极用世,政绩斐然,为当地百姓所称颂。滇南一带,至今仍流传不少有关宋湘治水、种棉、植树、开矿、办学和除暴的佳话。
阮元妙对
难付千金 诸子百家仍躺架
饱览万卷 一目十行已藏胸
阮元(1764-1849),清代著名才子,江苏仪征人,字伯元,号芸台。乾隆年间进士。文才仅次于纪晓岚,主持校刻了《十三经注疏》、《皇清经解》,其他著作也很丰富。
阮元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庭贫困,但是他酷爱读书,买不起书就去借来抄,还常常到街上的书店里找书读。他天资聪颖,又肯下工夫,读过的书大多过目不忘。
这一天,他又到书店去看书。老板对这个只读书不买书的孩子已经很熟悉了,就好奇地问他:“你常来我店里,看了那么多书,没有一本合适吗?”阮元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当然有合适的,其实我早已经'买’下了不少书。”老板感到奇怪:“你何时买的?”阮元开口就把《易经》背诵了好几页。老板十分喜欢这个爱读书的孩子,他拿出文房四宝,让阮元以买书、读书为题作一副对联。阮元略加思索,挥笔而就:
难付千金 诸子百家仍躺架
饱览万卷 一目十行已藏胸
老板觉得这个孩子非同寻常,于是,他慷慨地将那部《易经》送给了阮元。
有一年冬天,家里眼看就要揭不开锅了,母亲叫小阮元去他舅舅家里借点钱回来买米。舅舅家是当地知名的富裕户,但舅母却是个吝啬鬼。阮元跑了几十里路赶到舅舅家,不巧,舅舅出门去了,舅母让他先在院子里一个凳子上坐下等着,她有点急事,也要出去一趟。谁知这一等就是几个时辰,一直到太阳偏西,也没有见到舅舅和舅母。于是,他用火棍在舅舅家的碾盘上写下一副对联,转身回家了。他舅舅从外面回到家,一眼就看见了那副对联:
长凳半天冷
寸心百丈寒
舅舅看后心里很难过,忙叫人给阮家送去一些钱粮。
陶澍巧对东家
小子牵牛入户
状元打马还乡
陶澍(shù)(1779-1839),清代湖南安化人,字子霖,号云汀,嘉庆年间进士,道光时任两江总督、太子少保。
陶澍幼年时,家里生活比较贫困,但是,父亲还是想办法让他入私塾上学。就这样,小陶澍一边为人放牛,一边抽时间读书。他刻苦勤奋,不但读完先生布置的书,还主动找来其他书读,很快就满腹才华,出口成章。有一天,小陶澍放牛收工早了一些,东家看见了,开口就骂:
小子牵牛入户
陶澍应声对道:
状元打马还乡
陶澍不但对得工整,还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大志。东家听了,大吃一惊,从此不再小瞧他了。
魏源少年妙对
杯中含太极
腹内孕乾坤
魏源(1784-1857),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乡人。道光进士,官至知州。著名学者。学识渊博,著述很多,最著名的是地理学著作《海国图志》。从小聪颖,性情豪放,胆识过人,爱读诗书,颇有抱负。
魏源七岁从塾师刘之纲、魏辅邦读经学史,常苦读至深夜。八岁时他去县里参加童子试,塾师有些不放心,于是出联相试,句为:
闲看门中月
“闲”字的繁体正是“门”中加个“月”。魏源见先生出的是拆字对,便也以同样的方法对道:
思耕心上田
“思”字拆做“心”、“田”,“田”在“心”上。先生听了,欣慰地说:“这下我就放心了。”
到县里,考官指着画有“太极图”的茶杯道:
杯中含太极
魏源摸着怀中二麦饼对曰:
腹内孕乾坤
考官特别惊讶,大声道:“孺子可教也!”
