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氤氲茶气,探寻茶的背后故事|《茶叶侦探》
中国的茶叶,自古与瓷器与丝绸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名片。随着的各种贸易流通,茶叶传入各国,对各国的文化产生影响和变化。在中国,老百姓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也位列其中,说明茶是我们日常不可或缺的一样事物,茶早已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尤其我身处广东,广东本地的茶文化和氛围比较浓,家中或店铺,办公室,都会置办一个茶桌,一应泡茶喝茶工具俱全,招呼客人,都是说“坐下喝茶”,在一杯接一杯的茶香里谈工作,聊生活。
我个人一直不爱喝茶,也品不出茶,尤其对茶文化所知甚少,所以我对《茶叶侦探》这本书很好奇。这本书是《新周刊》《南都周刊》的前主笔曾园所著,也在《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开设过茶文化专栏。
作者对茶和茶文化有不浅研究的,书里提到很多关于茶的典籍,古籍,还有一些逸闻趣事,茶人,都信手拈来,并且有着自己的文化见解。
作者从茶道、茶人、茶趣、茶战、茶探、茶贸这六大方面,将茶背后的文化来源,与茶有关的人和事,与茶有关的经济,由茶引出的故事,像闲聊趣话一般讲给你听。
泡茶时,有很多讲究,其中有一条是泡好的第一杯茶要倒掉的。为什么这么做,我听到的说法,有的说是礼节,有的说是温杯,而且这几乎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了。作者在书中写到,这一做法可能是源于“卫生”的要求。因为“脚揉茶”的历史,脱鞋光脚来踩茶。因着这个,第一泡茶是洗茶,不能喝。
但是作者并不认同第一泡茶倒掉。他借马来西亚女士许玉莲的《第一泡茶可喝》的文,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讽刺第一泡茶倒掉的讲究。国外酿造优质葡萄酒,必须要用脚踩;哈瓦那雪茄,也沾满古巴少女大腿的汗水,这些都要洗一洗吗?
泡茶必然要品茶,有人喜欢普洱,有人喜欢龙井,有人喜欢武夷岩茶,中国茶叶品种多,但依据各人口感,各有偏好。作者在书中写了很多文人墨客对不同茶的观感和点评。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说,“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但在真正领略武夷茶后,改变看法说“释躁平疴、怡情悦性”。
在《茶叶侦探》中提到,倪云林发明“橘花茶”,“茉莉花茶”,“莲花茶”,但被人点评“花和茶藏之,殊夺真味……虽一时香气浮碗,而于茶理大舛”。因为各人观点不同,以及口感差异,所以各种茶叶没有谁优谁劣,各有千秋,但正是这些文人墨客,各自的偏好和点评,逸闻趣事,给茶文化添上美丽一笔。
国外喝茶和我们不同,比如奶茶,就是牛奶与茶叶的拼合,不同的茶叶均可与牛奶配合,拼出不同的味道,英国的伯爵茶,就是由佛手柑、正山小种、祁红拼配。而俄罗斯喝茶,是在茶里添加蜂蜜和糖。在我们看来,似乎是难以理解和接受。但不能否认这也是喝茶的一种,也是茶文化的一部分。
品茶喝茶是件风雅事,但是茶叶背后,从中到外,都有不少的利益之争。
《茶叶侦探》在“杀驸马”这篇里,写到明朝朱元璋废团茶,以及因茶叶走私而被赐死的驸马欧阳伦;“因抗税而诞生的国家”这篇,写了英国的《茶税法》,美国的“茶党”;一直到现在,最近的是中国07年,普洱的暴涨暴跌,那时茶已不是茶,只是一个投机的商品,失去原有的属性。
作者都简单写了茶与这些事件的关系,历史背景,其中的利与弊,以及其举措带来的对国家政治和经济,文化的影响。
看到最后,明白此书为什么叫《茶叶侦探》,因为它将茶相关的边边角角,枝枝蔓蔓,通通都呈给你看。在整本书中,能体会到作者对茶道的理解,就像“撒拉亭” 这一篇里传达的一样,茶道即人道。喝茶并不是一定要贵的茶,也不是要在讲究的环境,做一套仪式来泡茶,关键在喝茶的人。喝茶人,品茶心,才是对茶叶最好的诠释。当我们对一杯茶表达出应有的敬意,其他的解释都是多余的
茶道并非像外行想象的那样,能提升人的境界,人们在聚会中从未停止相爱相杀,世俗极了。花道只是约束人的规矩,将人际交往中的粗粝部分变得些许润滑而已。
本书有大量的与茶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轶事。作者旁征博引,呈现了不少的内容,不管是否懂茶,都可以从茶的视角看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少茶的故事,适宜配茶一起享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