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事件和一对90后夫妇12年生育9个孩子的比较

1

前几天,著名舞蹈演员杨丽萍,因在网上晒自己单身一个人岁月静好被骂。

杨丽萍有没有权利展示自己虽然单身也岁月静好的生活呢?

作为一个个体,她有权利展示自己的一切,不但可以展示好的一面,可以展示坏的一面,这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他人无权干扰。

然而,作为一个明星,一个公众人物,她是行为会受到关注,会产生社会效应。她的行为就要受到社会约束,要考虑到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不能太过于自我。因为她的岁月静好来自社会群体对她的支持关注,对于一个舞蹈演员,她的岁月静好更单纯地说来自社会群体的眼球。所以在自我展示的时候要想到有没有误导。

比如,她的这次展示有可能会引导某一部分女性向往单身又不生育的生活方式,显然这种生活方式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那么,网民有没有骂她的权力呢?

作为一个个体,一个单身女人,没有任何人或组织有权利对她的个人选择和生活方式指手划脚,更没有权利用群体利益来指责一个个体的选择。骂她的那些人,无非是对人家岁月静好,自己却活得苦哈哈的一种羡慕嫉妒恨。

但是,她做为一名公众人物,有人拿她排解一下心理的不快,表达一下自己的情绪,甚至是骂两句快的快的嘴,也是无可厚非的。

谁让你是公众人物了,公众人物吃的就是社会群体指指点点的饭,没有人去指指点点,公众人物,特别是明星就不存在。

就拿杨丽萍来说,社会群体对她的指指点点是多方面的,一部分是说她的舞跳得好,但也有人说像妖精。更有一大部分男性关注她的身体部位,如果没有这些健康的和不健康的指指点点,那么她就不是明星,也就没有现在的62岁岁月静好。

所以作为一个明星要容忍社会群体的非理性,不管这些非理性的成因是什么,那是社会学、政治学家的事儿。

不过,对于杨丽萍不生孩子的漫骂或支持确实反映了两个社会现象。

一是对部分社会精英阶层,特别是女性精英阶层不婚不育生活方式的排斥;二是社会群体对出生率下降,人口减少的担忧。

这十年来,因为多年的强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未富先老的社会特征越来越明显。

其实,未富先老当中的未富是假相

有一小部分人确实富了,富裕的程度超过了欧洲。这部分人因为价值观的改变而不生育,少生育,当然富起来的公职人员受到了强制计划生育政策的制约。

还有一大部分是真的未富,想生孩子但养不起,虽然不怕计划生育政策的惩罚,但因为对穷的恐惧不敢生。所以想提高生育率,实施全面自由生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大部分人富起来,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生孩子。

有可能会有人说,我们怎么没富?比原来富多了,没人吃不上饭,没人没衣穿。是的,我们解决了初步的温饱问题,但温饱不代表富。不能以完成了这样的目标就当自己富了,就当成多大的成绩。这是因为建国后的那27年,我们进入了赤贫状态,并且对于一些地区来说,走出赤贫不代表脱贫,要不我们还扶贫攻坚干什么。

2

这两天,网上又有一个生孩子的新闻刷屏。

在广西的一个偏远山村里,一对90后夫妇,12年生育9个孩子,妻子现在还怀着一个,再有三个多月,夫妻俩将迎来他们的第十个孩子。

官方的报道,把这对90后夫妇定义为“贫困夫妻”。

在广西偏远山村里,一对夫妻生9个孩子,在我们这个负福利国家,他们在经济上一定是贫困的。但人家有9年孩子,马上就有10个了,你说人家贫困吗?

贫困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物质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

物质层面就是缺钱,对这夫妻的出生就注定了他们在经济层面一定是贫穷的。爹穷、家穷、地方穷,这是他们的宿命。他们都小学没读完就去东莞打工,二人在务工的地方结识相爱,一年后便有了第一个孩子。

当年一个17,一个18。接下来的12个年头,两个人就一直生,因为多生孩子是两个人的共同愿望,生完第十个就够了。不但要把孩子养大成人,还希望他们都能上大学。这就不能说人家在精神上也贫穷。

事实是精神贫穷比物质贫穷更可怕。现在好多人富了,可是精神层面却越来越贫穷。也可以说,这些年,中国人的精神贫穷程度越来越深。

昨天,澎湃新闻报道了夫妻二人的事迹,当我看到文中男主人照片坚毅的目光时,我觉得我立刻矮了半截,他比马云还牛。

养十个孩子,还要让孩子上大学,这得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工程啊?有多少人生了一个就怂了,还整天地怨天怨地怨空气。

有人大概会说,当地计生部门干啥了,有没有罚款呢?是不是失职啊?

