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絮叨叨的孔子(随笔)
中华民族在2000多年孔子思想的教化下,在中国人的国民性当中,依然掺杂着一种虚伪。这种虚伪隐藏得很深,轻易不能让人察觉。那就是大家在台面上,都不敢言“私”,因为那有悖于孔子的信仰,所以都只有藏起自己的“私”,表现出仁义礼智信的一面。
我们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一帮朋友,在餐馆酒足饭饱之后,每人纷纷把一只手伸进口袋,分出另一只手在推推搡搡,嘴上仿若英雄就义般地高喊着:“我付!我付!”,但那只掏钱的手,却像中了风般,迟迟躲在口袋里哆嗦。或者即便付了,也心有戚戚焉。也有这样的镜头,贪官们在大会小会上,唾沫星子乱飞地讲清廉,但私下里却明卡暗要,巧取豪夺,中饱私囊。还有其它的林林总总,丑态百出,我们已见怪不怪。
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与人性当中先天具有的“私”之间,是相矛盾、相背离的。若既要符合孔子的理念,又要满足人一己的私欲,则人必须是分裂的。分裂为两面性,即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那结果必定是虚伪,不能坦荡,时时处处就像做了贼。最终会走到孔子所要求的“信”,也即诚实、守信的反面,即人们所说的“伪君子”。
其实这种伪君子是最败坏民风的。它有欺骗性,对那些淳朴、善良的人,最具杀伤力。利益都让他们窃得,善良的人还直夸他是个好人,还要对他感恩戴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