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丧家之犬!

接着昨天,聊孔子。(往期链接)

一、看看孔子的故事有多励志!

二、不一样的孔子!

9

昨天,我们说到孔子50岁之后登上仕途,做了鲁国主管司法的大司寇,并兼行国相之职。

当时主政鲁国的还是“三桓”孟、叔、季这三大家族,代表人物就是宰相、大司徒季桓子(桓是谥号,他应该叫季斯;他爹季平子,叫季如意,他儿子季康子叫季肥。)那么这三大家族、特别是季桓子为什么会让权给孔子呢?

这里有这么三个原因:第一个是看不起他,第二是看得起他,第三是信任他。

这话怎么说呢?

看不起他,是因为孔子的出身地位不高,这样的人在那个社会干不起什么大事。并且那时的公务员,特别是国家系统的公务员如果没有大夫的爵位,你就没有封地,也就是个挣死工资的。这种“挣死工资”的想法一直延续到解放后,老辈的一些人对有公职工作的人还有这种看法。“三桓”觉得,孔子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既然喜欢当官干活,那你就干吧!

看得起他是因为他们也得承认孔子确实比他们有能力,最可贵的是手下还有一批能干的徒弟们,比他们这些只会斗鸡的贵族子弟们是强多了,这是事实。

信任孔子是因为长期以来孔子一直是季桓子的家臣,并且孔子对主人还是很忠诚的,更何况现在孔子这个官也是他们给的。

“三桓”想得都对,但他们忘记了一点,孔子当了大司寇之后就不是你们的家臣了,他的主人是鲁国的国君鲁定公。相对来说,忠于君主一直是孔子主导的思想,通过扩大君主的权力来证明他自己的身份和名分是孔子一生的梦想,改变地位,向更高的社会阶层努力,永远是孔子的不懈追求,这也是儒家相对于道家的积极意义之所在。叫求上进,有正能量。

更何况鲁定公也一直需要一个没有背景而有能力的帮手,让自己摆脱三大家族的束缚,二者一拍即合。

孔子上台之后,为了震慑那些看不起他的大夫们,利用手里大法官的特权杀了大夫少正卯,曝尸三天。立威立腕儿,这也成了后来中国官僚惯用的手法,一直到现在。

10

孔子出任大司寇第二年出了一件事,多次向孔子问政的齐景公听说现在鲁国是孔子主政,鲁国大治。一直以来齐强鲁弱,如果鲁国强大了就对齐国是个威胁。现在已是春秋末年,马上就要进入了战国时代,各国的关系都很紧张,谁也不想自己身边养只老虎。

这时齐国的宰相晏婴想和近邻鲁国等中原诸侯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来自吴国的威胁,恢复齐桓公时的霸业,想做第二个管仲,于是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会盟。

会盟就是找个地方坐坐,签一个友好条约,或者是战略同盟条约。在春秋时期,会盟的两国经常是谁也信不着谁,都是麻杆打狼两头着忙。

当时会盟得有个得力的大臣当助手,称作“相礼”或“傧相”,做一些礼仪和沟通的事物。鲁国这个职务自然就是孔子再合适不过了。齐人也知道孔子最懂礼术,齐国的傧相大夫黎鉏(同“锄”)就说,这种懂礼的人怕武,我们多带点战车吓唬他。

但这肯定是吓不住的,我们今年在外交中也常说,中国不是吓大的。

孔子看到齐国的战国就说,武力是对待夷族的,齐国讲尊王攘夷,现在怎么变成不讲礼仪只会动武的夷族了?

那时对齐鲁这样的中原大国来讲,说你是夷族就等于骂你不是人。齐景公一听马上叫自己的部队撤走。

会盟的主要议题就是两国建立友好关系,永不开战。可是在签约的时候齐国的傧相黎鉏又提出,一旦齐国军队出境作战,鲁国要派三百辆兵车跟随我们一起去,要不就算毁约。

这就是战略同盟了,孔子一听,说,那好办。之前,齐鲁之间战争不断,现在结盟了是好事,既然结盟了,是不是把原来抢我们的地儿先还我们,最起码也要把汶阳三城还我们。

齐国发起的会盟,也想结盟,不想不欢而散,最后只好答应。

这次会盟使孔子的声望大震,不费一兵一卒就收回了失地,让“三桓”看了也服气。

11

在这种有利的情况下,孔子就想干一票大的,在国内改革,也是后来谁干都惹麻烦的事儿——削藩。

就是削弱三大家族的势力,巩固国君的权力,真正实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这样,他作为秩序的主导者自然身份也就抬高了,就可能进入大夫阶层。

