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重于泰山,爱却轻如鸿毛

编辑:筱燕

设计:小小

心生活 | 爱语言 | 爱沟通 | 正念力 | 悟书会

这几年接待很多亲子案例,我发现一个现象。

来咨询的家长中,对孩子的偏差行为总是有过度的担心。

比如担心孩子玩游戏玩到眼瞎,担心孩子结交损友,担心孩子宅在家里成“自闭症”、担心孩子照顾不好自己,担心孩子学习不努力,担心孩子没有好的未来……

担心的背后,无不体现出家长抓狂的焦虑;

担心的背后,无不体现出家长超多的期望;

担心的背后,无不体现出家长“输不起”的脆弱……

担心重于泰山,一份爱心确轻如鸿毛!

有人会说,家长是否把“爱”变成了“担心”,

只是用担心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这是偷换概念,爱一定是带来丰盛和喜悦,

爱一定是促进双方的心智成熟。 家长给不到孩子的爱,只能传递焦虑,这足以说明家长内在的匮乏。

1

我不能打这样的赌注

一位妈妈有这样的焦虑:面对初一的孩子,看到孩子和“损友”在一起打游戏,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带坏,误入歧途。

这位妈妈说:作为母亲我不能打这样的赌注,习惯不好的孩子,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他们身上也不乏有优点。

但处于初一的男孩,交友太关键,自己觉得什么都懂了,但是判断是非曲直及自控力仍然很弱。

现在孩子已经发展到每天关注游戏,与这些孩子急于交流,这种现象太可怕!

如果不及时制止,后期将会不可控,学习在他的心中会觉得越来越不重要。

因为学习毕竟是个苦差事,所以我必须将这种恶习遏制在萌芽状态,一旦成瘾,就毁了孩子。

大罗有话说:

妈妈的担心是建立在一种自以为是的假设——初一的孩子自控力弱,而且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必须由自己来把控和监管,而且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管理好自己。

这样的假设合理吗?这是真的吗?初一的孩子真的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吗?孩子真的会因为玩游戏而毁了一生吗?

仔细叩问:家长就真得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吗?家长在看待孩子玩游戏的问题具备智慧的能力吗?家长对孩子行为的高度关注,不断强调玩游戏的危害性,难道不是一种负面的暗示和催眠吗?

安徒生童话故事里《皇帝的新装》里不就讽刺了大人的虚伪和谄媚的态度吗?你能说大人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

但大人们在利益和权力面前却不敢说真话,而一点点谎言的遮羞布却被一个孩子给掀开了!

再有,你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就是让孩子具备“贴标签”的能力,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不是好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

这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绝对化认知模式对孩子真的有帮助吗?是限制了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还是丰富了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呢?

对于人性和事物的认识,现代科学已经发现,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真实的需要。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都建立在人的需要上,而不是概念上。

这位家长认为孩子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对孩子在玩游戏之后当时的欣喜和满足感,却视而不见,甚至带着对孩子玩游戏不认可的诸多评判,这样和孩子之间当时爱与自由的能量流动就断开了。

还有一次我在过马路,对面是红灯。这时一个女性看到车还没有过来,就要强行拉女儿(约十四五岁)一起过马路,她的女儿不走,说这是红灯。

她的妈妈一生气,自己就过了马路,边走边说,你就等着吧!这个女孩至始至终等到绿灯亮了,才过的马路。看到这一幕,我很吃惊,这是母亲在教育孩子呢?还是孩子在教育母亲呢?

以上的案例,你说是母亲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呢?还是孩子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呢?

当父母的爱匮乏时,送给孩子的只有担心和焦虑,也就缺乏和孩子在当下连接的能力。

2

我心疼孩子的眼睛

有一位妈妈,看到孩子在玩手机游戏。他很心疼孩子的眼睛,因为孩子的眼睛已经是近视眼了,她担心再这样玩下去,孩子的眼睛会瞎的。

她在表达每次收孩子的手机,都是迫不得已。

她说孩子一拿手机玩就停不下来,自己用了很多方法来阻止孩子玩手机,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这让她很发愁。

用过注意力转移法,威胁过孩子,也打骂过孩子,也尝试用过书本的知识,还制定过计划等。

为什么孩子的这个偏差行为很顽固?

大罗有话说:

我很认同心理专家李雪老师的一句话。

每个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爱的匮乏形成的痛苦呐喊。

其实,家长和孩子在建立关系之初,是在爱与自由的前提下建立的。

只是由于家长内在的匮乏感不断增强,产生了焦虑感,脆弱感和无能感,

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不由自主的投射了自己的情感需要。

面对孩子的厌学,投射了家长成长和上进的需要;

面对孩子的抽烟,投射了家长关注健康的需要;

面对孩子的撒谎,投射了家长讲究诚实的需要;

面对孩子的问题,投射了家长成为好父母的需要;

面对孩子的贪玩,投射了家长勤勉的需要;

在面对孩子玩游戏,投射了家长专注学习的需要;

由此可见,面对孩子的诸多问题,许多家长是越陷越深,无法走出困境。

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遵守规则,忽视了和孩子之间爱的流动。

就是这个妈妈为难的说:我不知道如何爱自己的孩子。

如果爱孩子就是放纵孩子,如果不放纵,就是严厉管教孩子,也没有达到好的效果。

其实,这位妈妈忽略了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在他和孩子之间似乎只有规则,除此之外就没有爱的连结。

孩子需要的是妈妈的爱,这份爱是理解、包容、陪伴、支持、鼓励、真诚,当孩子真的感受到妈妈的爱,而且爱在母子之间流动,那么规则就是为母子之间的关系服务的,而不是成了母子之间的矛盾和障碍。

爱的语言,

让你体会美好连接,

让你细细体会,正念沟通。

心理 · 沟通 · 成长
(0)

相关推荐