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岗丢失了什么证据?

卧龙岗丢失了什么证据?

在南阳卧龙岗内,保证着400多块元明以来的珍贵碑刻,数量远远超过襄阳古隆中。但在与“襄阳说”的论辩中,“南阳说”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情况就是:虽然总体的碑刻、资料多于襄阳,但就魏晋南北朝这个时间段来说,“南阳说”的证据少于“襄阳说”,这也是“南阳说”一直被动的一个原因。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卧龙岗证据流失呢?这要从历史上两次证据毁灭事件说起:

一、卧龙岗两次碑刻、文献毁灭事件

碑刻、文献是记录历史的重要方式,在卧龙岗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毁灭事件,造成了卧龙岗重要证据的流失。

(一)明初官方以卧龙岗碑石筑城防

1370年,元朝刚刚结束,朱元璋刚刚登上皇位,中国历史进入大明王朝。这一年,卧龙岗发生了一件大事,时任南阳卫指挥佥事郭云在重修南阳城防工事时,拉走了卧龙岗的碑石,以修筑城墙工事,《南阳府志》记载“(郭云)又以砖石加固加高,当时城高为二十二尺,厚二十二尺,并修有护城河,宽二十二尺,深二十二尺,引梅溪河水注入”。清南阳知府顾嘉蘅在《修葺诸葛庵碑记》记载“南阳诸葛庵为躬耕旧地,人皆知所尊崇。惜古碣无存。闻明季兵燹,营员郭指挥(郭云)尽以碑石筑防,遂致湮没。焚琴煮鹤,此怀古者一大憾事”。

郭云于用卧龙岗碑石修筑城墙发生在明洪武年间,100多年后的正统年间南阳才出现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南阳府志》(佚失不全),只记载了郭云毁掉了卧龙岗碑石,却不知到底毁掉了多少碑石,记载了什么内容。

今卧龙岗还保存着一块元至正四年(1344年)的元代残碑,这块现在已经断裂的石碑是明嘉靖年间南阳知府孙哲“得之于散地”而抢救回的一块石碑,碑文内容是元代嘉议大夫、河北、河南道肃政廉访副使崔帖谟尔普化(蒙古名,又名崔逊斋)的《按部至南阳城南约五里许望诸葛武侯庙而作》:“刘备潜心从此地,三分天下易成局,当时豪杰孰为最,矫矫南阳诸葛公”。根据判断,这块石碑极有可能是当年郭云修筑工事时的幸存的碑刻。

1939年,日军飞机轰炸南阳,因城内军民疏散不易,国民政府南阳专员朱玖莹奉令征调上万民夫拆除南阳城、寨,以便军民快速疏散,躲避日军飞机。为了加快进度,朱玖莹下令“城砖谁扒掉归谁所有,让百姓参与扒城”,一时间,各县百姓云集南阳争相抢夺砖石,南阳城墙毁于一旦,当年修筑城墙时的石刻也在这些毁城行动中毁坏、消失。如今,南阳城周边陆续还有一些带有“卧龙岗”、“诸葛”、“三顾”等字样的残碑、残石出土,但记录的信息很多已经不能复原了。

关于修筑城墙的碑石下落,南阳民间文化学者郭文学老师还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烧石灰,原南阳城有72个坑塘(现存40多处),这些坑塘除了自然形成的外,更多的就是历史上烧石灰用的坑塘,最著名的就是南阳府衙附近的油坊坑,据传就是洪武年间修城墙及唐王府时烧石灰的原址。研究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及卧龙岗现存碑刻,很多都是南阳蒲山一带出产的青灰色石灰石,主要成份是碳酸钙(CaCO3),是可以大量用于建筑材料、工业的原料。如果真的用碑石烧石灰,那真的什么信息也留不下来了。

这里还要谈到一件真实事件,南阳唐河桐寨铺原有一处“诸葛庄”,史料记录此处曾出土过一块古碑“诸葛庄”,但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这块石碑被烧石灰烧掉了。如今,亲历过这件事的老人很多都还健在,每当谈及此事总是感叹不已。

(二)日军焚毁卧龙岗重要文献资料

民国23年(1945年),日军侵犯南阳。国军黄樵松部与日军决战在卧龙岗。激战中,卧龙岗清风楼、三顾堂均被日军炮火击中,随后,日军侵占并焚烧了武侯祠,祠内的塑像及卧龙岗道教宗谱、道家资料被烧毁。这次事件的发生,导致卧龙岗历代住持、监院传承关系等全部遗失。