对于这种想法,鲁定公更是乐不得,并赋予了孔子更大的权力。

孔子削弱的理由是,“三桓”家族违建。他们都在自己的食邑土地上建了都城,并且城墙超过了周朝礼仪的规定,超过了国君城墙或天子城墙的高度,这叫僭越,就是造反,是要杀头的。后世的儒家每天想的也是怎么上纲上线,现在的网上的一些网红们,也是这两招儿。一是道德定义谁是坏人,二是上纲上线戴高帽打倒。

违建的主要是三座私邑都城,所以叫堕三都;即季孙氏的费邑(今山东费县)、孟孙氏的郕邑(今山东宁阳)、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东平后亭村)。

“三桓”家族一是没话说,二是他们都在鲁国的首都曲阜,他们的家臣通过控制他们封地的都城做大了自己的势力,要把他们架空,想要抑制家臣势力,也支持堕三都;叔孙氏先毁掉了自己的郈邑。

但是到了季孙氏的费邑就动不了,不是国相季桓子反对,而是他得意的家臣,主管这座城的费邑宰公山不狃反了。季家有两个主要的家臣,一个是我们前面说的阳虎,另一个就是这个公山不狃,都深得季桓子的信任,后来都成了养虎为患。

公山不狃起兵反鲁,率军攻入鲁国国都曲阜,鲁定公和“三桓”都跑到了季家去躲难,孔子派申句须、乐颀[qí]两名将军率军击败公山不狃,公山不狃逃到齐国。

这一闹,孟家的郕邑宰公敛处父也反对拆毁郕邑,就这样“三桓”也动摇了。

一、拆毁的都是他们的家产;

二、堕三都影响他们家族的稳定。

而与此同时,鲁定公也动摇了。当个国君窝囊点,也比打打杀杀躲躲藏藏好得多,还是原样不动吧。

这样孔子的改革就失败了。

孔子对鲁国大夫动手的作法也引起了齐国的警觉,哪国的大夫都反对这种事,也怕这种事传染。就像法国大革命杀了国王引起了整个欧洲对法大战一样。这也是后来孔子到哪都不受大夫喜欢的原因。

好嘛,你一来就撺掇国君收拾我们,那谁还欢迎你呢?后来孔子到宋国、郑国,受困于陈、蔡都遭到了当地大夫的强烈反对,他就像扫把星一样,人见人烦。这些贵族说,孔子能带坏一个国家的风气,影响人民的生活,所以,见即逐之。

在郑国时,孔子与弟子失散,孔子独自站立在城东门外。有人告知子贡,东门有人仪表像丧家之犬。弟子终把孔子找了回一定要,并将此话告诉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12

一个国的大司寇,怎么混到丧家之犬的地步呢?

孔子堕三都失败后,国君又和“三桓”走到了一起。第二个春天,齐国大夫黎鉏又设计,给鲁国送去了八十名美女乐手。季桓子接受了女乐文马,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并暗示他离开鲁国,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启了所谓的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是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五十五岁。

孔子先到了卫国,因为比较近,向西一走就到了。再有卫国的国君卫灵公原来也有请孔子之意,但到了卫国之后,卫灵公只让他教书,不让他从政,并给了他很高的俸禄,还说要封他为大夫,这也招致了卫国大夫的反对。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因此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

这中间有个故事,就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一个名声非常不好的宋国公主,见了孔子。孔子朝着北面,低头俯地,不正视;夫人南子在帷幕中跪拜孔子,南子叩头时,身上佩饰发出清脆响声,孔子学生子路对此颇为不满。意思是你也是个好色之徒,还见这样的女人。孔子便对着子路向天发誓说,我绝对没有这个意思,老天能作证!“老天作证”也是中国民间比较流行的一种起誓说法。

数月后,卫灵公和夫人南子同乘一辆车,孔子的车跟随在后面,其余官员在后,招摇游市而过。孔子说跟在一个女人的后面这是很丢人的事,颜回问为什么丢人,孔子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意思是,我没有见过对道德的追求有好色那么强烈的人,好色这种本能的事,道德是很难制约得住的,便离开卫国。

后来又到了很多国,但都没有得到重用,并一直被驱逐。如丧家之犬。

就这样颠沛流离了十四年,公元前484年,这时鲁定公已死,继位的是他的儿子鲁哀公,已是鲁哀公十一年。这一年,齐国攻打鲁国,孔子弟子冉求帅鲁军与齐军作战获胜。这时季桓子也老了,他的儿子季康子执政。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回到鲁国的第二年,独子孔鲤先孔子而死。又过了两年,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也先他而去世。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公元前479年3月9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孔子逝世,享寿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孔子晚年这段时间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最主要是修订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这段中国历史,史称《春秋》。

《春秋》用极为简练的语言,暗含褒贬的每一个句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调——啥事不直说,言不对口,口不对心。这种写法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或“微言大义”,它一直影响着每个中国人的生活,并主导着中国人的思维,到现在也是如此。

怎么看孔子他老人家,我们明天接着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