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上午,我收到四川省地方志办快递到家的一本荣誉证书和一册《大熊猫图志》,甚喜!手捧着这册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的大型“图志”,爱不释手,急于一睹为快。
原来,这是由四川省政府新闻办指导、四川省地方志办和四川省林草局编著、“熊猫教父”胡锦矗和“熊猫院士”魏辅文担任特约顾问、方志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的全球首部大熊猫图志。全书共由400多幅精美图片和24万多通俗文字组成。她全方位地、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我们人类最珍贵的朋友——“大熊猫”的起源、生态、研究、保护和文化,不仅能让我们触摸到大熊猫的生活百态,感受到人与大熊猫的友好亲近,还能体悟到科学家们的不懈探索和孜孜以求,更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与造物主的伟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大熊猫专家魏辅文向西华师范大学教授、“熊猫教父”胡锦矗赠书(图片来源:西华师范大学网)2019年3月4日,四川分社记者杨迪在西华师范大学采访91高龄的大熊猫专家胡锦矗教授(刘艳平 摄)
2019年3月8日,四川省地方志办副主任赵行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就编纂《大熊猫图志》拜访“熊猫院士”魏辅文(何晓波 摄)
2019年9月29日,世界最杰出的野外生物学家、第一个受委托在中国为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开展工作的西方科学家乔治·夏勒在《大熊猫图志》上签名(右一为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包建华,右二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赵行,包建华供图)
2019年9月29日,中外顶级大熊猫专家共同在《大熊猫图志》上签名。从上至下依次为:胡锦矗(西华师范大学教授,誉为“熊猫教父”“熊猫教授”),乔治·夏勒(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顾问),杨伟民(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魏辅文(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张志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主任、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和民(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泽钧(西华师范大学研究员)(四川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办)
八百万年以来,大熊猫适应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繁衍至今,成为动物界极为罕见的“活化石”,更成为全世界的“超级明星”。2019年8月,在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之际,该书隆重问世,闪亮登场。
荡秋千(2006年8月 杨明强 摄四川于卧龙,作者供图)
四川省地方志办向2019年在“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留言数较多的网友颁发荣誉证书并赠送《大熊猫图志》(图片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办)
1982年4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在南充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80级4班就读大二的我,前往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得知生物系秦自生教授因保护大熊猫有关科研标本有功受表彰的消息,赓即托在生物系就读的高中同学李关荣联系牵线,第一时间去采访。
上世纪80年代的南充师范学院校门(陈光文 供图)
当我赶到秦老师家说明来意后,她欣然同意接受采访。她的先生邓耀楷老师也热情地为我泡上了一杯绿茶。
秦自生与丈夫邓耀楷(图片来源:西华师范大学)
采访中得知:197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在四川阿坝州汶川县的卧龙境内,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新中国第一代大熊猫研究专家们,就在这里的一座小山上搭起了帐篷。因该站的帐篷距离水源地有51级台阶,故名“五一棚”。
四川卧龙五一棚(图片来自网络)
当年,南充师范学院生物系从事大熊猫相关科考的胡锦矗教授和秦自生教授,在搞好专业教学的同时,因科研成果和学术影响较大,省上和国家科委每年都要指派他们相继去卧龙等地从事两、三个月的科考工作。秦老师主要负责大熊猫栖息地竹子与森林的生态生物学研究。