为何道教文献资料对卧龙岗如此重要呢?武侯祠是一座道教宫观,卧龙岗武侯祠一直是南阳地区的道教中心。道教的资料对研究卧龙岗武侯祠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资料。但随着日军焚烧卧龙岗事件的发生,卧龙岗道教发展情况至今都没有系统完整的资料。只能从《卧龙岗志》及武候祠残存的碑石上,查找到一些关于道教的一些零星记载。

根据解放后的整理和研究,共发现卧龙岗武侯祠住持、监院27人,其中元代仅有1人,明代8人,清初至民国12人,民国至新中国建国后5人,但这个数据只是武侯祠历任住持、监院中非常小的一部分。以明代为例,一共发现8人,但有6人都是在明末崇祯年间,而之前的260多年只发现2人,可见人员淹没、遗漏是显而易见的。

在当前发现的历代住持、监院名单中,最早的住持是元大德二年(1298年)张志和(曾任山西解县太虚观道士),张志和任住持不仅,卧龙岗东边又建起了孔庙、书院等,元仁宗皇帝敕赐祠为“武侯祠”,书院曰“诸葛书院”。

二、历代诗作中提到的卧龙岗碑刻线索

卧龙岗也保存着很多历代名人留下的诗作,在这些诗作中,也能发现一些令人值得推敲的线索。

(一)诗作中的卧龙岗残碑

明唐宪王之子朱芝(土瓦)在《游卧龙岗拜孔明祠》中写道“卧龙岗下试重游,步入祠堂谒武侯。碑上莓苔春雨足,草迷田野暮云愁”。明祁凤《卧龙岗》:“淯阳门外草萧萧,丞相祠堂路不遥。耕隐岗形遗故址,碑存文字记前朝”。明永乐年间进士、江西吉水人陈正伦在《卧龙岗》中写道“古木云霞苍藓合,断碑风雨碧苔封”。明嘉靖年间举人李宗木在《卧龙岗》中写道“回首凤云空此地,多年蝌蚪尚残碑”。清代襄城人李来章有《游卧龙岗》中写道“欲亲拂拭搜残碣,先采芳英荐酒杯”。

这些诗作中都有提到“断碑”、“残碣”、“碑存文字”、“蝌蚪(文)”等信息,表明在这些作者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来到卧龙岗时,当时有看到一些“残碑”以及“碑刻文字”存在的,究竟这些前贤看到的这些碑刻是什么,碑刻上记载的文字究竟是什么,这些碑刻有没有留传下来,有哪一些重要的信息失传了?可惜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

(二)诗作中的“三顾图”

据《卧龙岗志》记载,元代东阳人张观光有诗作《孔明高卧图》,元代婺州人胡助有诗作《孔明草庐图》,明内阁首辅解缙有诗作《题卧龙岗三顾图》、明李贺有诗作《题卧龙图》,明靖江人黎充辉有诗作《南阳三顾图》。

这些诗作中有提到卧龙岗当时还保存着有诸葛亮有关的一些画作,这些画作可惜今天也没有明确的保存下来。

三、卧龙岗诸葛庐碑到哪里去了?

在《金石林时地考》中,有记录南阳卧龙岗上曾保存着一通唐代的“诸葛庐碑”,上载“庐,在南阳县城西南七里”,这块碑是目前所知的卧龙岗最早的碑刻,而且指向非常明确,准确指向了今天南阳城西的卧龙岗。但遗憾的是这块碑没有保存下来。诸葛庐碑现在在哪里?是完全损毁了还是还藏身在某个角落?上面的文字是否还存在?除了现在已知的“庐,在南阳县城西南七里”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文字?可惜这一切都不知道了。

梳理以上资料,不难发现卧龙岗早期是有资料的,但却因为各种原因造成一部分资料流失或者损毁了。这种情况似乎也很常见,全国各地的文物保护单位应该都有这种情况发生,但对于现象,我们是否能抱着一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看待这种现象,不能简单的因为一些早期资料失传了,就声称“元代以前,今南阳市区没有任何关于诸葛亮隐居的文献记载和文物古迹”。这种类似于掐架的态度既不客观,也不公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