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赋心声——高胜雨山水画创作

艺术简介

高胜雨,字墨卿,春雨堂主,长期从事美术书法教学及理论研究。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导师,中国传媒大学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学盟荣誉理事长、中国民盟盟员、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委员会委员,沧州市政协委员,惠风山水画研究院院长。

作品欣赏

谈关于山水画创作

文 / 高胜雨

中国书画的本质意义在于以意定形,以意驱形,独具的文学性、抒情性,以大观小,空灵的禅宗思想,博大精深的道法自然,深远的人文关怀,意冥玄化、纯任自然的创造;烟波风月、平淡虚旷、萧条淡漠的境界是任何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山水画已脱离写景环境视野的范畴;师古不泥,精取造化,境由心生,言必己出,由实象转化为虚象,笔墨赋心声,达到情感的理想境界升华,写意、畅神则是书画家营造精神世界第二自然的主题。

关于风格与境界,这个词对我们来讲并不陌生,但真探其精髓的能有几人呢?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我浅谈一些自己的观点与认识。艺术风格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们不自觉的自然流露,它带有必然性。童稚有童稚的风格,初学有初学的风格,不同人有不同人的风格,这样的风格不是主观追求的结果,而是受客观条件制约下自然形成的状态,是一种只能这样的风格,这种风格往往带有极强的个性特征,但是它缺乏稳定性,作者会随时间的推移及知识与阅历的丰富而改变或消失,象太阳系里的小行星。而另一种风格是艺术家自觉探索创造的产物,它是出于艺术家对艺术的理解、审美趣味及创新抱负等主观因素的驱使,能动地对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探索,是革新与开拓的结果,达到这个结果必先入法、出法、无法才能有最淳朴最感人的风格,有了返朴归真的风格才有不重风格的风格,这是一个崎岖而漫长的过程。

艺术境界更是后天努力的结果,境界的形成是多维的,而不是二维与三维的表象思维。古人将其分为物境,情境,意境,境界的思维应是空灵的思维,思想必先达到一种虚静、无为、无我的境地,无极而太极,从有为、有物、有我到无为、无物、无我,所谓物我两忘,世界万物皆有所感皆有所悟,这是人生之大境界,非常人所能企及,这种境界并非是一些浅薄之士所理解的那样,总是与古人唱反调、与传统、与'中心'做对立,你上我下、你左我右、无病呻吟,倡想'边缘'一味的狂怪。无疑艺术是残缺的亦如人生,我们不能否定多元化的存在,但艺术家决不能缺少对内美的追求,对生活的体验,如文学、音乐、武术,舞蹈等等自然生活中的艺术语言是相通的,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是真、善、美提炼归纳集中体现的结果,是通过笔墨形式的载体达到我们精神世界第二自然的过程,白石先生讲'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取一而明千万,明一而舍万千(潘天寿)可见易繁不易简、平和、简净才是艺术的至高境界。

如上所述,我认为先有其自然风格,再有后学之风格,只有内在高深的精神修为才可能达到自然、虚途、无为之大境界。自然纷繁的世界在历史长河里留下的闪光的只有思想与精神,这将是永恒的。

关于艺术创作谈到艺术创作,自然先谈继承,有了继承才能谈创新,有创新才能求发展,这是不变的法则。所谓木有本水有源,古语升堂入室,先师古人,后师造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能出能化才能为我所用而出新。郑板桥有语: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从此可以看出继承不是照搬,要懂得消化和吸收,无论古今中外适合你的将是最有营养的。

一些艺术流派及各种艺术风格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与我们毕竟有很大差异,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毫无选择地接受而是批评的吸收,不是物理的混合和焊接,而是化学的化合和溶解,由此可以看出继承很重要,但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特色的艺术作品还需后师造化,以大自然为师,以生活为创作源泉,在写生中感悟自然,让自然触发艺术的灵感,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搜尽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充分锻炼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学会艺术的夸张与取舍,这也是艺术创作的必经之路。

艺术创作贵在含蓄,最忌流露,语忌直,脉忌露,景欲藏则境欲深,最忌一览无余,中国古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低眉便是含蓄,与其把一肚子的话都讲出来,不如留下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如电影里面的蒙太奇,会让观者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感受。艺术创作贵在以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最准确的思想,一切多余的可有可无的笔墨都要删去,以少胜多,即白当黑,删繁就简,平和简净才是艺术的升华,含蓄并非委靡混沌,简净并非空洞,这样就需要博览群书,广搜博采,师法自然,提高自身修养,到创作时才能理法相生,气机流畅,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自不与凡俗等。

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祖祖辈辈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华夏文明的通达睿哲。先贤对待人生之道,艺术之道,从不去说具体的应该'是'什么,而只是说它'像'什么。在《易经》里,用卦象来映照自然,世事,然后去感悟真理。在《诗经》里,用'比''兴'的方法来描述人心,而在史书里讲故事,在医书里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于书画之道讲稚朴简约,平淡和谐,文本思想与人本情怀的高度统一。儒道释共通的哲学理念,停息诸念,体察妄惑,达观真理,宁静致远,无为而为的智者心态,则是人类永恒的心理诉求之一,这也恰恰是中国画的审美核心。古人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精神内守是理法,恬淡虚无是境界,真气从之是结果。书画艺术之道即人生之道。

关于艺术创作境界提升须历经五个阶段“天性'有性无功华而不实。“笔墨”有功无性神采不生。“境界”一旦功性具备则须提升品格与境界,有了品格“格调”与境界又忌落入“程式化”泥潭。“思变”此阶段须敢于自我否定、反复淘汰而出新意,勇于跳出前人樊篱,不破不立,言必己出,思想可以是古人的但语言必须是自己的,如思想、语言皆出己意,必为后世之师;若达此境则须胆量、学养、深厚的文化积淀,包括边缘学科的广搜博采及淡泊的心境和人生的历练。“无为”画到此阶段品的是“人格”、“学养”、“心性”、“智慧”的提升与再现;至此作品方能启迪人的心智,净化人的心灵,才会读出画外音,此阶段也是文本思想与人本情怀的高度统一。至真才是有道,大境方可无为。

由于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山水画虽然无例外地作用于感官,但从不满足止于感官的刺激,而是循序渐进的引导观者超越感官,在体味'内美'或'隐逸'中,进入“与天地精神相融'的境界。而只有深沉静默才足以使内在的精神活动,在物我两忘中,达到一种超越艺术语言和物质世界的自由安详。(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