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潘田古驿站、古驿道——提升潘田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探寻潘田古驿站、古驿道
文字:杨进发 、刘贤生、 朱诗向
摄影:陈和潜
丰顺县潘田镇区位图
(点开可以放大)
潘田驿位置图
探寻潘田古驿站、古驿道
丰顺县潘田镇地处陆路(丰顺、揭阳)与水路(韩江)的中继站,历史悠久,最早属于百越地,先后隶属于揭阳戍(公元前214)、古揭阳县(公元前111年)、南海郡揭阳县(公元331)、唐朝潮州府海阳县(公元591年)。
“潘田”一名,极有可能就源自宋朝揭阳县(公元1121年)设置的“潘田驿”。
说明:资料图片,只供参考
明清时期,潘田所设驿站之多是丰顺之首,而潘田所属范围较广,如现今留隍的留隍溪(富足),乌泥岽,大塘腹,茶背乡的庶溪(溪联),岽下,西山等地,潘田共有6个驿站,说明潘田当时的地理位置的重要。
为何潘田设有这么多的驿站?
我们先了解一下驿站驿道的作用,古代政府的公务往来,包括上级巡视、督查,官员出差公干,乃至一定职位的官员调任迁转等,由地方政府和官营的驿站提供接待服务。同时,驿站、驿道也是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的通道。
官员因公出差,以及调任迁转,必然面临如何解决饮食、住宿和交通工具(车、马、船、轿等)的问题。由于古代交通业和接待服务业不发达,行旅服务经济短缺,吃饭难,住宿难,成为古代社会行旅生活的常态。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旅中》诗自写旅况,有“釜遭行路夺,席与舍儿争。混迹同佣贩,甘心变姓名。寒依车下草,饥糁鬲中羹”等句,这是古代社会一般人行旅生活甚为艰辛的真实写照。因此,自秦汉时期起即建立了政府接待制度,由官办驿站和地方官府负责过往官员的接待服务。
丰顺当时的县政府驻地是现今的丰良镇(古称汤田),潘田为县府通往州府(潮州)的必经之道。当时每个驿站的标配是兵员3人,每隔十里就有一个驿站。
从县府往东首先就是关凹,此地山形险峻,道路崎岖,故设关口重兵把守,是县城重要战略地理位置,过关凹是一段较为平坦的路后是仙洞铺(猪哥铺),然后又是一段山路,此为爬坡路段,爬了两次坡后,进入潘田境内较为平坦的地面,那是南(蓝)塘铺,(现今还保留有铺里的痕迹,)一直向东经过华亭(茶亭)、下坝、到寨下的曾子凹,向东至上江坳背,分两条路:一是通过老虎岭岽走向南溪方向,一条是驿道州府方向:从驿道出发就是潘田的中心位置,潘田的古楼围、北洋凹、潘田堡、潘田铺,潘田铺是丰顺驿站主要站点,还另设过潘田公馆,作为招待官员地方,也是接待来往官员主要场所,在此休整住宿后的官员,沿潘济桥,经南溪背、谭角、华南桥、粄仔铺到达冷水铺(冷水坑),此路又是一段险峻崎岖的山路,沿溪边而下,直到白盆铺,汇合了桔畲方向道路;继续向东经过白石凹,富足、大塘腹到达留隍铺。
潘田境内的6个驿站,兵员较多,最多时有四十多个兵员。
潘田境内有四大凹,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都需要重兵把守。说明古时的潘田,既是交通要道,也是军事咽喉。
总之,潘田驿站、驿道在旧时对粤东经济、文化、交通、军事等起到极具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康熙4年(1665年),彭孙遹(和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在“潘田驿”住了一晚,并留下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诗篇:《潘田驿中见木芙蓉一本高丈馀》——全诗如下:
一枝独自染秋容,
拂瓦窥檐晓露浓。
惆怅佳期不可即,
空教木末采芙蓉。
这首诗的发现,大大提升了潘田的历史和人文地位。
崩坎头过溪桥,陈荣丰同志造,现极少人走便成荒桥
狮子岗顶西眺,无限风光在茶亭
门头埔古树,在岗巷尾进大干肚山的水圳面大路旁,树龄二百年以上
草色烟光残照里
石径横斜无人来
水口庵遗址
【继续阅读】
千年潘田| 宋代大诗人杨万里:经过潘田时,写下了一首诗......解密梅州来源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