黄遵宪劝诫祖父
龙呵气而成云
蚕吐丝以自缚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梅州人,清末诗人。参加过戊戌变法。黄遵宪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三岁多跟随太夫人读《千家诗》,很快就能背诵下来。
他少年时候,对祖父吸食鸦片的恶习极为反感,曾多次以小大人的口吻劝告祖父戒除烟瘾,但没有任何效果。
这一天,老人又横卧榻上,点上烟灯,吞云吐雾起来。他看着烟雾在房间里慢慢散开,便洋洋自得地吟道:
龙呵气而成云
这时候,恰巧小遵宪进屋,听见了祖父的话。他明白长期吸食鸦片对人身体的危害,见祖父仍然执迷不悟,便马上接着对道:
蚕吐丝以自缚
以此巧妙地劝诫祖父要远离鸦片,不要作茧自缚。
刘师亮拜师
两头是路穿心店
三面临江吊脚楼
民国年间,四川出了个谐联大师刘师亮。这刘师亮是四川内江椑木镇人,家里开个黄糕铺。他十多岁便在店里打杂,一有空就读书。他听说镇上算卦的王先生有学问,就去向他拜师。王先生说:“我出个对子,三天之内对上了,我就收你做徒弟;对不上,一年以后再说。”镇上的店铺和住家是合而为一的,前后两个门都临街,俗称穿心店,是四川民居的特点之一。王先生以此为题,出了上联:
两头是路穿心店
刘师亮一连两天都没对上。第三天,他凝视窗外滚滚沱江,又看看自家矮小的阁楼,忽然心里一亮,兴奋地跑到王先生家,说:“我对上了。”接着,说出下联:
三面临江吊脚楼
这“吊脚楼”也是四川临江民居的特色。王先生见这个小家伙聪明伶俐,就收他当了徒弟。刘师亮在王先生的教导下,刻苦读书,学问长进很快。
宋庆龄联考孙中山
或入园中逐出老袁还我国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瞻前途
袁世凯于1915年12月发表接受帝位申令,高唱“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滥调,正式接受推戴,在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封黎元洪等128人爵位,成立“帝制大典筹备处”,下令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并在元旦登极。经过三年的精心策划,袁世凯终于抛掉“民国”的招牌,把封建皇帝的皇冠戴到了自己的头上。
一天傍晚,孙中山(1866-1925)与宋庆龄(1893-1981)在公园散步,谈论着讨伐袁世凯的事情。宋庆龄兴致勃勃地说:“逸仙,我想起了一个讨袁对子的上联,你来续个下联好吗?”中山先生微微一笑说:“庆龄,你居然仿效苏小妹,三难新郎来了。好,请读出你的上联来。”宋庆龄吟了上联:
或入园中逐出老袁还我国
中山先生轻轻念着上联,深感妻子才思敏捷,出此佳联。联中句子一语双关,“园”的繁体为“園”出“袁”,入“或”则为“国”字,而“或”的解释是:有人也。显然,庆龄对我逐袁是抱有殷切期望的,我岂能辜负她的一片苦心,因此,下联既要对得工整,更应把自己的意愿表达清楚。孙先生沉思片刻,下联便对了出来: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瞻前途
下联妙语连珠,“道”字无首,添“余”即为“途”字,对仗工整,意思亦紧紧呼应上联。宋庆龄连声称好。
袁世凯在内外夹攻的情况下,感到焦头烂额,头晕目眩,从此一病不起。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万人唾骂声中死去。
徐悲鸿对联话人生
独特偏见
一意孤行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少年时候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传达神情,以画马驰名中外。他的画融合中外技法而自成面貌。
抗战胜利后,徐悲鸿曾多次将自己的作品送到国外展售以救济祖国。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从不为反动派做事。
据说有一次,国民党反动政府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张道潘登门拜访徐悲鸿先生,请他为蒋介石画一张半身标准像。张道潘说了许多好话,徐悲鸿先生还是拒绝了。徐先生说:“我是画家,对你们的蒋委员长没有丝毫兴趣,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张道潘非常吃惊地说:“给蒋委员长画像你没有兴趣,你对什么有兴趣?”
徐先生冷笑着说:“我对抗日救国感兴趣,对人民大众感兴趣。”
张无可奈何地说:“这么说,你决定不给蒋委员长画像了!”
徐先生斩钉截铁地说:“是的,是这样!”
张道潘急了,说:“你是才华横溢的大艺术家,我奉劝你不要做这样愚蠢的事,免得后悔。”
徐悲鸿先生斜视张道潘一眼,说道:“后悔?我只能感到自豪。因为你的座右铭是升官发财、金钱美女,而我的座右铭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张道潘怒气冲冲地走了,徐先生坦然地笑笑。徐悲鸿先生始终如一地严格要求自己,遵循师训:“一个艺术家要诚实、要守位。不为名利与金钱创作,不为阿谀创作。”1943年以后,国民党统治区美术界有一批自甘堕落的画家,大肆宣扬资产阶级颓废派艺术,美化国民党,毒害群众的心灵。在这种背景下,徐先生给自己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独特偏见
一意孤行
寥寥八个字,表达了自己决不与反动派同流合污的决心。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先生先后担任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