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激流》里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鲁南村民的爱恨情仇

近日,枣庄市作家王善鹏的长篇小说《大河激流》在“红袖添香”网站上市,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引起广大网友的热捧,《大河激流》主要描写了发生在1957年至1966年间,鲁南地区一个普通的乡村一群普通农民悲欢离合的故事。它以波澜起伏的社会变革为背景,以奔流不息的九曲河以及生活在九曲河两岸的农民为对象,全景式反映了农村生活的时代变迁。通过叶刘两家积怨已久的矛盾纠葛,记录了那个特殊年代人们的恩怨情仇,刻画了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面貌和生存状态。塑造了叶胜春、刘建军、张瞎子、郑寡妇、叶胜秋、王二憨等一批正直的、狡诈的、刁钻的、刻薄的形形色色的农民形象,将他们的艰辛与苦难,卑微与朴实,阴暗与苟且,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斑斓多彩的历史画卷,同时也是鲁南地区农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大河激流网上阅读请点击本文下方阅读原文。

特节选其中一段,和你一起感受其中故事的精彩:

已经是霜降的季节了,石桥村的夜晚,家家户户的屋顶上,以及房前屋后的树梢上,涂满了一层薄薄的白霜,除了偶尔一声犬吠,和断断续续的鸡鸣,整个村子十分寂静。

这时候,一个黑影从村西的更鸡岭方向窜来,正慌不择路,鬼鬼祟祟,幽灵般通过水漫石桥,躲进了石桥村大队部的西墙根。

狗叫声由远而近,黑影缩在一个角落里,吓得心惊肉跳,已不敢动弹。一阵更加急促的狗叫声过后,一伙巡逻的民兵在刘建军的带领下,自村东向大队部急促地跑来。畏缩在墙根的黑影,眼看着巡逻的民兵越来越近,他似乎能在摇晃着的马灯照射下,看清了民兵干事刘建军那气势汹汹的脸。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黑影“嗖”的一下向西逃窜了,又原路返回了更鸡岭的方向。

“追!”,刘建军第一个发现了可疑的黑影,他举着马灯紧追而去,跑到水漫石桥上,眼看着黑影消失了。

“奶奶的,奇了怪了。”刘建军嘴里嘟囔着,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一定是坏人的一次破坏活动,决不能叫阶级敌人的阴谋得逞。他迅速做出了一个不容迟疑的决定,必须立即向工作组长作汇报。

驻村工作组组长叫王德鸿,他是县委宣传部的一名干事,社员们偶尔也称呼他王部长。

刘建军想,这是一个难得的立功机会,也是在民兵连大显身手的好时候。于是转身给胡大说:“你去大队长叶胜春家,赶紧跟他说一声,说不准是破坏‘整风’的阶级敌人。”胡大觉得有理,转身去了河东,一路小跑奔了叶胜春家。

尽管是深更半夜,刘建军认为,立即向王组长回报才是最重要的。他火急火燎地,一路小跑去了王组长的住所王二憨家。

王组长去年进驻石桥村的时候,住在王二憨家的后院。这也是基于安全的考虑,工作组驻村一般要住在可靠的贫农家里,这是石桥村自有工作组以来一贯的做法。王二憨是贫农出身,可巧的是,他家的后院也一直是闲着的。

刘建军背着五六式步枪,深一脚浅一脚地小跑着。他脑子里有一个念头,必须弄清那个黑影的身份,弄清阶级敌人的破坏动机,保证县委工作组的人身安全。他打算见到王组长,首先把这些想法告诉他,至少叫王组长知道,他刘建军在预防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上是积极的。最为重要的是,要在复杂的阶级斗争形势下挺身而出,在王组长心里留个好印象,说不定民兵连长的位子,就非他刘建军莫属了。

刘建军已跑得满头冒汗,身上那件破旧的棉袄上,有几处绽开的棉花,随着他的一路跑动,已经露出的棉花忽闪忽闪地摇摆着。

尽管时令离立冬还有一段时间,夜间已经明显地降温了,尽管刘建军已经穿上了棉袄,还是感觉到冷飕飕的。刘建军的裤子极瘦极短,后腚上有两个并不匀称的补丁,两个膝盖也分别露出了窟窿。他像是很长时间没有剪发了,蓬乱的头发上,还留有几根麦草,那是在柴垛上打盹时粘上的。脚上的一双布鞋,匀称地钻出了两个大母脚趾头。由于鞋子不大合脚,已严重影响了他走路的速度,他索性将鞋子脱掉,干脆利索地夹在腋下,赤着脚向王组长的住所跑去。

刘建军已顾不得眼前的一切狼狈,一头钻进王二憨家的后院。

刘建军气喘吁吁地来到王组长的门前,见屋门虚掩着,他停住脚步,刚想敲门,觉得今晚的事情非同小可,于是顾不得许多了,急忙推开屋门,刚喊了一声:“王部……长,有、有情况。”刘建军便瞪大双眼,将举起的马灯放了下来,“啊”的一声,马灯“咣当”滑落在地上。

刘建军在马灯熄灭的一瞬间,分明看见王德鸿怀里,搂着一个他最熟悉不过的女人……

作者:王善鹏      微游枣庄编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