我们总有一些人愿意干政府的事儿,并喜欢当一个执法者。这是一种官迷和走狗的复合心理。

政府的事儿政府干,个人的事儿个人管,两口子都是瑶族,当地有什么样的政策不关我们的事,但作为一个个体,两口子的选择和勇气让人尊重。

比较搞笑的是,两个人12年生了9个孩子的事儿一报道出来,他家迎着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访者,还不断有陌生人打来电话,甚至有人半夜敲窗户,说要帮他们抚养小孩。这可把夫妻二人吓坏了,对于一对生活偏僻山村里的、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农民来说,这是有人要“抢”孩子,顿时不知所措。

这是一种围观,表面看是带有爱心的关怀,其实内在的心理和到动物园看动物没有什么区别,是精神贫穷的表现,他们渴望在精神上脱贫。

人有生孩子的能力,并且能在一生当中生多胎,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儿。可这件事儿,在多年强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变得非常不正常了,勾起了无数人的好奇,还要帮人家抚养,愿意抚养可以自己生。

3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正常的事儿被当成不正常看,不正常的事儿却变得非常正常。比如,传染病会传染,严重的会死人。这也是正常事,但当把指标数字看作正确的时候,一切正常的就都不正常了,不正常的就全都正常了。

比较庆幸的是,在澎湃新闻的留言里,最上面的一条是这样说的:

其实这一家人还是很让我们羡慕的,作为父亲,他没有好吃懒做,无所事事,作为母亲,她一人撑起了9个孩子的生活起居,虽然穷,但没有饿着一个孩子,孩子们都在健康成长,都在接受国家的教育,希望他们一家幸福!

这是一个人的正常情感,非常好,可留言者在“接受国家的教育”后面加了一个括号说明——(比那些香港的学生强百倍)。

这一下子又把正常的事儿转变到了不正常上。

首先接受教育就是接受教育,学习人类已有的生活经验,比如1+1=2,不是等于3,这和国家没啥关系,哪个国都这么教。

其次是,这事儿咋又是香港学生扯上了呢,一百杆子都打不着。但为什么要这么比呢?这是对正常事儿正常说的恐惧,这才是真正的可怕。

回复这条留言的第一条就提出了“正常”意见:

我不会羡慕他们,我觉得国家提倡优生优育是非常有道理的,可现在的现状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而一些高知分子,教授副教授什么的,他们的生育率往往很低,甚至有不少丁克族。人无法改变出身,勤劳也很好,但是出身的阶级局限性有时真的很难突破。可以预见,9个孩子未来的人生会面临多少现实的生活困苦!只能祝孩子们好运!

羡慕不羡慕是个人的事儿,但优生优育就没啥道理了。

每个人都有生育的权利,无论生出来的孩子是啥样,都得让生。

优生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发展到严重程度就是种族主义,就是纳粹。

我们认可让社会负担一些生理上、心理上有缺陷的孩子,也不能让纳粹的人道灾难发生。

不过这位留言者也看到了社会中很现实的一面,这个社会精英的少子化和出身阶级的难以突破性。穷人多生孩子不是问题,精英的少子化和出身的阶级化才是真正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不是劝杨丽萍这样的教授们多生孩子,不是解决精英的少子化的问题,是要解决出身的阶级化的问题

我们本来想靠革命解决这一问题,现在看,并没有成功。

解决的思路只有一个,那就是减少贫富差距,通过社会福利让出身社会底层的孩子有上升的空间,排除各种特权障碍,并有可能让出身社会底层的孩子通过个人努力成为社会精英。这样精英因为少子化,几代之后就自我淘汰了,社会就会形成了一个阶层的正循环,阶级化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总之,人口问题是一个影响社会发展的大问题,这里面有相当复杂的社会因素。可喜的是,现在更多人认识到并不是人口越少越好了,人多才是一个社会得以前进的动力。

但是,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人口,另一个是人手。

我们实施强制计划生育的观点是,人口太多了,资源太少了,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所以,要少生孩子多种树。可加入世贸之后,中国的人手优势得以体现,依靠人手的优势让我们成了世界工厂,制造业大国。

所以,人口多并不是优势,人手多才是优势,只有把人口有效地转化为人手,劳动力,人口优势才是优势,要么就是负担。

这种转化依靠的是国家治理上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充分地把人口变成人手。就是在所有治理思路上,就业有第一优先性。这也是所有发达国家一贯的做法,别无他选。

当然,解决就业也不能依靠扩招公务员队伍,因为国家管理人员并不能创造财富,只能消耗底层人手创造的财富,最后让这些人手变成人口,成为管理者眼中的社会负担。然后再施以恩泽,去帮扶他们,但也很难让他们从人口变成人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