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铝材之父——“我靠炼铝以渡,也将奋斗不已”
他的一生“靠炼铝以渡,也将奋斗不已。” 铝是他的人生伴侣,他说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炼铝。他人如其名,才华堪比竹林七贤。
邱竹贤我国最著名的有色金属冶金专家,一生从事铝冶金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是我国著名冶金教育学家、有色金属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被誉为“中国铝材之父”。
作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邱竹贤在铝工业界所做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他在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推广,科研的进步等方面贡献着他全部的能量。
作为教育学家,为国家培养大批轻金属冶金人才
为了给国家培养更多的冶金人才,邱竹贤长期从事冶金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轻金属冶炼的专业人才。1981年开始,邱竹贤开始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这么多年,培养了数十名硕士、博士毕业生。值得称赞的是,在忙碌的工作教学中,邱竹贤还书写了多篇论著和科学论文,比如《专业轻金属冶金学——电冶铝》、《铝冶金学——铝电解》、《氟化镁对于冶电解过程的影响》等。
1950年,抚顺铝厂因建设需要,举办了铝冶炼训练班,邱竹贤兼职任课,编写讲义,开设了中国最早的铝电解课程。学员毕业后,成长为中国首批铝冶炼专业人才。
1952年,东北工学院为适应中国铝冶金和铝加工事业的发展需要,组织两个班级进行专业培训,借调邱竹贤担任该校的铝冶金专业课教学工作。这批学员毕业后成长为中国铝冶金与加工事业的技术骨干。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邱竹贤成为全国首批有色冶金专业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批硕士和博士。
1973年后,他又广泛地查阅了英、俄、日、德等国的有关文献,并认真做了读书笔记,分门别类整理成60余册原始资料;对若干重要的课题——铝电解中的湿润现象、渗透现象、电流效率和电能节省等,积极从事实验室的研究和工业生产试验,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终于在1980年完成了此书初稿的修订。
身为学者,积极钻研,发展了融盐电解理论
融盐是一种高温离子溶液,冶金工业中应用于电解法生产铝镁等多种金属。邱竹贤的学术成就主要在于发展融盐电解理论。他在融盐化学和电化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涉及融盐相图和结构,工业铝电解质组成和性质,界面现象和电极过程等。
融盐不但温度高而且具有很强的腐蚀性,理论研究工作难度大,若干基本理论至今仍然存在分歧意见。邱竹贤及其同事力戒时弊,对所研究的课题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获得新的重要进展。
融盐湿润性研究起始于1964年。在当时的实验中观测到电极对融盐的“排斥—吸引—再排斥—再吸引”的现象。此项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中断,1978~1980年间得到恢复。邱竹贤通过拍摄大量而系统的实验照片,归纳出普遍的湿润现象,揭示出阳极排斥电解液和阴极吸引电解液的基本规律。
运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融盐电解中发生阳极效应以及电解液向阴极渗透的机理,能够有效地设法在工业上加以防范,达到节省电能和物料消耗,并延长电解槽使用寿命的目的。
邱竹贤及其同事研制了一台高温透明电解槽,在此槽内观测铝电解、镁电解以及各种碱金属电解中金属在融盐界面上的溶解现象,用摄影机记录下金属雾颜色和特征。从量子化学研究,提出了生成胶体溶液与真溶液的混合溶液观点。
探索铝工业节能规律途径
铝工业是个用电大户,节省电能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邱竹贤在研究融盐电解理论的基础上,致力于探索铝工业节电的基本规律和有效途径。1988年他在美国矿冶工程师年会上发表的“铝电解中节能”的论文是其研究心得的总结。
20世纪40年代他在台湾铝厂工作时,电解槽的电流强度只有2.7万安培,而现在大型槽已达到28万~30万安培,由于热损失系数减小1.3伏特,电能消耗量减少了4300千瓦时/吨铝。这一节电理论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也可推广至其他金属或合金的冶炼。
1982~1984年邱竹贤参加了抚顺铝厂首批三台13.5万安培大型电解槽的试制工作,承担铝电解质组成研究和电流效率测量。大型槽试验成功,该课题获有色工业总公司一等奖。此种槽型在抚顺铝厂和包头铝厂得到推广应用。
1956年,在苏联教授莱涅尔的指导下,他完成了铝电解质添加氟化镁的论文。后来抚顺铝厂在6万安培电解槽上试验此种新型添加剂获得成功,在全厂广泛应用,并推广至全国。
1985年,邱竹贤在美国矿冶工程师年会上宣读了题为《低温铝电解》的研究论文,此文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小结
邱竹贤是我国铝冶金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先驱,他谦虚谨慎,勤奋工作,态度严谨,非常注重实验分析研究,他为发展我国铝工业而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