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四——两代雄杰(上)

两代雄杰

——抗日老兵的故事

1955年,嘉山县政府设立了手工业联合社(即后来的手管局)。其主要职能是对个体手工业者进行“一化三改造”。1956年元月,全国进入合作化高潮,组织起来的集体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蔓延。手工业联社的工作渐多,在充实增派干部的同时,在明光镇龙泉巷一处旧院落里,新盖起一栋办公室,这就是俗称的手管局机关大院。
1958年10月,郭庆忠同志(1917~1981)从太和县兵役局军事科长(大尉军衔)的职位上转业,来到了嘉山县,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县轻工业局副局长(1961年轻工业局改名手工业管理局,与手联社合署办公,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当时,郭局长一家人被安排住在机关大院的一处老房子里,这一住就是15年。
这三间带走廊的老房子是三、四十年代所建,据说在日伪时期,日本人在这里住过,也传说“一贯道”也曾占据过此处。这房子虽旧,经过修缮,也还是不错的,只是三间两头房,中间是堂屋(现在叫客厅),厨房只能在走廊尽头将就了,没有卫生间,好在大院内还有一个公用的小厕所。
这位郭局长是1939年参加革命的抗日老兵,他的长子郭唯辄,1964年光荣地被国家选招为飞行员,成为蓝天骄子。由于郭局长过世较早,其长子离开明光后,秉承父志,努力工作,低调做人,加之其工作的特殊性,这对父子就被人们渐渐地淡忘了。虽然郭唯辄同志也曾多次回明光探望老母亲和家人,但从不张扬,总是匆忙而过。因此,明光人特别是我们这些当年的老同学,也只知道他是空军飞行员,其他情况也就不了解了。由于我写作系列乡土纪实文学《龙泉纪事》的需要,辗转联系到郭唯辄同志,对他在五十五年前离开明光后的军旅生涯,以及后来被选调转业至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出色经历,有了初步了解。征得他本人同意,展现给读者,特别是在母校建校90周年之际,献给嘉中(今明光中学)的老师,校友以及明光的父老乡亲。

作者:张志江

编辑:董祖芹

一、抗日老兵   革命伉俪

郭庆忠同志1917年出生在河北省束鹿县张古庄乡(今辛集市张古庄镇)郭家庄村一个贫苦农家,自幼打长工,1939年参加革命,先后担任过乡民兵队长、区锄奸组长、自卫队大队长,民兵连长等职。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年日本鬼子在“五一大扫荡”期间,疯狂地搜寻屠杀共产党人和抗日志士,郭庆忠同志在掩护转移了乡亲们之后,自己未来得及转移,眼看鬼子就要进村了,他急中生智,躲进了水井里的暗道之中。原来这里和冀中清苑县冉庄(地道战发源地)一样,修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地道。这看似普通水井,有提水的辘轳,不但是真的有水,而且暗藏玄机,在水面以上还有横的暗道(又叫猫儿洞),可以藏人,郭庆忠就藏在这暗道之中。鬼子进村后,轻易也不敢下井,只往井下扔了几颗手榴弹。就这样,郭躲过了这一劫,却忍饥受饿了数日。
后来郭庆忠同志担任了锄奸组长,曾亲手处置过一些罪大恶极的汉奸。他们经常在夜深人静时,悄悄潜入汉奸家中,将他们处死。有时设计引诱汉奸外出,寻机除掉他们。在束鹿县,只要提到锄奸组,那些十恶不赦的汉奸们就闻风丧胆,终日是风声鹤唳,轻易不敢露面,生怕撞上锄奸组。
郭庆忠的爱人田桂芬(1928~2016)出生在束鹿县一个十分贫困的农民家庭,八岁被母亲送到郭家当童养媳。1944年,年仅16岁的她,受丈夫的影响和带动,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参加了妇救会的工作。他动员带领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抗日活动,做军鞋、补军衣、捐款捐粮、护理伤员,先后担任过小组长,组织委员等职。1946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她立场坚定,矢志不渝,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和丈夫一样,出生入死,不怕牺牲,吃苦耐劳,积极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田桂芬阿姨曾经随军工作,后因子女渐多,为了让丈夫能全身心的干好革命工作,就自我牺牲,放弃工作,担起了全部的家务重担,专职教育和扶养子女。
1947~1948年在解放石家庄战役和在热河等地的战斗中,郭庆忠同志勇敢作战,不怕牺牲,曾被评为战斗模范,多次荣立战功并受到军分区表扬。
1948年,郭庆忠同志任束鹿县武装部军训股长。1949年南下,先后在皖南绩溪县武装部,屯溪徽州军分区工作。1952年被推荐至解放军第十六步校进修学习。1953年,先后在阜阳军分区以及蒙城、太和县兵役局任军事科长,在此期间荣立三等功一次,获二等奖一次。
图1为一家三口人在1950年春节合影

