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讲义】七律的仄起仄收式
知识课堂·七律的仄起仄收式(8.19)
主讲:杨衍忠
一、新会员将近期作品发至知识课堂群,进行现场交流互动。
二、交流学习上一次课后作业(每人诵读并简要讲解自己的五律两首)。
三、七律之仄起仄收式
(1)七律诗体简介 七言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体式、平仄、韵律、对仗等)要求严谨。其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盛唐时期(以杜甫为代表)。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由八句组成,每句七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2)七律仄起仄收式的主要特点:
1、第一句第二字为仄声字,第一句尾字不入韵。即第一句尾字必须是仄声字。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一韵到底;
2、第三句和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必须对仗;
3、平仄必须按照特定的格式安排,一联内讲对,两联间讲粘;从平仄方面讲,一首仄起仄收的七律,就是两首仄起仄收的七绝相叠加在一起。其律谱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以上律谱的特点:第一句与第五句,第二句与第六句,第三句与第七句,第四句与第八句在平仄方面分别完全一样。
七律在平仄方面原则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每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字必须严格按照格律要求,律谱标注平声的必须用平声字,标注仄声的必须用仄声字。第一和第三、第五字可视具体情况选择用平声或仄声字,但要注意句子的整体格律要求,决不可造成“孤平”、“三平调”、“三平尾”或“三仄尾”等。在此需要特别强调一下,“仄平仄仄仄平仄”应当视为孤平,因为它没有两个平声字相连。第五字确须用仄声字时,可将第三字或第一字调整为平声字。“平平仄仄仄平仄”这种句子因为毕竟有了两个平声字相连可不算孤平,但有种说法认为因第一字皆可平可仄,即使与第二字相连成两个平声字也应视为孤平,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但我们最好慎用这个句式。
4、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三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第五字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和第三字的位置,即可以是2212或2221,不可以是1222或2122。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
(3)例诗: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 杜甫(唐)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剑 外 忽 传收蓟北, 初 闻 涕 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却 看 妻 子愁何在, 漫 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白 日 放 歌须纵酒, 青 春 作 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即 从 巴 峡穿巫峡, 便 下襄阳向洛阳。
(4)这首七律有下面几个特点:
1、仄起,因为它首句的第二个字“外”是仄声字;
2、仄收,因为它第一句的尾字“北”是仄声字,不入韵;
3、诗的中间两联分别对仗;
4、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字,一韵到底,没有变韵。
三、几个相关的概念:
1、对仗:对仗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相同,句法结构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上联是2221,则下联必须亦是2221;上联是2212,下联也必须是2212。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2、宽对:
1、平仄方面放宽:上下联的字词,要求平仄相对,只有平仄交替使用,读起来才抑扬顿挫、铿锵有致。我们所说的“一、三、五(字)不论,二、四、六(字)分明”的“不论”即指平仄从宽,而“分明”即指平仄从严。对“二、四、六”的个别平仄还可放宽一点,但不宜过宽,如“仄仄平平仄平仄”中(杜甫诗句“庾信平生最萧瑟”),只第六字可以从宽,第二第四字还未见特例。
2、词性方面放宽:对联的词句应要词性相同,即实词中的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虚词中的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连词对连词,助词对助词,叹词对叹词。在实际运用中,为达到特定、特殊的联意、内容的相对统一性,可在词性方面容宽,如以形容词对动词,副词对助词等。但也不宜太滥太宽,要恰当和谐,不生硬别扭。
3、合掌:诗病的一种。指对仗中意义相同的现象。一联中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如金枝对玉叶……称为合掌。此为诗家大忌。
4、流水对:流水对指出句与对句在意义和语法结构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一脉贯通,两句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在语言结构上有一定的前后秩序。如:“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我的“每逢物价连番涨,就念冥钱怎够花”、“纵使尘霾些许重,哪来愁绪这般多”、“拙句但能如所愿,闲愁未必有谁嘲”等。用好承转连贯词很重要。
四、课后作业:七律一首,仄起仄收式(自命题)。
二〇一七年八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