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亚五国语言的未来
摘要:
最近看到【大象公会】推出的一篇《汉语对 现代文明的贡献有多大》,找到华盛顿邮报原版的英文,站在俄语的基础上对中亚五国的语言状况进行初步的分析。第一次写这类关于语言类的文章,多有疏忽,期望大家多多留言交流指正。对于大量的表格,目前不便公开,也望见谅!
对于图表中的各种语言名称,大部分都做了翻译,涉及到偏僻的语种,大家自行谷歌。
关键词:
中亚,俄语,塔吉克语,语言政策
俄语是母语?是,还是不是?
汉语是世界上母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有近14亿母语(汉语)的使用者,远大于位列第二的印地-乌尔都语(六亿),第三至第六位的依次是英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俄语。
明显,俄语是254比孟加拉语250的指数大,但是却母语排到上面,是处于美帝的政治因素,还是出于苏联时期使用俄语作为母语的加盟国的人数的情况?中亚地区从小将俄语作为母语的数据是否统计其中?(小编特意PS了一下,将俄语和孟加拉语的位置调换)
在中亚五国,俄语在公务员群体以及社会上层的精英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毕竟在过去苏联大约70多年的时间里,商业,教育,科学等领域使用的就是俄语。在公共领域,各个中亚民族本民族语言使用范围和强度还是很有限。涉及到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也均是采用俄语进行“大统一”的一致的步伐进行。苏联“风味”的意识形态不是改个名字就可以“去俄罗斯化”。
中亚五国独立以后,各国纷纷强调本民族语言的官方性。俄语开始处于一种漂浮的状态,或者说是尴尬的第二语言的状态。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些中亚民族人民在讲本民族语言的时候,不时蹦出一些俄语单词的情形。同时,大多数人的俄语水平处于一种不良的状态,特别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参见图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斯本国俄语使用分布状况》,表省略,不公开)
俄语在上述国家逐渐丧失通用性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年轻一代,中亚各国在切换教育模式的环境下,例如培养一些对口的不同发展方向的满足国家迫切需要的语言人才。据世界银行调查的数据表示,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大部分受访者都精通俄语,但是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不到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精通俄语。
这种趋势和俄罗斯人口外流(流入上述国),虽然中亚各国民众在一定程度是哪个期望获得俄罗斯的身份,但是每年还是与不少的俄罗斯民众长期停滞生活在中亚各国(参见表7《在中亚的俄罗斯人的生存状况》2008年莫斯科大学塔吉克斯坦分校),以及当地大众媒体的语言使用习惯等因素不无关系,俄语在一种总体疲软的状态下生存着。虽然英语变得越来越普通,但是从短期看来它是无法替代俄语。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的受访者表示可以说流利的英语。(参见表8,《中亚地区的英语使用状况》2010年)
苏联画报,塔塔尔人积极学习俄语!
中亚各国语言的出版和翻译的状况!
基于世界书籍翻译数据的全球语言网络结构图
在上图中,圈的大小表示语言中心性指数,圈的颜色表示语系,连线粗细表示翻译量。特别将主要的语言以及中亚五国的语言进行了标注。此图是用数据库技术自动生成的,所以存在一些语言重叠的情况。(本图有1M大,请自行单独下载放大查看)
看不清楚?那我们来张俄语部分的截图。
在俄罗斯,一本书,最有可能会被翻译成英文。毕竟英语是世界出版界最大的枢纽性的语言。在中亚各国,一本书,最有可能会用俄语出版,俄语的影响力非同小可。
总体看来,俄语在中亚国家的出版以及翻译界还是占据着霸主的地位。虽然在目前中亚各国存在着去俄语化的政策,但是大量的俄语书籍文献还是占据着很大的市场,另外各国大量的在俄劳务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逼迫着他们学习和使用俄语。在这样的状况下,俄语还有中亚各国的语言孰轻孰重?
中国将是中亚五国语言发展的推手?
2015年中国在中亚地区的经济投资状况
教育和语言的问题,可能是少数民族最为痛苦的问题。由于中亚各国都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少数民族,对于初等教育中教学语言的选择,变得更为重要也必须赋予新的意义。针对这些少数人的需求,国家方面需要建设少数民族的学校来进行民族语言授课机制。然而,我们知道,苏联时期为这些少数民族所制定的教材,都是基于俄语的基础之上。如何从本民族的语言基础上去编写这些教材,以及培养相关的师资力量,是各个中亚国家迫切需要面临的问题。我们在和他们的协商之下,是否可以推出一种新的机制。至少在教材和培训师资方面。
在如今一带一路大政策的推动下,对于沿线路上(中亚地区)的语言研究投入,实实在在的投入又将有会占到多大的比例呢?中亚五国的小语种也陆续在国内高校(获批)扎根,何时能培养出这些语种的实用性人才?我们大量的孔子学院教师进入到中亚腹地,在推广中文的同时,我们对当地的语言使用情况又掌握多少呢?我们是否站在(中亚五国)他们的角度上去和他们一起面对目前这种矛盾的语言环境献计献策?经济投资,一定需要用文化交流来进行先行的探究,成也翻译,败也翻译,中亚是一块“复杂”的“腹地”的'福地"!对于中亚地区的语言政策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也将是未来的一大热点。
最后,希望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的同时,能够在文化和语言上也为所在国进行合适的考虑和支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他们的文化发展作出必要的协助。当然,这需要我们的学者务实的去分析中亚国家国情政策,不要闭门造“一带一路”的车。
======================================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