二、甘当配角  无怨无悔 

1958年,郭庆忠同志响应党的号召,转业到地方工作,按照他当时的条件,原本是可以安排到合肥、蚌埠等条件相对优越的中等城市,但他毅然选择了条件相对艰苦一些的县城,抱着改造嘉山,建设嘉山的雄心壮志,来到了嘉山县,先后担任过县轻工业局、手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和手工业联社副主任。1973年调至嘉山县农机局任副局长,直至1979年退休(后改为离休)。郭局长在嘉山县工作21年,一直是平级调动,从未升迁过。难道是因为他的文化不高或是工作能力差?非也。这事如处在当今,恐怕是很罕见的。但在那个年代,同样从部队转业的干部太多,而文化高的又太少,加之“文革”的特殊年代和政治环境,从转业至退休,在原职位未动的,绝不在少数。我接触过很多部队营职转业干部,基本都和郭局长一样,有的任企业负责人,连副局长都不是。郭庆忠同志凭着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服从组织安排,从未向组织上讨价还价或提出非分要求。

三、勤政廉洁  一心为公  

这位郭局长还真是与井有缘,在四十年代初为躲避日军搜索,曾在井下的“猫耳洞”藏身数日,逃过一劫。二十年后的和平年代里,又再一次下井,这是因为明光酒厂正在打一口深井,身为轻工业局的新来的领导,年富力强,郭局长亲自下井,没日没夜地与工人并肩战斗,直到打出优质甘甜的井水。对这件事,明光酒厂老一代的工人都记忆犹新,传为佳话。
在六十年代初,物资十分匮乏,许多商品都要凭证供应。郭局长的亲姐姐带着她的女儿和女婿千里迢迢从河北省老家来到安徽明光,他央求弟弟设法帮助买一台家用缝纫机。这位郭局长,如果凭他的身份,通过方方面面的关系托人开个后门,恐怕买台缝纫机是不成问题的。可是,郭局长偏偏不愿意去找人开后门,他正直无私,清正廉洁,宁愿得罪自己的亲姐姐,也不愿意破坏党的纪律!结果是姐姐一家空手返回河北老家,虽然从心里对这个弟弟不讲私情,不给面子,很有意见,但是姐姐最后还是理解了弟弟的所为。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郭庆忠立党为公,不循私情的高贵品质。
七十年代初,本系统一位职工为了工作上的事,上门去郭局长家反映,郭局长热情地接待了这位职工,笑脸相迎,笑脸相送,当送走来人返回屋里后,发现此人丢下的两瓶酒,郭局长就连忙拎上酒去追来人,追了好几十米远,把酒退还给了这位职工。当然,这种事例不胜枚举,在当时绝对是清正廉洁的,能做到送礼不要,请客不到。
在由手管局平调至农机局后,郭庆忠同志没有一句怨言,不但是愉快的去上任了,而且是身先士卒,为了推广普及农业机械化而忘我地工作。他经常深入农村基层调查研究,在农机培训班亲自授课,亲自演示,由于在这方面有突出的成绩,他的事迹和照片,曾登上了《安徽日报》。
郭局长,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处处坚持原则,也得罪了一些人,因而在“文革”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批判,甚至受到“造反派”的非法关押、虐待。面对这不公正的遭遇,他坦然自若,将痛苦深深地埋在心底。郭庆忠同志一贯坚持党的原则,公事公办,坚守岗位,干好本职工作,心甘情愿地当好副手和参谋,体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和宽阔的胸怀,直到退休也始终未变。
图4为1980年离休时全家合影

