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密关系中忍气吞声、压抑情绪的人,最终都将遭到严重反噬
不知道你们是否经历过这样的伴侣,你们在一起吃饭、看电影、约会生活,但始终觉得并没有真正了解对方,走进对方真实的内心世界。
在一起的时候,对方总是迁就你的想法意见,对于自己的情绪感受只字不提,久而久之双方都觉得很疲惫,导致两种结果:要么自己很心累决意离开,要么对方觉得很憋屈最终放弃。
如果在一段感情里,一方没有感受到真实的对方,那么大概率你们只是建立了一种假性的亲密关系。
对方在关系里并没有建立一致性,说的、做的和内心所想的并不一致,伴侣感受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而真正的爱只有在真实与真实之间才能产生,这样的爱才能健康长久。
那些在关系中习惯于压抑自己制造假性亲密关系的人,普遍在童年经历过比较大的创伤,导致他们无法真实的呈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他可能没有能力将对方与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他需要将对方完全的理想化,来满足自己对于完美或者依赖的需要。或者他需要通过压抑自己的需求,讨好对方,保证对方不离开自己。
无论是哪一种,长期积累百害而无一利。
人的情绪只能疏导,不能压抑,压抑只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用适当的方法,把情绪疏导出去。
压抑情绪建立的关系只是一种紧闭状态,而感情应该是流动的,压抑情绪使伴侣无法真正的了解彼此,还会搞得双方都特别疲惫。
情绪终究是要被表达出来的,不在此时就在彼时,不是以这种方式,就是以那种方式。
《假性亲密关系》一书中说:“任何一个从压抑家庭氛围里挣扎着走出来的人,都会对亲密关系里的棘手问题异常敏感。他们的表现为逃避亲密关系,情绪被长期压抑,性格上焦虑且极度不自信。”
我们的社会环境总是在给我们灌输“成熟的人要懂得控制情绪”,但控制情绪不等于一味地压制,该发泄的还是要发泄出来。
社会提倡控制情绪,目的是为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前进,因为唯有如此人才会把精力都放在创造生产力上。但人怎么可能没有情绪呢?毕竟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灵长类动物。
个人要想生活得健康愉快,就要学会分辨社会规则的谎言。
负面的情绪也有正面的意义,就像一个硬币有两个面一样,它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必要,负面情绪不是洪水猛兽,我要学会以平常心对待。
如果我们一味地压制情绪、忍气吞声,那么这些未被合理对待的情绪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反噬在我们自己身上。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80%以上的人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自己的情绪。只是很多处在其中的人,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这种行为是因为长期压抑情绪所致。
长期压抑情绪可能会导致以下后果。
一、产生自卑心理
压抑情绪本质上是一种对自我内在的否定,是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可以,没有资格表达情绪的表现。
这种心理机制一旦在较长时间里被反复验证,就会在内心生根,当事人越压抑,自我否定的重量就越大,直到完全吞噬当事人的自我意识。
适度的自卑能够促进个人的发展,促使个人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成长得更加完美。但是过度的自卑则有可能会摧毁一个人。
自卑对个人的影响很大,因为自卑我们可能会不敢追求自己喜欢的一切。
二、丧失共情能力
从生物进化学上讲人类的一些功能长期不使用就会退化,逐渐消失。
曾有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士兵做过研究,很多士兵原本和家人的关系非常好,但在参加完战争以后,回到家却变得很冷漠,无法和以前一样和家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因为这些士兵在战场上经历了太多的恐惧、痛苦。
这些强烈的负面情绪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只能被压抑在心中,最终导致他们无法和任何人建立亲密关系,即便对方是曾经和他们关系最深厚的家人。
无独有偶,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抽取了231名参与者(女性占37.1%),通过两种方式评估参与者的情绪调节方式。
实验评估:将参与者分为两组,同时阅读诱发负面情绪的文章,一组通过调整思维方式降低消极情绪,一组通过压抑不表达来控制情绪。
自我评估:填写日常“情绪调节方式”的报告。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和自我评估当中,压抑情绪参与者的共情能力更低。
所以说压抑情绪会导致我们丧失同理心、共情能力,从而表现出对身边的一切都很冷漠的状态,不利于我们在生活中建立良好温暖的人际关系。
三、心理扭曲
压抑的情绪不会凭空消失,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它一定会在什么地方爆发出来。
如果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很好的疏导,情绪形成的张力会逐渐扭曲原有的认知,让人的内心状态变得极度偏激。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因此患上心理疾病。很多心理疾病的确是由于长期的压抑所致。
所以当我们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应该试着合理地释放出来。
压抑情绪不仅严重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同样也会荼毒亲密关系。
因为在我们平时的社交中我们就已经在克制自己了,亲密关系的存在就是为了能够让我们的情绪有出口,所以如果亲密关系也遵从普通关系的原则,它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共振器,它会让人们对自己所爱的人感同身受,两个人变成一个共同的情绪单元。
真正有分量的爱情不仅包含着美好的事情,也要能承载负面的情绪。
如果一个人在一段关系里自始至终忍气吞声、压抑自我,这样的关系不是已经死亡了就是在死亡的路上。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Winnicott, D. W. (1953). 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4, 89–97.
[2] Wilkins, R. and Gareis, E. (2006). Emotion expression and the locution “I love you”: A cross-cultur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30(1), pp.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