1981年,秦自生教授与胡锦矗教授在四川卧龙(邓任远 供图)
秦自生(右一)与胡锦矗(左一)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图片来源:西华师范大学)
平生不慕黄金屋,唯爱熊猫与箭竹。上世纪70年代末,植物学家秦自生教授就与大熊猫结下不解之缘。1982年3月下旬,在卧龙五一棚野外科考过程中,秦自生教授发现一位名叫朱利安的英国科学家同行,将采集到不少的大熊猫食用竹子标本私藏于大背包,没统一上交集体科研,并有伺机偷运回国的迹象。对此,秦老师既忧虑,又焦急,怎么办?作为一个富有爱国情怀的中国公民,作为一个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生物学家,作为一个拥有22年党龄的中共党员,岂能容忍祖国的科研资源流失和被盗?很快,她心生一计,佯装不知情,先稳住朱利安;同时,悄然向上级组织汇报求助。
秦自生教授与外国专家艾伦·泰勒观测竹子生长情况(图片来源:西华师范大学)
秦自生教授与外国专家艾伦·泰勒在崇山峻岭中跋涉(图片来源:西华师范大学)
通过层层上报,国家主管部门决定,通过外交途径,勒令对方交出了私藏标本。再因科研合作违规,朱利安被视为不受欢迎的外籍专家,随后被中国大使馆驱逐出境。不久,秦老师因此受到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科委的表彰。1982年,秦自生教授与外国专家艾伦·泰勒在王朗大熊猫栖息地科考(邓任远 供 图)采访结束,临别之际,秦老师还送了一张她与大熊猫的合影照片给我作纪念。看着照片上笑容满面的秦老师和萌欢了的大熊猫,我高兴地双手接受、鞠躬致谢后,马上回到文科学生楼623宿舍赶写新闻稿。
1985年,秦自生教授在实验室研究大熊猫标本(邓任远 供图)
第二天下午,我采写的通讯《一个中国公民的赤字之心》率先在南充人民广播电台播报;两周后,又在《南师通讯》等报刊发表。秦自生(左一)、胡锦矗(右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官员吕植、刘蕴华女士等交流(图片来源:西华师范大学)之后的这些年,由于直接采访过秦老师的科考事迹,自然也就时常关注着秦老师的科研动态和事业发展。这期间,我又相继从媒体和母校获得了她的一系列喜讯:1983年,她被任命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第一任副主任;1984年,荣获四川省劳动模范;同年,又荣获国家科委“保护国家生物资源作出重大贡献”二等奖;1988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1991年,荣获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担任四川省科技顾问团成员、全国妇联执委、中共第十三届党代表;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论文60多篇,受到中外同行专家好评;个人传略入编《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中华人物辞海》《世界名人录》等。
秦自生(左三)、胡锦矗(右一)与美国纽约动物协会保护部主任夏勒博士、田纳西大学学者约翰逊在一起(图片来源:西华师范大学)
仍因为这个原因,我对国宝大熊猫也更加亲近和喜爱,远胜于其他任何动物。情感和好奇,时常驱使着我心向神秘的卧龙,想去观赏和拍摄行走于森林中的大熊猫。2006年8月和2017年8月,我有幸两次前往,终于了却了一桩心愿。
2006年8月,本文作者杨明强与同事汪艳、史蓉四川卧龙留影(作者供图)
2006年底,《2006中国当代摄影百家杨明强作品选》出版,国家邮政局作为“中国邮政明信片”全国发行,我在卧龙抓拍的《熊猫咪咪》包含其中。
熊猫咪咪(2006年8月 杨明强 摄于四川卧龙,作者供图)
杨明强公开出版的摄影作品(作者供图)
如今,38年过去了,当年秦老师送的那张照片,因多次搬家早已遗失。然而,秦老师手捧大熊猫那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神情,以及大熊猫那憨态可掬的模样,却令我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
幸福时光——秦自生教授(前左一)等与大熊猫在一起(邓任远 供图)感谢四川省地方志办的鼓励与馈赠,缘于《大熊猫图志》的魅力和感召,我下意识想到要联系秦老师。然而,时光如流,岁月不居,过去38年了,想必秦老师已过耄耋之年吧?此去经年,再未蒙面,也无电话,如何才能联系到她呢?
攀高望远(2006年8月 杨明强 摄于四川卧龙,作者供图)
正当我冥思苦想之际,突然想到我有个高中同学,当年师院生物系留校、现任公共数学学院党总支书记的唐柏林。打通唐同学的电话后,他很快告知我秦老师电话。考虑到秦老师年事已高,我先给她发了一个短信说明情况,准备半小时后再给她去电话。下午4:30,打通秦老师电话后,她竟用依旧洪亮的声音回答说:“我还记得你当年采访我的事。今年我都快要满88岁了,身体还好,只是人老眼花,不便看书、看报、看短信,但程琳演唱的歌曲《熊猫咪咪》我还随时听。因为,研究大熊猫的食物和生态环境是我一辈子的事业和追求,所以,凡与大熊猫有关的,我一直还在关注和牵挂。”随后,她又回答道:“大熊猫科考研究的首席专家,是我们系的胡锦矗老师,他今年都92岁了,身体同样健康,也仍然心系大熊猫。谢谢你的关心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