四、闲不住的离休生活

郭老追随中国共产党40多年,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埋头苦干,无私无畏,他忘我的工作精神早已融化为高度的自觉性,深深地印在脑海之中,仿佛这个世界上只有工作,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以至于他在离休时很不适应,发生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这天早饭后,郭老像往常一样,照例穿戴整洁,拎起小提包,准备去上班。老伴说:“你要去哪儿呀?”
“ 我去上班。”
“你已经退下来了,今后就不用再去上班了。”老伴说。
“哦!退休了,不用上班了……”郭老喃喃自语,放下了提包,在屋里踱来踱去,很不适应。
郭老一生干革命,不吸烟(早戒掉了),不喝酒,不打扑克,不下棋,更不会打麻将,简直就是无一所好,当时电视尚未普及,无非就是读读书,看看报。眼睛已经花了,总不能整天读书看报吧?干什么呢?没有逛大街的习惯,家务事一直是老伴儿包下来的,终日无所事事,相当的不适应这离职休养。
过了一段时间,听人说农村某地有人养了很多羊,需要放羊的人。郭老一听,顿时精神来了,想起了儿时在老家放过羊,这倒不错,找回了儿时的记忆,到农村去——放羊去……郭老终于找到感觉了,来到了农村,整日与羊为伴。
可是,毕竟时代不同了,人也老了,家再不好也是家,何况还有贤惠且善于持家的老爱人,平时生活一切琐事,吃喝拉撒,全是老伴操持,家是无限温馨的“窝”。房子虽一般,但总比农村条件要好得多,水电齐全,饭菜可口,家,是温暖的。郭老去农村替人放羊,充实自己的退休生活,尽管精神上暂时得到了安慰,但总归不是少年时代健康强壮的体魄,而是逐渐老化衰退的肌体。一个60多岁的老人,经不住各种疾病缠身,更不适应农村比之城市生活设施差异,而带来的诸多不便,郭老终于病倒了,回家休养……1981年10月,郭老因患胃癌,医治无效,溘然长逝,享年64岁。
郭庆忠老人为革命奔波忙碌了一辈子,心中只有工作,只有奋斗的目标,追求的是党的事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却无个人一点私心杂念,到头来却是不适应“休息”,得了所谓的“退休综合症”,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纵观他的一生,是纯洁的,无私的,心中只有事业,没有自己。他的长子是国家需要招去当飞行员,唯一能沾上他光的就是出身好,政审快速通过。而郭老从不利利用职权谋私,除了长子,其余四个子女无一人在机关事业单位,都是在企业工作(当时最小的女儿尚未工作)。不像现在有些人,利用手中权力,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更有个别官员在退休后,失去了昔日的光环,没有了特权享受,也无人前呼后拥,没有了花天酒地……也是特别的不适应,也患上了“退休综合症”,也有早早离开人世的,这种人与郭老相比,真有天壤之别,死而不足惜也!
作者简介

张志江:1948年出生于明光,1963年参加工作,曾任工人、干事、股长、厂办主任、企业厂长、书记;1990年后任二轻局机关工会主席、局工会工委主任;2000年前后主要参与企业改制工作,2008年退休。2013年起整理了其父遗作,于2017年主编出版《老蚕艺文精粹》一书。2018年以来尝试学习文学写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